APP下载

提升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2018-07-28胡晶晶

江西教育C 2018年5期
关键词:蔺相如课文文本

胡晶晶

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教学,要以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为基础,教师要注重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帮助学生获得深刻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引导质疑,培养问题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话文本,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文本。自主质疑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批注。批注式教学,让学生能够自主深入文本,提出自己的疑惑,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生命桥》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批注,让学生在自主批注的过程中走进文本,同时提出疑惑:“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本是《生命桥》,现在请大家先阅读这篇课文,然后将自己的收获或者疑惑以批注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的自主性有了更加开放的空间,学生们能够尽情展示自己的看法。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学生对于文本的内容有了自己的思考,有的学生抓住文本的题目进行质疑批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桥,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生命桥啊?什么是生命桥?有彩虹桥漂亮吗?那么,生命桥在哪?我们可以去看看吗?”小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在教师的鼓励下,大家抓住文本的題目提出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同时也激活了学生探究文本的积极性,大家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讨论中去。在这样的互动对话中,学生收获属于自己的体验,充分认识到这篇文章中的“生命桥”的意义,那就是老羚羊牺牲自己,为小羚羊搭建的桥梁,让小羚羊得以生存下去,让学生体会到老羚羊的伟大精神。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思考,而就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批注质疑,让学生通过自主批注和文本对话,明确学习的重点内容。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提高,同时学生们在对话的过程中下产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在和周围同学进行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了深度、高效解读的目标。

二、自主探究,开放思考空间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模式进行学习,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深入思考,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展示,这样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负荆请罪》这篇课文的内容生动有趣,故事性强,小学生们很喜欢。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构建开放性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从而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入解读。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而教师主要通过这样的问题进行文本对话,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蔺相如的举动只能说明他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蔺相如的表现的?”面对教师抛出的问题,学生们陷入激烈的争论中,有的学生认为蔺相如面对廉颇的一系列挑衅行为而一声不吭,可见其胆小窝囊,这样的人根本就不配成为一国的丞相。还有的学生认为,蔺相如是为了顾全大局,这是心胸宽广的表现。教师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论据,阐明自己的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的激情对话,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论过程中获得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空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展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三、转变角色,鼓励多元解读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多元对话,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解读文本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转变角色,真正成为文本中的人物,并且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升阅读能力。

例如,教师采用转变角色的方法进行《莫高窟》的教学。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体会一下初读文本的收获。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帮助学生深化体验。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经过大家的学习以及课外资料的整理,相信对于莫高窟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现在,你就是一名小导游,你将怎样介绍莫高窟呢?请大家自主组织语言,进行展示。”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学生有了最大的自由进行学习,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积极准备,从不同角度介绍莫高窟的壁画或者相关的传说故事等,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转变学生角色的方法,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深入文本,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同时,角色扮演的过程,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花园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

猜你喜欢

蔺相如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将相和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