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教学的“热氛围”到“静生成”
2018-07-28吴良琴
吴良琴
笔者经常看到一些教学教研方面文章,谈到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以及如何激励学生课堂举手的积极性。在此,笔者也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一堂好课”中学生举手现状及分析
学生举手发言是课堂教学中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但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学生却很少,即使在教师的鼓励下仍难见成效。许多老师坦言:课堂上学生不举手发言,一堂课上得死气沉沉,了无生趣。通过对学校情况的调查,我们思考学生上课不举手发言的原因:
1.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把自己看作成人,认为举手发言方式很幼稚,从而不屑于举手。
2.关注同伴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并不重要,“不愿做出头鸟”的心态。
3.老师的问题过难。
4.高年级学生不再那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表现欲望不强。
综合这些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采取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从以上现象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对学生课堂上不积极举手的原因分析,还是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举手积极性,他们都基于这样的理念:通过调动学生课堂举手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以完成教师的教学预设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所谓的“一堂好课”。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再做一点深层次剖析。
二、两种不同背景下举手的本质区别
学生课堂举手,是教学中再正常不过的一个现象,俗话讲“学问学问,有学有问”,问题是学生在什么情况下举手,是为了回答好老师预设的教学问题,完成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任务,还是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要得到老师的帮助,然后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获得一次生成体验。其实这两种情况有着本质的区别,前一种情况是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以传授知识为前提,而后一种情况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成体验和知识建构为发展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少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后进生,一个好学生几句话能回答清楚的问题,一个后进生回答起来磕磕巴巴,几分钟也表达不清楚,因此回答机会往往留给了一些优秀学生。究其原因,还是片面追求课堂效率,把课堂的重心放在教师的预设和方法技巧上,并不是关注所有学生的课堂生成和知识的建构。其实后进生最需要关注,最需要锻炼成长的机会。
三、课堂教学中不宜过多追求课堂的“热氛围”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和活跃气氛不等于追求学生思维的活跃。课堂教学应该追求学生思维的活跃,一个喜欢深入思考的学生不一定就是抢着发言的人。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进行语言激励、物质激励,这些虽然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但如果每节课都追求气氛活跃,学生长久浸润在这种“热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也许就会变得越来越肤浅,性格变得越来越浮躁。我们要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应该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观赏性。现实中,许多公开课已经严重背离了课堂教学的初衷,课堂教学不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成长,而是为了表演给观课者欣赏、评价的,把课堂是否精彩、学生举手的积极性高不高、气氛是否活跃作为重要的目标。虽然整个教学过程行云流水、精彩纷呈,但是教师的预设太多,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走,在知识体系建构、思维优化、掌握技能方法等方面很难达成目标。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踏踏实实才是常态。无论是知识的积淀,还是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個过程,不可能在课堂上一蹴而就。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过多追求课堂的精彩和学生举手的积极性,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体验和知识、能力系统的建构过程。
四、现代课堂更多关注自主学习、生成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一些现代课堂的教学中,如微课、翻转课堂、无边界课堂教学等,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内外的自然结合、拓展延伸。有的教师设置周学习目标、课前学习目标等。例如周学习目标就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把生活纳入教材体系,然后创建学校课程系统,再把各类课程按学期分解到周,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形成一种网状化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按照周目标的要求在课外多花一点时间学习,以便在小组交流展示过程中充分体现参与的主动性,而并不在于课堂举手的积极性这些形式上的问题。所谓课前目标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前,师生所进行的目标明确的自主学习过程。它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新媒体、互联网等的高速发展,给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生成体验和知识系统的建构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条件,不拘泥于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表面现象,在不断吸取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更多关注学生学习中的生成体验和自我知识系统的建构过程。(作者单位:江西省湖口县凰村学校)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