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汤加减治疗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60例临床观察
2018-07-28张宝凤
张宝凤
(日照市中医医院儿科,山东 日照 276800)
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具有病史缠绵、病程长的特点,同时年龄偏小病情严重的患儿容易诱发脑疾病、肺部疾病,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安全[1]。临床中医认为,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是因为感受到邪侵入肺系,导致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如果邪热入侵心肝便会引发抽搐、昏迷等症状[2]。临床西医认为,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主要是因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副百日咳杆菌以及微生物感染所导致[3]。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疲倦乏力、呕吐、咳嗽、食欲不振,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呼吸暂停,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安全。本文择于本院2016年8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桑白皮汤加减治疗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于本院2016年8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平均分为两组,参考组和实验组。60例患儿通过入院检查,均符合《诊断学》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诊断标准;同时,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咳嗽症状,通过检查,60例患儿中50例血象正常,10例血象升高。参考组30例患儿,男16例,女14例,年龄1.6~6岁,平均(3.6±0.7)岁,病程3~27 d,平均(15.0±2.7)d;实验组30例患儿,男15例,女15例,年龄1.4~6岁,平均(3.4±0.8)岁,病程3~28 d,平均(15.5±2.5)d。根据以上基础资料对比可知,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诊断标准;年龄0.5~6岁;3 d内未使用过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以及治疗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的中成药、中药;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有呼吸衰竭、心肌炎、中毒性脑病、心力衰竭、脑出血、渗出性胸膜炎、严重喘憋病症的患儿;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的患儿,精神异常的患儿;并发肺部等原发性疾病的患儿;研究人员判断有其他病变的患儿;正在参与其他试验的患儿;对本次研究使用药物过敏的患儿。
1.2 治疗方法 参考组患儿运用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剂量:50 mg/(kg·d),连续治疗2周;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桑白皮汤加减治疗,结合患儿年龄取用药量。中医辨证施治药方:桃仁、桑白皮、贝母、杏仁、半夏、葶苈子、苏子各10 g,甘草、黄芩各6 g;针对咳嗽严重的患儿加僵蚕10 g、咳血患儿加参三七6 g、呕吐患儿加枇杷叶10 g。每天1剂药,水煎分次服用;1岁以下患儿30~100 ml/d;1~6岁患儿100~200 ml/d。对于血象升高的患儿采取抗感染和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治疗疗效分为:痊愈、效果显著、有效、无效四个等级。痊愈:患儿单声咳嗽、痉挛咳嗽症状消失,血常规检查指标均为正常;效果显著:患儿不再出现痉挛咳嗽,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水平正常或者轻微升高、淋巴细胞也表现轻微升高;有效:患儿通过治疗仍然存在单声咳嗽情况,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仍有所升高,淋巴细胞也处于轻度升高状态;无效:表示通过治疗,患儿临床症状仍没有好转,血常规检查相关指标仍处于异常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运用SPSS 13.0数据包开展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治疗,两组患儿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同时实验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参考组。实验组患儿:痊愈11例,效果显著13例,有效5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为96.67%,观察组患儿:痊愈6例,效果显著9例,有效7例,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为73.3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参考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情况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of children
表1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情况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of children
组别实验组参考组t值P值例数30 30临床症状消失时间(d)6.2±1.3 9.7±1.6 5.768<0.05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d)6.0±1.5 8.7±2.0 4.575<0.05平均住院时间(d)7.0±1.9 9.9±2.0 5.596<0.05
3 讨论
当前临床医学认为: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主要是由于腺病毒、百日咳杆菌、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微生物引发的与百日咳症状相似的症候群[4-5]。该病症病理机制尚未明确,主要发病机制为:病毒或细菌入侵呼吸道,使得支气管、器官的纤毛上皮坏死,导致呼吸道炎症分泌的物质无法排出,留置在体内持续对呼吸道末梢神经形成刺激,进而通过咳嗽中枢引发痉挛性咳嗽,直到排出分泌物。
长时间的咳嗽使得咳嗽中枢形成持续性的兴奋灶,进食、饮水、咽部检查等刺激均能引发痉挛性的咳嗽,在分泌物排出不完全的情况下便会导致呼吸道出现不同程度的阻塞,严重的会引发肺气肿、肺不张、支气管扩张以及感染[5]。长期的严重咳嗽还会导致肺泡破裂导致皮下气肿和纵隔气肿;痉挛性咳嗽如不停止,严重的会导致脑部水肿、充血、缺氧并发脑部疾病,还会导致眼结膜充血、面部浮肿、颅内出血等临床病症[6]。
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针对性的疾病记载,但是该病的临床表现在顿咳范筹中[7]。顿咳病机为感受时邪侵入肺系,导致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对于体弱、年幼额患儿会引发痰热,闭阻于肺,形成肺炎咳喘;如果邪热内陷心肝,便会导致患儿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该病症病势缠绵、病程长[8]。严重威胁这患儿的生命健康。该病症的外邪主要从口鼻侵入,但是该病症与肝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肝脏属木,支脉与肺部联通。肝主升肺主降以此调节人体气机,肺主降异常会影响肝主升,从而导致肝气横逆,气郁化火,肝火循经脉触及肺部,导致肺经蕴热,热气过旺引发肝风,使得风痰火相搏,阻碍起到,痰阻气逆引发痉挛性、阵发性咳嗽[9]。
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痉挛性、阵发性的咳嗽,病发时咳嗽不断并且病症反复,直到咳嗽出黏痰,经常咳嗽会导致患儿上腔静脉压升高,会心血流受到阻碍引发淤血情况,因此,时常会看到患儿的眼睑、面部浮肿[10]。临床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引发痉挛性咳嗽的诱因为呼吸道粘膜层上皮细胞中繁殖了致病菌,影响了黏膜纤维的运动,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大量黏稠分泌物聚集刺激了神经末梢引起咳嗽,从而协助将分泌物排出[11-12]。
根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幼儿受到该病症的困扰,但是临床研究中并未明确该病症的特异性诊断标准[13]。传统治疗中,一直采用红霉素静脉注射治疗,以及对症使用支气管受体类固醇类、激动剂类药物,但是治疗效果欠佳,病程较长,并且长期使用红霉素会导致患儿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增加了后期的治疗难度,并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14]。因此对症下药,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相比于西医治疗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中存在的各种劣势,中医辨证施治在治疗该病症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许多医生学者从中医辨证着手,对该病症的治疗有了新的探究。中医辨证认为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是因为感受时邪侵入肺系,导致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重点在于保护心肝,祛邪去热[15]。在本文研究中运用桑白皮汤加减治疗,其中贝母可降压、入心肺经;杏仁可以通便润肠、止咳平喘;桑白皮可以祛痰、解热、止咳;甘草可以泻火解毒、破血行瘀、泻肺平喘。药物联合使用,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菌、利尿降压、降糖、镇静镇痛的效果。
在本文研究中,两组患儿都顺利完成治疗和随访,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同时,实验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血常规检查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均短于参考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得之,桑白皮汤加减治疗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提高患儿治疗疗效,减短治疗时间,促使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健康。
当代医学对于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病理机制、病症诱发因素的认知尚未完善,主要认为病毒、细菌感染引发。仍需依靠实验组诊断数据予以支持,需要使用该方法明确诊断病症,而数据依据需要时间取证,因此无法及时为临床治疗提供支持,同时,广泛的实验室诊断并未普遍使用。对此,给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的临床治疗造成极大的不便。使得临床治疗中医生根据经验使用抗生素治疗,加长患儿病程,使得治疗效果欠佳。
因此,进一步研究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的辨证施治规律意义重大,为了有效提高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的科研、医疗水平,必须要总结良好的治疗案例经验,联合中医理论及特点,制定针对性规范化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采取大样本数据研究,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评价体系,完善优化中医治疗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的方法。
综上所述,桑白皮汤加减治疗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能够短时间内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提高患儿生命质量、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