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猪丹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8-07-28
(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畜牧兽医站,江苏如皋 226500)
猪丹毒有一百多年研究历史,但至今尚未完全控制,有时仍在一些养猪国家中暴发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呈世界性分布。1878年Koch从试验小白鼠体内分离到一种被称为“小白鼠败血性杆菌”的病原菌后,猪丹毒才被确认为一种传染性疾病[1]。1882-1883年,Pastear和Thuillier简单描述了从患猪丹毒的病猪器官中分离到一种病原菌[2]。在1886年,Loffer首次系统叙述了引起猪丹毒的病原,是胞内寄生繁殖菌,并介绍了猪感染情况[3]。该病是属于农业部公布的二类动物疫病[4]。最近几年,本病在猪场有明显抬头的趋势。
1 发病情况
2017年8 月下旬,猪丹毒病在我市局部地区小有流行,地处如皋市江安镇的某某生猪养殖场,一窝猪共16头,长大品系,140日龄,体温升高不退,发病突然,快速死亡3头;其余的13头相继发病,同舍其他猪群也有个体发热不食症状。
2 临床症状
随诊印象:患猪精神不振、体温42~43℃不退,发病突然,快速死亡3头;其余的13头不食、呕吐,呼吸急促,卧地寒战,结膜充血,粪便干硬,附有黏液,相继出现下痢、耳、颈、背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股内、腹内有不规则鲜红色斑块,指压退色。常于3~4天死亡。病较轻,1~2天在身体不同部位,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的几何形状,有热感的疹块,指压退色。疹块突出皮肤表面,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又有3头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而转变为败血型而死。通过了解,本场未进行猪丹毒疫苗的免疫接种。
3 剖检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内脏及黏膜出血、充血;肾明显肿大,呈暗红色,俗称“大红肾”;脾脏呈红色,充血、肿大、脾中部有黑色梗死灶,柔软呈暗红色;死猪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肺脏充血呈现灰色斑驳状。胃底黏膜充血,内含黄色内容物。心瓣膜有菜花样疣状赘生物,有典型的心内膜炎,皮肤充血,呈弥漫红色;肝充血、肿大,呈暗红色。
4 诊断
4.1 触片镜检结果
取病猪的肝脏、脾脏染色好触片镜检,可见多量不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阳性杆菌。
4.2 培养基培养结果
在鲜血培养基上经过培养后,可见细长杆菌单在呈从状排列,特别是在白细胞内更为明显;在普通培养基上不宜生长.
4.3 生化试验结果
取纯培养的细菌进行糖发酵试验、硫化氢试验等,所分离的细菌符合丹毒杆菌的生化特征见表(1)。
4.4 药敏试验结果
根据抑菌圈的大小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对氨苄西林钠、阿莫西林、头孢噻圬、青霉素G高敏,对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阿齐低敏,结果见表(2)。
5 防治与净化
5.1 药物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对发病猪用氨苄西林钠(1g×2支),氨基比林(2mL×1支),地塞米松磷酸钠(5mg×1支),每天两次,连用5针。氨基比林和地塞米松仅第一针使用,后续复诊不建议重复使用,以上均按50kg体重计算给药量。慢性病例或受威胁健康猪的处理采用拌料给药途径,母猪添加阿莫西林6g口服进行群体防治,商品猪添加阿莫西林1kg,(全群保健7~10d首次加倍),同时,对同舍猪群强化看护及评估,及时消毒,加强护理,一般耐过猪只可自行康复。
5.2 加强饲养管理
棚舍持续高温、猪场满负荷生产、猪群周转压力过大进而导致育肥舍的饲养密度过大导致的免疫力下降,同时空棚干燥时间不足,细菌性疾病滋生,应继续强化上猪台及门岗的消毒管理,关注保育段换料拉稀情况,实行封场措施,病猪及时隔离治疗,依法处理病死猪,对慢性病猪尽早淘汰,防止其带菌传播。
5.3 疫苗免疫预防
对场内其他畜舍的猪群紧急接种猪丹毒疫苗,免疫剂量母猪为2头份/头,商品猪为1头份/头,肌肉注射,保持头头换针尖。免疫期间要避开正常的抗生素保健程序,确保免疫效价。
5.4 生物安全措施
发病猪场应实行全面封场,待疫情稳定后方可解除封场。做好发病区域的隔离措施,发病猪群实行专人饲养,猪丹毒为农业部二类人畜共患病,做好疫区人员的隔离安全防范工作,每日必需洗澡、消毒、更换工作服。另外,可在饲料或饮水中适当添加多维、黄芪多糖等抗应激、提高免疫力的营养物质。
6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离菌的形态特征、分离培养特性和生化试验表明,该分离菌为丹毒杆菌。动物致病性试验进一步证明,分离所得猪丹毒杆菌为致病菌。依据发病猪群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病原分离鉴定结果,诊断该病例是由丹毒杆菌引起的猪丹毒。在临床上,最急性的猪丹毒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剖检无明显的病理变化,应与李氏杆菌相区分,可以认为该病例仅由丹毒杆菌感染引起。该猪场已4年未对猪群接种猪丹毒疫苗,很容易导致本病的流行。该猪场发生此病原因可能是由于天气闷热、潮湿等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而使猪体内的丹毒杆菌毒力增强而发病。
表1 生化反应结果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的丹毒杆菌对氨苄西林钠、阿莫西林、头孢噻圬、青霉素等抗菌素敏感,而对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不敏感。这说明该细菌对某些药物存在着一定的耐药性。该猪场运用高敏药物后,猪群病情转好,同时,对同群猪拌料给药,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因此,在使用抗生素对该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先进行药敏试验,挑选高敏药物提高疗效,缩短病程,避免盲目地滥用抗生素而造成细菌耐药和治疗成本的增加。由于很多猪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性地给猪群使用一些抗生素,故细菌的耐药性较高,发病后不但自作主张用药,而且无针对性,故而效果差,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建议养殖户应尊重科学,不能滥用抗生素,遇到疫情应及时找专业技术人员确诊。
本病的病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一些不良外界因素条件下,往往会导致猪群的抵抗力减弱或病原菌毒力增强而引起本病的发生。预防本病关键首先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其次,还要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再者,尽量做到自繁自养,这是十分必要的。新引进的苗猪要隔离饲养两周,观察无异常才可以混群饲养。对猪群进行定期免疫接种也是最直接有效的防护措施。
猪场一旦发生本病,应该立即转群或者及时隔离治疗,切断病菌的传播途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各个环节的消毒和生物安全处置等工作。临床治疗时还必须注意解表药少用或慎用,抗生素不加量不减针,此病用药一天后就有可能完全恢复食欲的假好现象,此时,有好多养殖户认为康复而停药,但通常在1~2d后,病猪呈更严重的复发,传染给同群,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另外,丹毒杆菌是人畜共患病,因此临床还必须做好人员卫生、消毒等防护措施。
总之,在临床上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能否治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