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库布其模式”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带去希望

2018-07-28胡利娟

中国科技财富 2018年7期
关键词:亿利库布其库布其沙漠

文/本刊记者 胡利娟

6月29日,“库布其30年治沙成果总结暨服务‘一带一路’绿色经济推进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生态环境领域多家权威研究机构对亿利库布其治沙30年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认定,就库布其治沙对区域环境特别是京津沙尘天气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并联合发布了权威报告。这是中国学术界首次集中发布对库布其30年治沙成果的科学认定。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中国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等出席了会议。

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

在会上,库布其治沙带头人、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介绍了亿利扎根库布其治沙30年的实践。王文彪表示,库布其治沙能够成功且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核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伟大理念。

三十年来,亿利集团和沙区人民在中国政府和国家林业、环保、科技、统战等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怀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在联合国环境署、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大力帮助下,亿利集团在库布其坚守治沙30年,投入产业资金300多亿元、公益资金30多亿元,治理沙漠910多万亩,带动库布其及周边群众10多万人脱贫致富,探索、总结、创新了“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驱动,平衡发展的库布其模式,创造出沙漠绿化+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1+6”的生态产业体系。

库布其当地的农牧民,是库布其治沙事业最广泛的参与者、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大的受益者。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打造的“平台+插头”的沙漠生态产业链,让当地农牧民拥有了“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民工联队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新式农牧民”7种新身份,每种新身份都能带来不菲的收入。

如今,库布其沙漠周围组建了232支亿利民工联队,5820人成为生态建设工人,人均年收入达到3.6万人。还有近1500户农牧民发展起家庭旅馆、餐饮、民族手工业、沙漠越野等,户均年收入10万多元,人均超过3万元。

“库布其模式的关键,就是党委政府政策性推动、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王文彪如是说。

回首来路,王文彪动情地说:“从一家小盐厂一步步走来,亿利集团与10万农牧民一起,秉承艰苦奋斗、敢为人先、锲而不舍、不辱使命的库布其精神,治理沙漠、保护家园、共谋发展,打赢了探索创新之战、生态治理之战、脱贫致富之战。”

今天,库布其模式已走向浑善达克、乌兰布和、腾格里、塔克拉玛干、青藏高原等我国西部几大荒漠化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并走向“一带一路”沿线,为更广袤的荒漠化地区带去绿色希望,也带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

助力“一带一路”沿线防治荒漠化

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三家权威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长期跟踪调查和研究,联合发布了《亿利库布其三十年治沙成果报告》。

中国林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文斌介绍了说,该报告从治沙、生态、产业和扶贫多个维度总结了亿利库布其治沙的成就,指出库布其沙漠综合治理910万亩,创造了5000多亿元生态财富,使10多万沙区民众受益。

在会上,杨文斌还特别指出,“库布其综合治理的成功,靠的是产业治沙。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亿利人逐渐探索、创造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治沙专利技术,研发了1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三耐”种质资源。亿利人正在研发无人机植树、机器人植树和大数据植树等先进技术。这些创新也是亿利库布其治沙为中国生态建设进程留下的宝贵财富。”

该报告表明,库布其沙漠曾经是“悬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经过亿利集团和当地农牧民一起30年坚持不懈的治理,沙尘天气大幅减少,降雨量显著增加,生物多样性种类丰富,植被覆盖率达到了53%。

“库布其沙漠综合治理的成功,还因为杭锦旗将库布其当作绿宝石一样呵护,‘园林城市’鄂尔多斯将库布其当作后花园一样爱护,内蒙古自治区将库布其当作中国北方绿色屏障的重要关口一样保护。”王文彪感慨道,正因为有了这样层层的支持和关心,库布其这座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才能为保卫首都生态安全,做出重要的贡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团队,在当天的会议上发布了“库布其沙漠治理对京津冀大气质量影响评价研究报告”。该报告用详实的数据,说明库布其作为离北京最近的沙漠,经过30年有效治理,在降低京津地区风沙灾害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研究团队通过对若干典型沙尘过程的科学模拟分析,评价库布其沙漠植被恢复,改变下垫面特性后对沙尘过程中的扬沙和沙尘传输的影响,提出了库布其沙漠治理和生态改善对京津冀地区因沙尘危害减缓的贡献,包括频次的降低和每立方米颗粒物的减少等。

这两份报告,为亿利库布其治沙经验的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中国方案助力“一带一路”沿线防治荒漠化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文献。

治沙治穷共赢为世界带去希望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表示,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连续10多年持续净减少,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内蒙古自治区历来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战线,早在1960年,内蒙古林业学院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沙漠治理专业。据第五次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均实现双减少,减少面积居全国首位。中国已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防治荒漠化道路,亿利在库布其30年治沙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是中国治沙经验的成功典型。库布其治沙有政府的支持,方方面面的关心,老百姓的参与,是我们创造的中国经验。库布其精神和库布其经验如果从更深的层次总结,应该是四点,责任担当、科学治沙、注重效益、回报人民。

对库布其治沙,张建龙还提出了期望,“库布其经验和情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确实推动中国治沙事业的发展。”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对库布其治沙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在库布其,沙漠不是一个问题,而是被当做一个机遇,当地将人民脱贫和发展经济相结合,“习近平主席有很多的基于环境的指导思想,比如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这三个思想在库布其的模式当中都得到了反映,库布其沙漠30年的治理是一个奇迹,感谢亿利在库布其做的一切。今年早些时候我还去了浙江,那里非常的潮湿,但和库布其的精神是一样的,在生态环境中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又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浙江治理污染,同事发展经济,就像沙漠治理也能发展经济一样,相同的是绿色是核心,美丽中国是核心,既带来经济效益,也能够带来社会和环境的发展,经济、文化和环境的目标可以同时实现。”

来自我国各级政府、学术界、企业界、金融界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位代表与会,并分享了对库布其治沙的认识与期待。他们认为,库布其模式的贡献在于为全球涉及10多亿人口的荒漠化地区和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治本良策”,带来了信心与希望。库布其精神和库布其模式,正在成为新时代生态治理的中国样本,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相信在未来发展中,库布其一定能够更加持续有力地创新发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致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贺信中的嘱托: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生态环境改善作出积极贡献。

会上,还举行了库布其模式走向“一带一路”启动仪式,发布乐库布其模式走向“一带一路”路线图,宣布共同组建工作组推动生态项目合作、联合开展培训等具体工作,并将进一步落实2017年启动的“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相关工作。

猜你喜欢

亿利库布其库布其沙漠
亿利洁能收购亿利生态引质疑 投资者用脚投票呼吁弥补并购漏洞
库布其治沙模式“走出去”解析
库布其:多元化推动生态文明的成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