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近代西方现代意识对五四小说的影响

2018-07-27王恩琦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7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

摘 要:从古代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流到近代以“人的文学”为特征的五四文學的变革,经历了文学外部环境与文学内部自省的深刻嬗变。五四文学以整个文学价值观念体系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着重于反叛传统的文学观念,打破旧模式,创立新体系。

关键词:五四文学变革;问题意识;文学观念

作者简介:王恩琦,女,汉族,2001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祖籍山东省蒙阴县,山东省临沂一中高中学生,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01

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强势推进,中国近代社会的大门缓缓地开启,带着民主、自由、崇尚知识与理性标签的西方数百年来的近代思想,毫无意外地给沉睡中的中国激起了一场近代社会的变革。

作为现代文学的起点,从传统文学走向以“人的文学”为特征的五四文学,它的变革是自觉地变革,其主要的活动发生在文学的内部,其价值取向是文学自身。五四文学以整个文学价值观念体系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着重于反叛传统的文学观念,这种新的文学观念并不是旧模式的修补,而是新体系的创立。从小说产生的本质而言,小说的第一要义就是“讲故事”,讲述那些流传于市井百姓之中的街头巷谈。英国理论家福斯特曾认为:“小说就是讲故事”,但是“倒希望这种最高要素不是故事,而是别的什么东西……”显然,福斯特对于小说文本的理想小说的设定,更加适用于小说的成熟阶段,对于处在社会意识形态转型期的五四文学而言,小说的功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其社会功能方面。而对于五四小说而言,小说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使命,是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现状的一种直观反映。

严复、鲁迅等翻译家在介译西方文学作品的同时,理性、思辨、自由的思维模式也成为“舶来品”,“拿来主义”成为五四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产生着强烈的化学反应,刺激和改变着中国的思想主流。

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以“形式的特别和表现的深切”打破了文人对于传统小说的认识。小说中“吃”人与“被吃”的情节设置诉说着传统封建礼教残害人性的本质。作为一位现实主义的作家,鲁迅在《呐喊》、《彷徨》中对于处在封建社会的最底层的中国妇女给予了最大的同情和关注。鲁迅塑造阿Q、祥林嫂、闰土等形象意在激发人们对旧中国社会里农民思想的愚昧,麻木,落后、守旧的认识,通过揭示这些国民心理弱点,唤醒民众对革命的认识,从而为革命指明方向,指引着劳苦大众革命斗争。

外文译著将丰富的西洋文坛逐步带入中国,带有着启蒙者的作用。现在研究界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外文译著灭了中国的根”,不免有些偏激。五四时期文学家们在介译西方外文经典时,其主体性意识并没有缺失,介译的结果并不是要为中国建构一种新的文学知识体系,也并不是要改变中国人的审美状态,传统的知识体系,例如经史子集中的“立身”、“修德”、“秩序”、“内敛”等,在面临着“拿来主义”这种意识形态的冲击之下,自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在相互消长中,以五四文学起点的现代文学开启了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在“人”的文学的倡导下,五四文学的文化体系的牵引下,一大批文学探索家的思想观念发生强烈的变化,许地山、王统照、庐隐、冰心等一大批“人生派”作家的创作充满了现实针对性,将五四文学“人的文学”观念具体化了。叶绍钧的“为人生”文学主张旨在将创作立足于社会生活,书写现实问题。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都是表现作家思想感情和美学观点的一种途径,从而进一步反映作家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和评价。“社会问题小说”的产生,让关注人生、社会的文学家们找到了质疑问题的途径。叶绍钧笔下《这也是一个人?》中的“伊”是一个简单的动物,把“伊”的身价充丈夫的殓费,便是“伊”最后的义务!“伊”被剥夺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在卖与被卖中过着悲惨的生活。这种不把人当做人的生活方式在作者的笔下受到了强烈的谴责。叶绍钧将自己的创作更好地与真实存在的条件利用想象结合,显示了他敢于直面人生、批判人生的创作立场。

读书科举是古代知识分子走上仕途去“兼济天下”的一种途径,虽然用政治、道德来评价知识分子是不公平的,可是“每一次的变革或者动乱,都是以意识形态作为主导,所以受难最多的是知识分子,为祸最烈的也是知识分子”,鲁迅对知识分子的奴性深恶痛绝,涵盖了对自身、对一个时代的深刻剖视,以达到启蒙目的。他在《写在<坟>后面》说: “我的确时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的解剖自己”,作为一个真的知识分子,他“煮自己的肉”,充当“历史的中间物”,在相互观照中实现自身的觉醒。

五四小说家们将作品的创作视角落在人性苦难的关怀上,将西方的舶来品“自由”、“民主”渗透在文学创作中,赋予人物以全新的思维模式,启发读者在变化了的意识形态的支配之下, 思索着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在近代意识形态下转变的五四文学是自觉的,由内而外的,在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主旨下,其价值指向是文学本身。“拿来主义”作为五四时期的一种文学意识形态,革命文学家们立足于文学主体性,采用“兼容并包”的借鉴原则,打开了中国文化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张慧颖:《文学传统的当代建构》[J].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6期。

[2]张荣翼:《文学研究的知识对象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
问题驱动模式下高等数学目标、路径与课程建构研究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让问题意识走进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