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2018-07-27周琳莎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7期
关键词:解构反思重构

摘 要:受西方后现代的解构主义思潮影响,我国掀起了一场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文论研究间的较量。学术界主张借用西方解构主义反思本质主义,继而在反本质主义语境中,重构本质主义。而这种重构本质主义是建立在打破传统本质僵化思维的基础上,突破现有的局限,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出发,重新构建起新的文学阐释模式。本文通过对本质主义与反本质的中西方流变分析,以及对现今反本质主义语境下的本质主义新文论建构整理,从而对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解构;重构;反思

作者简介:周琳莎(1994-),女,汉族,福建省漳州人,集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02

近年来,文学界普遍认为文艺学研究现今面临失语的现状,中国文学理论是否终结在文学界引起激烈的探讨。尤其是张伯伟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中开篇便提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欠缺理论意识。”[1]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文学批评方法、理论框架、提问方式的主流是西方式,套用西方的理论模式是汉学研究普遍现象,离开西方理论家的文学理论则无话可说。因此,中国文论的缺失是危急状况。同时,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反本质主义兴起。这是一种后现代主义以反知性否定传统形而上之非理性主义思潮。这导致本质主义的文论研究中僵化的,永恒不变的思维遭到了反思。

从古至今,文学本质论是文学理论的根本性问题,是文学理论的核心,它体现出一个时代的文学语境。但文学作为一种不断变化的实践活动,尽管文学本质作为文学理论的元问题,面对不断变化的实践活动,导致本质主义这种终极观念一直遭受质疑。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也严重束缚了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因此,文学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论争一直是关键问题。自2001年陶东风在《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借用西方的“反本质主义”理论后,明确指出“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制约文艺学的创新与发展,将会给文艺学的学科带来很大的弊端。”[2]因而提出“反本质主义”思维模式与地方化,历史化重建思路。因此,研究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是学习文学理论的关键,探究二者的中西流变是首要前提,有利于帮助理解反本质主义语境下对本质主义的重新建构。

(一)本質主义的中西流变

在《文学研究导论》中认为“本质主义是一种教条,这种教条把一些固定的特性或本质作为普遍性的东西。” [3]它是指一种思维方式,先验地设定了对象本质,然后用这种本质解释该对象的存在和发展,并且认为事物有唯一的本质,该本质是绝对正确的,超越历史的,永恒不变的。即这里的本质主义是实体终极因。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笛卡尔的“自我”,这些都是典型的形而上哲学家对本质的认识。因此,这样的本质主义最早体现在哲学领域,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哲学范畴。它的源头是科学主义分析哲学,其科学性是新实证主义的科学性,并非立足于现实和历史的科学精神。尽管本质主义在西方是建立在天人二分的基础上,而在中国是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其固有的思维方式是不变的,永恒的。

在西方,尤其是柏拉图所提出的“绝对理念”这一终极因。它是事物的本质与普遍性,是实体的终极因。这是在主客二分的灵魂观基础上建立的终极哲学理念。而且,该理念也被波普尔定义为“本质主义”,其实质是发现和描述事物的真正本性,发掘其背后的终极实在或本质的观点。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学说也认为本质是使事物具有“是其所是”属性,本质是与生俱来的,永恒的存在,并非被动生成的实体。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实体构成的本质主义,如同柏拉图的绝对理念都具有先验性。同时,除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作为理性本质论代表者,黑格尔和康德也是本质主义者。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质,绝对精神这一理念是真理,本质上理念的本性在于发展它自身存在,在运动中发展成理念。因此,本质主义的文学观的核心认为文学的本质具有先验性,它是非历史的,永恒的存在实体。该实体又是独立在语言构建之外的实体,固有存在着。因此文学本质主义是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在文学上反映,它永恒不变的本质,在文学的边界也是固定不变的。

相比西方的本质主义早已经产生于古希腊时期,本质主义的概念从未出现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之中,但是我国自古各个领域早已存在本质主义现象。现实中,我国古代的形而上哲学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文化等领域。自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已展示出中国文学本质即墨家的“道”,它是三纲五常伦理框架,更是一切衍生事物的终极因。老子的“道”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道,是世界的本原,为中国的天人合一奠定基础,充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建设。因此,在政治上,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哲学观,使人们认为了上天赋予世间万物的一切属性,一切都在出生时便已经注定,因此上天是宇宙万物与人的唯一本质,这就是道的存在意义。在文化上上“罢黜百家”即是本质主义的表现。这样的本质主义在文学上则往往体现为“文以栽道”“诗言志”,文字只是文艺的载体,文学的本质是附于文字之中的思想内涵。从古代到五四时期,文学理论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状态,文学开始关注内部的构成,因此文学本质论曾一度属于“文学本体论”。对文学本质的研究直流逐渐出现多元化特征,但是文学本质的唯一永恒仍是不变的。

因此,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从古至今,文学本质的研究一直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文学本质应是探讨文学的终极因,是一切事存在的根源。但其也是一种僵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样的终极实体在有的学者看来,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倡导者看来,该本质主义严重禁锢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反本质主义应运而生,为了打破文学的固有思维,还原文艺活动的具体时空语境变化。

(二)反本质主义应运而生

反本质主义是后现代主义以反知性否定传统形而上之非理性主义思潮,是一种西方的文化主导性根本变化的社会思潮。开放性与相对性,多元论与怀疑论是后现代主义的特质。其主张消解西方一切终极永恒的实体,甚至主张打破惯有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在西方,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他是反本质主义思潮代表人物,其提出家族相似论与语言游戏说,彻底否定了本质的存在。他认为:“观看事物,可以看到了一下类似或亲缘关系,甚至是一切诸如此类的关系。” [5]把事物间联系关系边缘化,认为其没有共同的本质可言,更多以知识类似关系存在。同时,德里达也主张反本质与反权威思想是后现代主义的中坚力量。作为解构主义倡导者,他指出解构就是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对现代哲学进行消解和分解结构,从根本上拆除西方的真理模仿与探求的哲学观念,这是对形而上的批评。在希腊语中的逻各斯指的是语言,定义,即是存在,本质。这样的定义在德里达看来,整个西方的哲学史体系都是逻各斯中心主义,都是感性与理性世的二元对立。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提到:“柏拉图的二元论即实在与现象,灵魂与身体,理念与感觉对象。这些对立是相互联系的,在对立之中,无论是在美好性还是实在性方面,前者都优于后者。”[6]这就是典型的邏各斯的思维方法,即相反二元对立论。前一项优于后一项,前一项是本质的,后一项是非本质的,衍生的。因此,德里达打破了形而上哲学家所设立的绝对真理,颠覆了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这样对形而上的结构思想,也深刻奠定了反本质主义的确立。同时,布迪厄与德里达一样十分强调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活动要有反思意识,主张打破一切标准,并且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产生历史条件的探索。因此,西方的反本质主义是一种有意识地反思,从而突破文学地一切标准限制。

而在中国,反本质与本质主义一样没有明确概念定义。但是在政治还是文化,其本质主义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形而上哲学观念也曾遭受反本质主义的挑战。尤其是近现代时期,列强侵略,战争爆发,百姓无安居乐业的现实,使得最初的本质主义哲学观受到质疑。旧的思想难以再指导中国的发展,因此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引进中国。辩证的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与封禁腐朽的天人合一形而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选择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辩证唯物史观。这样的历史发展与反本质主义的哲学观是一致的。因此,在历史进程中,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来批判传统的形而上思想的方向是固定的,这也是反本质主义在我国的体现。尽管反本质主义在我国仍未有明确的概念,但受政治领域影响,反本质主义哲学逐步确立,人们的思维方式得到巨大的转变。只有打破了本质主义固有的思维方式,才能在发展中不但创新。这样的思维也使得其他学科领域也相继体现反本质的内涵。

传统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寻找真理即本质主义,其作为终极理念是不可挑战的权威。但是随着社会的大变革发展,反本质主义打破传统的僵化思维模式,消除制约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其反权威与反传统的思维迎合了现今社会的需求,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路。因此,文学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随着近年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涌入,成为文学界探讨的命题之一,这是难以避免的问题。反本质主义的兴起也让我们对本质主义的认识有进一步认识,其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本质主义得到更进一步的构建与优化。而反本质主义随着解构主义的推广而逐步高涨,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也为反本质主义提供发展的空间。尽管反本质主义与本质主义的论争近年来处于高度热涨的状态。但是我国学者摒弃反本质的极端化视角,肯定文学本质的存在意义。因此,在利用西方解构主义将文学本质解构之后,再利用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来重新构建文学的本质理论,成为了现在文学理论的一个关键性议题。

本质主义随着文学活动的发展实践而不断变化,使得解构主义基础上反本质主义应运而生。解构主义对文学存在本质的解构,对文学本质的批判,打破了僵化的本质思维是进步性的表现。因此,需要反本质思维去方式重新认识我国的文学理论。同时,我们一定要带有反思意识,打破自明性前提,真正还原文学地本质主义。现今我国文学理论的匮乏现状,使得我们需要对反本质主义采取辩证的态度,不断改变理论的认知方式,从而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学本质论,完善我国文学理论的系统框架,与西方的文学理论平等地对话。

参考文献:

[1]吕双伟.古代文论研究的新突破[J].南京航空航天学报,2004, (6):61.

[2]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5):98.

[3]阿雷恩.鲍尔德温.文学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2.

[4]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42.

[5]Ludwig Wittgenstein.Phinlosophical Inverstigations[M].Oxford:Basil Blackwell,1953:31.

[6]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西方哲学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78.

猜你喜欢

解构反思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还原
解构“剧本杀”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