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场思维:让教育真正发生

2018-07-27伍学明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8年6期
关键词:主场课间篮球

伍学明

学生到学校来接受教育,可是教育都发生了吗?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曾讲到一个故事:他曾让读初一的儿子和读初四的侄女参加高三期末考试,高三学生的平均分是84.5分,他儿子和侄女分别考到了84.5分。儿子在初三的时候参加语文高考,考了122分,三年后的高考考了123分。这让李希贵校长思考:那么长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到底学到了什么?

作为一名校长,每天看着学生背着书包匆匆地走进校园,疲惫地离开学校,我也反思,他们这一天到底收获了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做着自认为正确的事情,但遗憾的是:教育并没有真正发生。

带着学生做好事并不是好事

每年三月,学雷锋活动,团委照例送来一份方案。内容是联系了某福利院,带领部分学生前去慰问、演出、打扫卫生等等。我当时就想,学生们能够从中收获到什么呢?当学生们浩浩荡荡地来到福利院,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场面是好看,但学生始终是在完成任务,教育的意义很难强加给他们。

于是,我和团委书记一起探讨:团委只需发出倡议,进行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项目,组织实施。学生走到前台,团委退到幕后。于是,我们看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有学生凌晨起床去慰问环卫工人的,有去陪伴空巢老人的,有和智障的孩子做一天朋友的,有到社区当志愿者的……活动过后,学生们再做一些图片和文字呈现。比如有一群孩子,他们记录下了整个活动过程,包括最开始如何成立团队、做了哪些项目论证等,最后还有一些推动社区文明建设的实践感悟和建议。这些不是老师教给他们的,是他们自己的一种发现和思考。活动成了学生的一次社会实践,成为一次项目式学习,学生的心灵在活动中真正受到触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学生只有经历了发现、实现、呈现的过程,才会有自己的洞察、探索和领悟,教育才能真正发生。

学生主场思维,就是在学校的课程活动中,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角,不是想到安排学生怎么去做,而是制造适合的契机让学生思考如何去做。

学生主体≠学生主场

学生主体的观念一般都被广泛接受,但学生主体就是学生主场吗?

学校大课间,标准化的队列,军事化的跑操,整齐划一的集体舞,或者全校性的某项特色活动,场面确实震撼。可每次看到孩子们或紧张或僵硬的表情,他们真的快乐吗?

大课间是为了场面好看,还是为了学生好玩?这样一反思,我们发现学校工作价值定向上的错位——学生的地盘,学生并不能做主!

于是,学校重构大课间,设置大课间课程群,开发各种球类和游戏类团体项目,学生自主选择,在辅导老师带领下活动。少了场面的震撼,多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多了快乐的笑脸。快乐大课间,变得名副其实,真正成了学生的快乐之源。

在教育中谁是主体的问题老师们都不含糊,但是主体的学生未必成为学生主场。他们有可能只是学校的道具,他们的感受被忽略,潜能被抑制,往往“被特色”“被发展”。所以这些只是活动,不是教育。只有学生获得了尊重,有了思想和感情的共鸣,才会和教育环境产生交互,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主场与主体的区别在于,主场不仅把学生推到前台,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不仅关注学生角色的变化,还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放手的学生才会长大

汉平老师在排演一个节目的时候和学生“闹掰”了。那是学校组织的历史文化主题运动会上,每个班级抽取一個朝代,用某种情境将这个朝代呈现出来,在开幕式上进行表演。汉平老师班上抽到的是远古时期,语文老师出身的她立刻想到那种原始粗犷的舞蹈很吸引人,可是学生们执意要编排一个情景剧——伶伦制乐。老师被“下了岗”,同学们完全自己操起心来。对这个没有把握的节目,汉平老师心想,看他们能够折腾成什么样子。没想到,孩子们的节目引起了全校师生极大的兴趣,最后入选“最喜爱的节目”,名列第二名。汉平老师对孩子们开始有了新的认识。

学校再有什么活动,汉平老师想了个新点子——成立项目组。针对不同的活动,采取项目招标,有意向的同学先组建团队制定标书,中标后就负责策划、组织、找资源,老师最多当个顾问。老师轻松了,学生真正成为主角。学会了当主角的学生对班级更上心,班集体的荣誉感更强,班级的管理更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当一个学生能够把自己与周围世界建立关联,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其实今天的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认知窗口,他们看到的世界也许比老师看到的更多彩、更有趣,对新事物的学习与领悟能力更强。老师放手,学生才能变得主动,才能有自己的创造,才能真正长大。

小老师“点燃”一个个自我

黎静老师半数的课堂都让给了学生,她是学校大面积推广“小老师”的发起人。

有一天,几个篮球爱好者晚自习迟到了,而同学们正在自学关于篮球的一篇英文。黎老师戏谑地说,你们这么爱好篮球,有本事就带着同学们把这篇关于篮球的课文学好吧。几个同学听了老师的话,没觉得是惩罚,反而觉得是奖赏。那天晚上,几个孩子一起备课到12点。第二天的课上,他们分工合作,组织同学们学习,从课内到课外,从阅读到运用,从篮球知识到篮球明星,那是一节特别精彩的课,彻底征服了同学们。黎老师被孩子们的表现所感动——其实这几个并不是学习很好的孩子。以后的课上,小老师穿着民国服装来讲述阿炳,带着憨豆先生的喜剧来谈“情绪与电影”,制作好班级毕业相册来上最后一课……这些都是老师没有想到也未曾做到的事情。把课堂交给孩子,他们打开了另一片天空。

优秀的老师都是在一次次比赛中磨炼出来的,一个老师一次成功的课例往往带给他理念的升华、技术的革命。实际上这样的事情也可以发生在学生身上,当一个学生能够去上好一节课时,他对学科的认识、对学习的方法,甚至于对学习的兴趣都会发生一种蜕变。

教育是启蒙、唤醒、打开、点燃。“认识你自己”——自古以来的教育智慧就是帮助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主场思维,不仅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更让他们学会构筑心中的世界,成就一个个全新的自我。

教育是怎样发生的,这个秘密我们还在寻找。坚持学生主场,让学生更多地尝试、参与、体验、创造,教育一定会静悄悄地发生。

责任编辑/李慕绚

猜你喜欢

主场课间篮球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篮球
主场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
过了把篮球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