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办一所有未来的学校

2018-07-27王昌胜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室育人空间

王昌胜

在创建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宜都创新实验学校时,我们将教室设计成大空间。每间教室有一百平方米以上,设有图书区、办公区、活动区和学习区,学生的桌椅可以随机拼组,墙壁和楼道,张贴的全是孩子们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随时实现“撞见学习”。某个孩子回教室的路上被其他孩子的作品吸引住了,驻足观察、研究一番,便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学习。

我们团队管理的每所学校都有种植基地,每个班级都有一片自留地,由孩子们来种农作物,饲养小动物。孩子们把自己饲养的小宠物寄养在学校,供大伙观察、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按照对学校物理空间的理解,我们做了相应尝试。我们认为:空间是课程:我们努力将物理空间建设成为有意义的学习空间,实现撞见学习;空间是学习方式:教室布局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重组,“有怎样的空间,就有怎样的教育,有怎样的教室设计,就有怎样的学习方式”;空间是学生的第三任教师:空间会对孩子的成长施予影响,润物无声但潜移默化,从而影响孩子的活动和行为。

对学校空间有了这些认识,如何将这些认识落地,在实践中操作出来?我们进一步概括学校空间建设的原则是:灵活、对话、可重组。

如空间建设一样,教育中的任何观念都需要落实到实践中,“教育的最大目的并非增进知识,而在于增进行动(斯宾赛)。”

那么,究竟怎样落地呢?

转化——理论穿透实践

每位校长都希望教师把学校当作“我的学校”,而不是“别人的学校”来看待。

集体规划,共同总结。学校的计划和总结,我们一般由全体教师共同参与,采取共同规划和共同总结的方式来进行。每个人对目标的清晰认知,与他掌握的信息多少是密切关联的。当学校的各种规划和工作总结,是由老师们自己集体设计和总结的,他们的认知就会更清晰,认同度会更高,执行力当然就会更强。

经费开支权下放。即学校的每位老师都有经费开支权,将部分培训经费划拨到个人,由老师们按程序自主开支,自主负责。其目的是为了培养老师的自我认同意识。每个人的自我认同度,与自己能“做多大的主”是紧密关联的。

让掌握信息最多的层级作决策或者参与决策。因为责任和权利是相互依存的,是对等的关系,你有多大的责任,就应该有多大的权力,或者说你为这个事做决策,事实上也就承担了多大的责任。

对于未来学校的治理,我们认为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激励每一个人”。我们对未来学校管理原则梳理的核心词是:扁平,协同化,自下而上。

对于未来学校的校长而言,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观念转化成众人的行为。具体来讲需要:引领众人树立正确的观念;扎根实践做出来。

融合——催生生化反应

办好一所学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程、教学、德育、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将资源进行整合,统筹安排,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程是为育人服务的,我们着手对照学校育人目标来检视课程后对比后发现:很多课程重复了,比如仅培养孩子爱国心这一项课程就开发了十多个。

课程建设需要走向融合。经过多方论证,我们组建研发团队,尝试着以语文教材内容为蓝本,将国标语文、数学、科学、英语、体育、美术和音乐等学科整合成一个一个的主题来开展教学。拟定了课程开发的纲要,目前已推进到了二年级。这样的课程设计,就将学科教学进行了整合。围绕着一个主题,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经常同台上课,因此教学和教育也走向更为紧密的融合,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也走向深入。

上述这种整合,也只是内容资源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分享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应用知识,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对内容和过程主动投入更多的情感,生发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从而使学习走向深刻。

事实上,上述过程我们是将育人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三者进行了统整。由此也可以得出,未来学校的课程建设的走向应该是:多元化,选择性和跨学科;未来学校的学习走向也应该是:自主,深度和连接世界。未来学校的校长,从整合资源的角度来说是催化剂,应该整合多元资源,催生化学和生物反应,实现“1+1>2”的效果。

生长——成为“我自己”

校长所做的“转化”和“融合”,目的都是指向人的成长,都是为了促进每位教师和孩子的发展。

经常有参访教师好奇的追问:你们老师为什么这么从容啊,每位教师无论年龄大小,都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为何有这么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啊?专业自觉度为什么这么高?

以5月为例,我们有8位教师的文章,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之后,被不同省级以上杂志编辑看到,主动与我们联系要刊发。为什么我们教师能快速成长——是因为我们每位老师心中都有自己的目标。学校帮助每位教师寻找和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学校在制度建设和文化引领方面,培育崇尚研究,促进成长的组织环境,引领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学校学生大方、自信、阳光、向上。学校毕业生到初中后,初中教师一般会反馈:你们学校的孩子不惧权威,敢于质疑,对教师的挑战性很大。其实这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我们提倡班级管理走向民主,我们鼓励课堂让孩子站在中央,采用分享的学习方式相互影响、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正是因为有了课堂这个主阵地的支撑,孩子们的口头表达、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同理心和理解力才与众不同。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离开了课堂,是不能支撑这些能力成长的。

未来学校,需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搭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平台,让老师和学生成为“他自己”。

責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教室育人空间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创享空间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