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得失寸心知

2018-07-27李炳萱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7期
关键词:李杜诗仙杜甫

李炳萱

在滔滔历史长河中,他们是时代洪流激起的两朵浪花;在绵绵文明山脉中,他们是巍然耸立的两座奇峰。他们将自己的才华洒向蓝天,最终飘到了大地的每一道沟壑。人们习惯于把他们称作诗仙和诗圣,习惯于比较二人诗歌的异同、际遇的得失。其实于他们而言,都不过是寸心一念而已。

他是诗仙。他“十五观奇书,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潇洒写意,不知道多少人赞颂过他的逍遥。可“学而优则仕”,李白也有这样一颗种子在心里发芽,他相信自己的才能能够经世济国。当他受人引荐、被征召到朝廷,当他受到唐明皇亲自接见、下车迎接的殊荣,他一度以为自己的愿望就快要实现了。然而长安三年,李白并没能凭借自己的才华“济苍生、安社稷”,在朝廷受到排挤诬陷、被玄宗“赐金放还”后,李白就离开唐朝的政治中心长安,开始了漫游的生涯,也就此奠定了其夸张豪放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漫游的经历让李白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开阔了眼界。因此其诗歌更多抒发个人不羁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这就是李白的性格——豁达率真,洒脱豪放,自负狂傲。他更看重本心的自由与舒畅。寄万古之愁于觥筹交错,所不变者,此心而已。

他是诗圣。“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壮游》)。自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杜甫生活于盛唐转衰的历史时期,忧国忧民、忠君报国、拯世济民的思想几乎贯穿了杜甫的一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论他自己的境遇如何,他始终心系的是国家和人民,始终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之中,并始终为之而奋斗。他活得悲怆,活得现实。因此,在杜甫的诗歌中处处弥漫着现实世界的沉重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无论是《三吏》《三别》还是《羌村》《北征》,莫不體现着作者家国情怀和忧民担当,呈现了雄浑凝重的现实主风格。杜甫生逢乱世,生活困窘,经历坎坷,养成了胸怀博大、悲天悯人、情感细腻的性格,更多关注在沉重赋税下挣扎的劳苦大众和战乱中风雨飘摇的国家命运,情感和倾向都在作品中自由流露。他晚年总结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一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其中得失,早已了然于心。

文如其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际遇造就了李杜诗篇截然不同的文学魅力。“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沧浪诗话·诗评》),宋代严羽的评论精炼概括了李杜诗歌艺术风格的差异。

李白的诗歌呈现的是豪放乐观、自信大气、舍我其谁的浪漫主义情怀,这是一种不畏权贵、家国天下的风骨美,也是李白艺术美学的核心所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是李白一生的写照,也是大唐盛世百姓安居乐业的体现。大胆的想象、夸张的比喻、博大的胸怀都在他的作品里呈现,奇特美感和别具匠心的描绘使它的作品拥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这大概就是他被称为“诗仙”的原因吧。

杜甫的诗歌则充满着忧国忧民、深沉厚重的现实主义精神,以朴实精炼的语言反应人间疾苦,这也是他经历乱世、体会生活艰辛的感情流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其阔大心胸和悲悯情怀跃然纸上。

唐代诗歌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时代,而李白和杜甫作为诗歌世界最熠熠生辉的两颗明星,闪耀在中国文化的上空。他们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风,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峰,对后世诗歌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而李杜就是这些大师的杰出代表。“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我们学习李杜诗篇,汲取的不仅是悠久历史文化的营养,更要学习李杜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精神,用文艺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

猜你喜欢

李杜诗仙杜甫
和李杜合影
和李杜合影
穿越去唐朝,挥毫做诗仙
杜甫改诗
诗仙李白的归宿
杜甫与五柳鱼
走出李杜优劣论的怪圈
——李杜优劣之争研究评述
诵读“李杜”时的遐思
胡风黄沙话诗仙——李白诗歌中的西域文化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