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法律制度下对完善我国公证诚信制度的分析
2018-07-27张立民
张立民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公证法律制度是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以诚信为基础的公证法律制度,才能促进经济民事活动的有序开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公证和诚信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公证法律制度和公证诚信制度的相互作用,然后指出公证诚信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阐述了基于公证法律制度下完善公证诚信制度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证法律;公证诚信;相互作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10-0215-02
公证机构是国家设立的司法证明机构,具有独立主体地位,依法行使公证质权,主要办理公证事物和公证证明活动。将公证制度应用在经济民事活动中,能预防纠纷事件发生,减少诉讼行为,从而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促使经济民事活动的有序进行。我国现代公证机构的发展,必须坚持诚信前提,完善公证诚信制度,有利于公证法律体系的健全,以下对此进行探讨。
1 公证和诚信之间的关系
1.1 公证是诚信的保障
从本质上来看,公证制度就是为了应对社会中的欺骗行为而产生的,作为一种法律工具,能保证社会公平、和谐发展。公证机构作为公证平台,主要通过公信力体现出公证机构的公平性,因此合法、平等、公平,成为诚信制度的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证制度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1.2 诚信是公证的本质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公证制度中均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法律体系的完善,诚信的价值更加突出,当今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前提,就是树立诚信理念。公证制度的实施,诚信是核心和本质,因为脱离了诚信的公证,会对公证效果产生不利影响[1]。在具体应用时,公证制度的实施要以诚信制度为前提,把握实事求是的原则,提高公证效力和信誉。
2 公证法律制度和公证诚信制度的相互作用
2.1 公证法律制度是公证诚信建设的基础
公证法律制度的存在,能保证诚信制度的实施,促进制度体系的完善。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法制意识增强,诚信制度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提高。一方面,公证制度的实施,能充分发挥出诚信效能,促进诚信公证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公证制度的发展不仅要发挥出社会服务职能,还要注重自身在法律中的能效。调查显示,我国公证制度规范的数量较少,因此在制度实施期间,容易出现覆盖不全、管理漏洞。对此,诚信制度的实施,应该保证公证程序的合理性,以推动诚信制度的建设。
2.2 公证诚信制度效力通过公证法律强化
公证诚信制度的效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2]:(1)强制执行效力。以我国《民事诉讼法》为例,其中明确规定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如果不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2)证据效力。《民事诉讼法》中指出,经法定程序公证之后的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可以将其作为事实认定根据,相反证据可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由此可见,公证部门出具文书后,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公证诚信制度的构建,基于公证法律制度下,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诚信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当前公证诚信制度的不足之处
3.1 法律制度不完善
在西方国家,公证制度在法律体系中占比40%以上,我国却不足6%[3]。公证制度由国家设立,但社会并没有将其作为预性司法制度使用,公民和社会的民事民权保障意识不足。此外,公证制度法律的缺失,会影响公证程序的实施,无法有效保障公证结果,降低了公证制度的作用。
3.2 制度地位不高
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随着法律体系的完善,公证制度也在进行相应变革。但是,当前公证部门的发展不成熟,一方面公证制度的地位不高,另一方面公证工作的开展存在不确定性。我国公证制度的完善,不仅要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还要提高公证制度的地位,增强公证工作的权威性。
4 基于公证法律制度下完善公证诚信制度的措施
4.1 完善公证质量保证体系
在公证诚信制度体系的发展中,公证质量是一个重要因素,公证人员开展工作时,应该体现出诚信,提高文件的诚信公证力。具体到公证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措施如:(1)规范证据收集方法。证据收集,指的是公证事件在受理期间,双方当事人提供的基本证据,这是提高公证证明法律效能的重要因素。公证前,应该确保证据的准确性,确保公证结果的公信力。一旦证据采集不规范,会影响公证结果的公平性;相反则能激发公证人员的积极性,提高证据收集的准确性,充分发挥出诚信的作用。(2)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在公证质量上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能降低公证风险,提高公证质量[4]。公证人员在工作开展时,首先要具备完善的诚信制度,按照程序规范开展公证工作,完善责任认定。实践证实,在公证过程中落实责任制度,不仅能提高诚信公证程序的科学性,还能增强公证人员的责任心。(3)落实公告公示制度。公告告示制度的应用对象,是已经查清事实的问题,向社会公开公证过程和结果,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公证工作中,只有重视并利用公证诚信制度,才能提高公证工作的质量。
4.2 加强公证诚信监督管理
(1)提高公证的独立性。公证处和公证人员在工作开展时,均应该遵循独立性原则,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实际工作中,可以参考金融机构信用等级方法,制定完善的执行标准;同时监督公证过程,避免出现违规、违纪行为。(2)规范执业行为。公证制度的应用,主要包括国内业务、涉外业务两个方面。其中,国内公证业务例如遗嘱、继承权、委托书、抚养赡养、财产约定、招标监督等;涉外公证业务例如出生死亡、亲属关系、学位学历、签字属实等。接受公证申请时,应该审查公证信息的准确性,采用统一的执行标准,规范公证人员的工作行为,落实各项执业规范。(3)提高公证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公证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为例,其中对公证人员提出明确的约束。公证工作开展期间,应该评估公证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加强审核监督工作,提高公证工作的科学性、公平性。
4.3 推广落实诚信评价机制
(1)对公证人员进行信用评级。考核公证人员的工作时,要从态度、业绩、方法等多个要素入手,及时公布考核结果,将信用评级和薪酬水平、奖金福利、职位晋升相挂钩,以此激发公证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信用评级工作顺利开展。(2)增强公证部门的诚信意识。诚信制度不仅是公证工作的开展依据,也是保护申请人权益的关键。对此,应该加大诚信意识的宣传力度,认识到诚信在公证工作中的重要性,可以利用宣传栏、官方网站等媒介,也可以举办诚信知识竞赛,以此激发公证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公证工作顺利进行。
4.4 提高公证人员职业素质
提高公证人员的职业素质,有利于完善公证诚信制度,以《公证法》为依据,对于公证员提出了明确要求。公证部门在工作开展期间,应该注重人才培养,采用专业培训、外出进修、专家讲座等形式,提升公证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且,公证人员在公证工作中,不能从事其他具有报酬的工作。考虑到在法律职业体系中,目前公证员的地位不高,只有提高职业素质,才能被社会、被群众认可,树立良好的形象,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公证部门,实现良性循环。
5 结语
综上所述,公证是诚信的保障,诚信是公证的本质;公证法律制度是公证诚信建设的基础,公证诚信制度效力通过公证法律强化。当前公证诚信制度的不足之处,在于法律制度不完善、制度地位不高。对此,应该完善公证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公证诚信监督管理、推广落实诚信评价机制、提高公证人员职业素质,促进公证法律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良.从完善公证法律制度谈我国公证诚信制度的构筑[J].法制与社会,2017,(13):35-36.
[2]苑冬梅.探索构建中国公证诚信制度[J].中国公證,2013,(4):23-24.
[3]冯健.完善公证法律责任体系的若干思考[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2,(6):65.
[4]张淑莉.公证实务中诚信制度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6,(2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