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印度军民融合探索
2018-07-27金一南
金一南
本刊顾问,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等。
巴西军工经营状况难以为继才想起军民融合,却已经来不及去全面实施;印度创新能力不强,行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武器生产严重过剩,高技术武器装备生产薄弱,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完整的国防军事工业体系。
军民融合是指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目的是要解决军民分割格局使国防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呈此消彼长、难以获得双赢这一难题。而强国是经济与军事共同作用的结果。就资源分配、占有和使用的情况看,经济和军事又是一对矛盾体。处理好这对矛盾,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相互促进,国家才能走向持续发展和最终强盛。否则,任何单一因素的强大都难以持久。
巴西的国防军工一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其特点一是与大国错位发展,大国搞的优势装备它不搞,重点在拾遗补缺上做文章;二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解决部分资金和技术问题;三是大力发展军品外贸,弥补内部需求不足。冷战时期是巴西国防军工发展的黄金时期,生产的飞机、装甲车和导弹在世界武器市场上引起重视。1980~1987年,巴西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武器出口排列到世界第10位。
这种依托冷战时期美国、苏联两极世界夹缝完成自身军工发展的模式并不能持久。随着冷战结束,苏联的武器装备大量向外界流失,美国也把自己多余的武器装备大量向全世界倾销,原本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巴西国防军工的黄金时期立即过去,三大军工集团中的两家——生产装甲车的恩杰萨公司和生产火箭、导弹系统的阿维布拉斯公司——很快申请破产。最后一家国防军工企业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正是通过军民融合——实行私营化、依托民品项目——才勉强站住脚,以两种支线飞机ERJ-145和ERJ-135承接国际定货,支撑了其军品生产线生产的AMX战斗机和Tucano教练机。
巴西国防军工的起伏发展状况在第三世界国家中颇有代表性:经营状况好的时候,想不起来搞军民融合;形势变了,经营状况难以为继才想起军民融合,却已经来不及去全面实施。
印度的国防投入长期以来一直保持较高强度。经过几十年建设,已经成为第三世界中仅次于中国和巴西的第三大武器生产国,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中国和巴西,跻身于世界武器生产大国行列。印度的军工企业都是国营企业,于1964年实行国防科研与生产的计划管理,建立了内阁、国防部以及军种与国防部各局的三级规划计划体制,内阁一级设“国防计划委员会”,负责向最高当局提出政策建议,审查国防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和重要方案。三军和国防部分别设立计划小组,负责本军种和各部门计划的制定和检查。国防部还设有“国防计划协调执行委员会”,具体负责审查和监督国防规划计划方案,帮助协调落实。直到9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确立“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并重,优先考虑国防需求”的方针,开始推行军民融合,才允许私营企业参与军品合同竞标,但面临的问题也很严重:
第一,其国防军工长期受国家保护,缺乏竞争,相对封闭且技术陈旧。
第二,印度走的是购买引进、特许仿制、改造创新的发展之路,至今大量先进武器装备系统需要进口,表现出很大的依赖性。
第三,印度虽然是计算机软件大国,但随着军、地科技人员收入差距的拉大,国防军工招募科技人才十分困难。
这三个问题也恰恰成为推动印度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强劲动力。目前印度政府已经改变了过去对军工企业一包到底的做法,采取计划与市场并重、突出市场调节作用的做法,对经营不善的实行股份制改造,对于效益低下、运营状况不好的实行兼并重组以至拍卖给私人经营。国防部明确规定:如果私营企业已具备某种军工生产能力,就不再在国有军工企业中重建这种能力。
通过这些举措,节约了部分国防资源。但从总体看,印度的国防军事工业一直表现为雄心很大,发展很慢,长期创新能力不强,行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武器生产严重过剩,高技术武器装备生产薄弱,重要武器装备至今需要大量进口,引进之后消化能力又严重不足,长期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特别是因为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完整的国防军事工业体系,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印度至今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军事大国的关键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