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乘“春风”组组通

2018-07-27李思瑾汪枭枭

当代贵州 2018年23期
关键词:农村公路春风交通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李思瑾 汪枭枭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公路助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寄予了殷切期望,“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很重要。”

要想富,先修路。2017年,贵州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今年2月,贵州省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启动。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强调,要全力打好以农村“组组通”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

各种资源、各方力量加速向“最后一公里”聚集,为偏远山区百姓的梦想增添了羽翼。

2018年,乘着“春风行动”的春风,一场被称为“组组通”硬仗,正将贵州乡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灰色历史翻页,“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通组公路连山谷

两位六十几岁的老人各自背着一大背篓苞谷走在山路上,异常艰难。

这在一年前的兴义市乌沙镇磨舍村是常见的景象。

磨舍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典型喀斯特地貌,山高路陡,沟壑纵横,石漠化高达70%。年轻人多外出务工,老人们在家种点苞谷,收成靠天、出行靠腿。

有时候遇到大雨,小范围的山体滑坡就将山路阻断。待天气放晴,出行的村民们草草清理出一条窄窄的小道,小心翼翼地走出村子。

“多年都是如此。看到很多老人负重走山路,很心酸。”乌沙镇磨舍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毛文娅叹气。

路不通,村民行路不便;路不通,百姓致富困难。

近年来,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向西部倾斜,贵州相继实施铁路建设高速公路和水运建设大会战,“水陆空”的立体交通格局呈现,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愈发凸显。而在贵州很多偏远山村的百姓心中还有一个梦想:我们村要是有条宽阔水泥路就好了!

2017年8月30日,贵州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截至今年6月8日,全省已开工建设7.24万公里、建成路面4.46万公里、完成投资286.39亿元。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明确的“到6月底,完成投资100亿元,新增通组公路1.5万公里”的任务已于5月18日全面完成,首“仗”告捷。

兴义市乌沙镇磨舍村共计5公里多的组组通公路已投入使用。“路通了,我们村发展有希望了!”村民开始发展黑山羊养殖。

今年底,贵州省还将完成农村“组组通”公路5万公里的建设任务,实现92%以上的村民组通硬化路。

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高卫东表示,贵州将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小省办大交通”到“小省办强交通”的转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贵州省公路局局长张胤表示,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通组公路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牛鼻子”,预计到2019年,全省将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让通组公路“通得了”“通得好”。

小省办起大交通

贵州经济增速连续保持全国前三的背后,以交通建设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贵州速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2015年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到2017年在西部第一家实现建制村通畅率、通客运率达100%、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公路“组组通”、特大峡谷桥梁数量世界第一……贵州无疑是“小省办大交通”的典范。

自全省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会战启动以来,贵州着力建成质量优良、群众满意的致富路,“五步工作法”为“组组通”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绘好“施工图”,抓实政策设计。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编制出台了“组组通”公路建设工程技术导则、简易施工图设计范本、建管养实施细则、资金管理办法等7个标准文件,先后举办13期近3万人次的专项培训,全面规范修路标准以及怎么修、怎么管的问题。

开好“发令枪”,抓实工作部署。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召集人、25家省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按照清单式、项目化、标准化管理要求,指导各地重点抓实资金、土地、林业、砂石料场、用水用电、炸材供应等要素保障。

练好“基本功”,抓实干部培训。结合“新时代大讲堂”,举办了15期约3万人次的专项培训,指导各地精准把握修的范围、修的数量、修的质量、资金如何用如何管等问题。

用好“监督员”,抓实督促检查。贵州省交通运输厅采取“周督查、周调度”的方式,对1052个项目3336公里进行了现场检查。地方政府组织责任心强、威望高的沿线村民进行培训后,作为群众义务监督员,参与监督通组公路建设。

舞好“严利剑”,抓实追责问责。各级党政、人大政协、纪检监察、新闻媒体、驻村干部等共同发力,对虚报项目、“豆腐渣”工程、推诿扯皮、渎职失职等进行监督问责,切实推动工程质量提高、干部作风转变。

此外,为确保项目资金能够发挥最大效率,省公路局还按照“五个不能纳入”原则,在项目规划中运用GPS和遥感卫星技术对规划项目进行逐一甄别,坚决挤掉项目申报“水分”。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在全国率先采取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1500亿元建设高速公路,成为全国PPP项目推广样板。在全国率先使用“建养一体化”模式建设普通公路,共吸引社会资本419亿元建设普通公路2万余公里,这一模式已写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规范性文件并在全国复制推广。

被称为农村版“滴滴打车”的“通村村——农村出行服务平台”,也在贵州各地开始推广应用,可以通过手机对农村公交进行定位、预约、购票等。“通村村”是全国首个用于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小件物流进山出山难、运营监管难的一站式多元化、安全高效的智慧交通平台,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将完成全省推广应用。

“组组通”公路的建设让贵州乡村变得更加和谐、宜居。图为播州区石板镇池坪村,蜿蜒的通组公路在山间盘旋。(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汪枭枭 / 摄)

打开脱贫致富大门

早在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农村公路发展的报告上批示强调: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在外漂的人,哪有不想回家的呢。”2014年,大方县黄泥镇化理村通村路一修好,在外务工15年的赵连超终于回了家。

流转了270亩土地,赵连超开始发展中草药种植。今年4月,化理村柏枝组的通组路刚修好,赵连超就和几个村民牵头组建起种养合作社。“电三轮车从牲畜圈里拖农家肥,一趟可以拖2000多斤,若是在以前,一趟十几个人都背不了。”

如今,一条条“组组通”公路在贵州山间盘旋起伏,将镶嵌在青山绿水的村村寨寨穿点成线,百姓不再“望路兴叹”。“组组通”公路不仅解决了山村村民出行难问题,其衍生效应也不断显现:承载着乡村发展的未来,唤起了村民回乡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

遵义市播州区石板镇池坪村,干净的民居错落有致,地里成片的辣椒长势正好,“组组通”农村公路沿着山坡蜿蜒而上,和谐的山水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以前这里的马路只有两米宽,街上打个摩托车都没人愿意来。最恼火的孩子走路去村里读书要走半个多小时,下雨天又陡又滑,确实让人担心。”说起过去的马路,60多岁的罗永坤直摇头,“更别说发展产业了。”

现在的池坪村已经是遵义的辣椒种植基地之一和“稻+”产业示范点,稻鱼、稻蟹、稻鳖、稻鸭在这里和谐共生,农村公路的建设大大降低了池坪村产业的运输及人力成本。辣椒种植户谢严说:“以前种辣椒要挑水、背肥料,现在用车拉!”

信心,对于生活在贵州大山里的村民来说,何等珍贵。在贵州,有很多像化理村、池坪村一样的村庄,一条条农村公路将它们与外界、与产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贵州省公路局局长张胤说:“随着一条条农村‘组组通’公路的建成,一辆辆客车开进了村子,一辆辆货车开进了山区,一辆辆农用车开到了田间地头,既方便了群众,运出了资源,换回了钞票,也加速解决了‘黔货出山’和当前老百姓物流畅通问题,形成了‘一路通、百业兴’的发展景象。”

“峰际连天”的贵州,“四通八达”“阡陌交通”正在形成,“路通财聚”指日可待。农村“组组通”已成为老百姓获得感最强、满意度最高的民生项目,成为连接党心和民心的“桥梁”。

猜你喜欢

农村公路春风交通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交通运输部:预计今年累计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
春风将送你们归来
春风沉醉的夜晚
春风
农村公路建设今明两年将增加454亿元资金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