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清华附中浙江线路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的地理教育价值挖掘
2018-07-26姚佳
姚佳
摘 要: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16年度在高一及高二年级展开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为课程的主要活动方式,在综合实践考察过程中做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同时浙江线路涉及丰富的自然及人文情怀,在地理教育价值方面值得深入挖掘,并且最后提出了针对课程评价及延续性的个人思考。
关键词:课程体系;地理价值;实践考察
一、清华附中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体系
1.学校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的现状及分析
本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清华附中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面向高一、高二学部的全体学生以亲历性文化主题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倡导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为课程的主要活动方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高一年级综合文化考察课程考察行程及特色
为了优化项目,对参加课程的学生容量加以限制,同时为了给学生的综合实践考察课程保驾护航,学校为每条线路配备专业课程指导教师,覆盖人文、自然、科学类别,同时综合考虑实践考察课程当地的就医情况,部分线路还配备校医及心理医生。
学生在进行综合实践考察时,每人会拿到一本综合实践考察课程手册,里面涉及的内容分别包括考察行程、特色項目、小组任务及扩展阅读等,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起到导读和教学的作用,更加强化课后反思反馈的环节。
二、“诗画江南,文脉千年”浙江线课程地理教育价值挖掘
1.浙江线路综合实践考察课程简介
浙江省所在地理区域,人类活动最初可以追溯到100万年前,这里文明气息浓郁,见证了新石器文化及良渚文化的辉煌甚至是巅峰。如,中原夏商帝国兴起时的古越人、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西晋以后的中原文化、五代十国时期的盛世、南宋华夏文明、明清的富庶安乐以及近代涌现的思想文化领域的名家巨匠。
在课程的设计及行程安排时,主要侧重历史文化及文学教育价值的挖掘,课程内容涉及探究印山王陵的结构,欣赏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鉴赏陆游与唐婉《钗头凤》的曲调,感悟鲁迅、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等名士情怀,杭州良渚遗址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及排水系统分析,雷峰塔遗迹及基于雷峰塔塔基的新雷峰塔思考,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等。
2.潜在地理价值挖掘思考
(1)自然地理层面的地理价值挖掘
气候变迁及植被演变,浙江省拥有100万年的历史发展见证,这里是最典型的研究气候变迁及植被演变的基地。与之相对应的植被也随着漫长的历史发展呈现演变的趋势,最明显的体现是杭州的市花——桂花,自从吴越时期甚至更早杭州就种植桂花,可以研究桂花等植被生存所对应的气候演变。区域间气候的间接体现可以从饮食及粮食作物入手,浙江省为单、双季水稻。
(2)人文地理层面的地理价值挖掘
杭州城市旅游会拓展为产业的茶园,转塘街道紧紧围绕西湖区打造休闲旅游示范区的目标,利用转塘特有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转塘的旅游配套也日趋完善,游线公交、大型卖场、度假酒店以及各类休闲会所一应俱全,助推了转塘旅游产业的发展,转塘已逐步发展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休闲目的地。
(3)综合地理层面的地理价值挖掘
京杭大运河的功能演变承载着不同时期的自然和人文变迁,2012年,媒体报道称京杭大运河有望在10年内全线复航。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京杭大运河全长约1700公里,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千年运河水,流不尽华夏情,大运河宛如中华大地上的脐带,孕育着无数的华夏儿女,传承着浓厚的传统文明。
三、“回归教材”与“升华教材”的思考
经历就是最好的大学,综合实践考察课程无疑达到了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目的,但是往往单一的指导手册作为教科书的持续有效性仍旧存在弊端,所以就需要持续的媒介。我认为如果可以将综合实践考察与教科书做到对接融合将是学生最理想的学习模式,即“回归教材”且“高于教材”。
例如气候模块,可以基于杭州植被的变迁、京杭大运河河道功能变迁、饮食文化的演变等作为研究课题,在综合实践考察结束后继续课题的探究,不仅巩固了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的内容,更锻炼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为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例如杭州旅游产业的多元化演变,即西湖周边茶庄产业化的进阶趋势和盈利模式探究也是地理与数学的研究课题,通过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模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应用了必修二农业和产业的相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兴趣来拓展教材的效果,符合清华附中“让每一个学生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伯尼·特里林,查尔斯·菲德尔.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M].洪友,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誗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