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理性精神在质疑中迸发

2018-07-26张东立

关键词:理性创设精神

【摘要】理性精神的实质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善于反思、崇尚怀疑和批判、积极进取、不断变革,是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在质疑中迸发理性精神的途径,包括:激发内部动机,让学生想质疑 创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质疑。

【关键词】理性精神 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91-01

一、理性精神的内涵

思想政治学科的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理性精神的实质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善于反思、崇尚怀疑和批判、积极进取、不断变革。

理性精神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独立自主的主体精神,即用自己的思维官能认识和追求真善美,这是理性精神强调人的自由属性的逻辑结果 二是科学可靠的认知精神,即能合乎事实、合乎逻辑地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现状及其与真善美的距离,这是理性精神强调人要追求真善美的逻辑结果 三是崇尚科学人本的实践精神,即按照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为实现真善美去努力,这是理性精神强调人的价值活动的逻辑结果。

二、在质疑中迸发理性精神的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别强烈。”理性精神,关系到生活目的和生活价值的决断和追求,表现了人的自我负责精神和自我治理能力。只有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使学生的理性精神迸发,成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

1.激发内部动机,让学生想质疑

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的合理需要满足后,还必须考虑选择有效强化物来强化其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注意采用适当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调动其质疑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质疑。

激发质疑愿望,让学生想质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激发学生质疑的好方法.它能驱使学生精细地去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敏感,容易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问题,愿意质疑。

多给成功体验,让学生肯质疑。有些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上经历了较多的挫折,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不愿意质疑。可先让他们回答或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当他们有所表现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鼓励,使之取得若干次“成功体验”,渐渐地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就会提高,从不敢质疑、不肯质疑到产生肯质疑的愿望。

创设激疑情境,让学生要质疑。创设激疑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引言激疑,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引言部分,设置一定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想要提出问题 悬念激疑,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使学生产生疑惑的问题,产生求知欲,对“疑惑的问题”提出问题 比较激疑,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两种或多种性质相似、相同、相反、相异的不同对象,让学生比较鉴别,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提出问题。

适时组织讨论,让学生互相质疑。讨论,这里主要指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这种讨论是带有探讨性的思维活动,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是打开学生提问思路的手段。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和问题的需要,组织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能力和解疑能力。

2.创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在平等、合作的关系里,共同进行教学探讨,有利于为学生创设适度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保证。善待问,是对学生“问”的最大鼓励,是对学生心理安全和自由空间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对学生的希望与信任,这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够抛弃胆怯和害羞,无需掩饰或隐藏自己的思想,可以自由地表达、自由地思维,勇于质疑,乐于探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消解教师权威,就是要打破学生的“迷信观”,突破“知识权威”的观念束缚,让学生明确,教师教学中会出错,教师是人不是“神”,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也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教师本身对知识理解上有错误,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语误”等等。教师也存在领队权威现象,追随传统思想,拒绝改革。

打破学生普遍存在‘唯书、‘唯答案的倾向。要让学生明确,教材并不完美无缺,教材的内容有可能存在一些漏洞,或有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的疑点,值得我们去探讨。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的有创意的观点,要大加赞赏和肯定。由此促使师生互动,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至解决问题。

3.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质疑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具、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教师的口头言语和形体语言等,为学生创造一种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知到矛盾、困惑、疑虑,从而激发起探究的欲望、求知的热情、學习的动机,发现有待解决的问题,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首先,创设“小步距”质疑情境,注重质疑情境的有序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跨度的质疑情境。无论跨度的大小如何,都要注意问题情境的有序性和逻辑,能够促进学生思考。

其次,创设“变式”和“矛盾式”的质疑情境,注意质疑情境的发散性。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多样的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最后,创设“栩栩如生”的质疑情境,注意质疑情境的形象性。形象是思维的有机材料。如果问题情境形象生动,往往会增强的注意和兴趣。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形象性,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从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总之,思维始于质疑,研究始于质疑,学习也始于质疑。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个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当代青年,成为勇当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参考文献:

[1]陈永中:政治教学的智慧追求: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06).

[2]王现伟:论理性精神在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以《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学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06).

[3]姚莉: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李世闻:理性精神:李约瑟问题的钥匙[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1).

作者简介:

张东立,男,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河南省高中骨干教师,2000年6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2006年6月获河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想政治)专业教育硕士学位。

猜你喜欢

理性创设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拿出精神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