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古建筑物雷击事故分析的防雷设计和施工要点

2018-07-26朴文马海鹏

科技资讯 2018年6期
关键词:雷电防护

朴文 马海鹏

摘 要:根据古建筑物特点和性质,分析其易受雷击的原因和部位,指出传统古建筑物防雷措施的不足之处,提到在进行古建筑物防雷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安全与文物保护等因素。结合已有古建筑物雷击事故,进行实地勘察,并分析事故的主要原因。最后,基于相关文物保护与雷电防护标准,对受雷击的古建筑物防雷设施改造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雷电防护 古建筑物 外部防雷 内部防雷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2(c)-0065-02

雷电灾害是文物古建筑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直接对建筑结构造成机械损伤之外,还有可能引发火灾,使古建筑物大面积损毁。由于古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建筑材料的不同,使得这类建筑物极易遭受雷击,而遭受雷击后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所以,提高古建筑物雷电防护水平,保护其免受雷击的破坏是非常重要的。

1 古建筑易受雷击的主要原因

1.1 古建筑物自身的因素

从古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所用建筑材质、所处地理环境、用途及性质等角度分析古建筑易受雷击,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是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以木质为主,这些木材经过千百年时间的干燥,含水量很低,且内部材质疏松,容易积蓄静电,吸引雷电流。二是古建筑物的修建地点大都地势较高,位于旷野中或江、河、湖泊附近,这些地区的建筑物极易成为雷电袭击的目标。三是古建筑结构中的飞檐、翘角、梁柱、屋脊、吻兽、塔刹等突出部分十分容易接闪雷电。四是古建筑所在之处,大都有高大树木相依,而这些高大的古树最容易成为雷电的落脚点,引起雷电反击,增大了古建筑受雷击的概率。

1.2 古建筑物现存防雷缺陷

除上述古建筑自身因素外,古建筑物的现存防雷缺陷也是其易受雷击的一个原因。一是未设避雷保护设施,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后,古建筑物的防雷装置陆续得到改进,但目前还有部分的古建筑物未设防雷装置。二是已有防雷设施未达防雷技术标准,从实际检测发现,部分古建筑物的防雷装置还存在对易受雷击部分布设不到位、防雷引下线少、接地装置位置不适宜、无均压措施、室内外电气管线路与防雷系统距离不够等问题。三是由于古建筑物周围的地理环境、地质条件不理想,导致给古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施工安装带来难度,防雷效果相对现代建筑物要差一些。

2 雷击事故分析

本部分以某一真实雷击古建筑事故为例,对雷击事故进行系统分析。

2.1 雷击现场勘查

被雷击建筑物位于一独立院内,屋后种有较高的树木,与附近另一较高建筑物之间有一定距离。由于落雷的影响,造成建筑物内6台计算机损坏。经过测量,院内配电箱电源取自西分配电室,配电箱内N排接地电阻为1.11Ω,PE排接地电阻为2.75Ω,这是由于电源线引入后配电箱处未做重复接地。通过勘查还发现该建筑物未安装任何直击雷防护措施,且此院分配电箱处以及室内供电设备前端均未安装电涌保护器。

2.2 事故分析

根据以上的现场勘查,受雷击古建筑物没有直击雷防护措施,且距离最近的直击雷防护有300m远,根本无法达到直击雷防护的要求。建筑物靠近水源,并且后檐树木较多,这些都增加了其遭受雷击的概率。室内用电设备较多,据事发现场人员描述,雷击时见空调室内断路器冒出火球。现场勘查未找到雷击点,初步判定此次事故是由于空调室外机受到雷电感应影响所致。

3 古建筑物防雷设计的建议

3.1 防直击雷措施

3.1.1 接闪器

对于此次受雷击的古建筑物,采用敷设接闪带的方式,在建筑物正脊、硬山脊、屋檐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明敷接闪带,接闪带网格不大于8m×8m。接闪带在安装时高出正脊、斜脊屋檐瓦等100~300mm,沿建筑屋脊的轮廓弯曲,通过抱箍式支持卡子与瓦面固定。接闪带水平敷设时,支持卡子的间距为0.8~0.9m,垂直敷设时,支持卡子的间距不大于1m,转弯处支持卡子的间距为0.5~1.0m。接闪带之间的连接全部采用电气连接中的放能焊接,并在所有接闪带支持卡两侧,涂刷与建筑物瓦面颜色统一的丙烯酸防水胶,每点涂刷不少于两遍。

3.1.2 引下线设置

引下线主要设置在远离游客和出入口建筑的侧面,材料选用Φ8的紫铜棒,根据建筑物长宽确定引下线数量为4根。引下线上端与接闪带连接,下端与接地母线相连接。在各引下线上距地面0.3~1.8m之间装设断接卡,在距地面上2.7m至地下0.3m处采用绝缘塑料管等保护措施,塑料管的颜色应与建筑物颜色相统一。

3.1.3 接地装置

由于该文物建筑所在区域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地面以下经常遇到特殊三合土及砖石基础,所以本设计采用XIT离子接地极为接地装置,预计每条引下线安装一组离子接地极(独立接地网)。接地极采用深孔安装離子接地极的施工做法,按就近安装避开游人的原则,选择在僻静之处进行安装。对每一接地极距地面不足1m处进行绝缘处理(安装绝缘护套管),水平接地体采用BV95mm2铜绞线,与垂直接地体及水平接地连接线之间采取放能焊接工艺。

3.2 电源SPD设计

3.2.1 室外配电箱SPD安装

在受雷击建筑物的室外墙上设有配电箱,用于提供动力及照明供电。根据《文物建筑雷电防护技术规范》,本设计选用I级SPD,以并联方式接在配电箱的总电源空气断路器的输出端,采用上进线方式。电涌保护器在安装时,保持连接导线平直、可靠,且以最短路径接地,其长度不宜大于0.5m,连线的弯曲角度不得小于90°。安装完成后,应检查脱离装置、SPD的工作状态。电源SPD连接线对应相线L、中性线N及地线PE应分别采用相应颜色的多股塑铜线。

3.2.2 室内用电设备前端SPD安装

在为室内用电设备的前端加装电涌保护器时,电涌保护器选用II级SPD,产品的技术参数为:最大持续工作电压385V、标称放电电流20kA、最大放电电流40kA、电压保护水平≤1.35kV、响应时间≤25ns、工作温度范围-40℃~+80℃。

4 结语

在对古建筑雷击事故现场勘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其避雷设施进行了改造设计,包括防直击雷和电源线路防雷。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遭受雷击的概率,对古建提供较好的保护。在进行防雷设计时,需要考虑所安装的外部防雷装置是否影响了古建筑美观,内部防雷装置是否破坏了古建筑物内结构,所用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网等是否与建筑物立面相配,低矮建筑物能否由高大建筑物的避雷装置所保护,相距较近的建筑物能否共用接地体等。

参考文献

[1] 童凌.古建筑防雷设计措施初探[J].四川建筑,2007,27 (3):62-63.

[2] 王永维,罗苓隆,吴体,等.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36(3):1-4.

[3] 罗茂兴.古文物建筑的雷电灾害防护[J].广西气象,2003,

24(2):33-37.

[4] 石拥军,李建宇.古建筑物防雷略论[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4(12):17-19.

[5] 万丽岩,邢宇航.兴城古建筑物防雷技术设计探讨[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24(3):29-32.

猜你喜欢

雷电防护
机载电子设备雷电防护技术探讨
雷电防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的探讨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雷电防护体系的设计
气象防雷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对智能建筑中综合布线系统的雷电防护分析
广播电视设施接地与雷电防护研究
电视发射机房信号系统的雷电防护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雷电防护
刍议高速铁路牵引供电接触网雷电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