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二点委夜蛾暴发的原因与综合防治
2018-07-26刘忠强
刘忠强
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来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夏玉米上发生的一种重要虫害,由于形态特征和为害部位与地老虎相近,很多农民误将其认为是“地老虎”,由于防治不当导致其在夏玉米上暴发,有的甚至造成毁种,对夏玉米生产影响极大。
一、主要形态特征的识别
1. 成虫 成虫体长 10~12 毫米;翅展20毫米左右;前翅灰褐色至深褐色,识别的主要特征是中室中部和端部各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小黑点(图1),故称二点委夜蛾,端部小黑点外围散生白色鳞片,前翅外缘有一列小黑点;后翅白色微褐,端区暗褐色;有趋光性和昼伏夜出习性,白天一般隐藏在麦秸下面;飞翔高度1米左右,每次飞翔距离3~5米。
2. 幼虫 幼虫头部黄褐色;1~3龄体长2~10毫米,黄褐色;2龄前腹足发育不完善,不具行走功能;3龄期第一对、第二对腹足已长成,能够正常行走;4~6龄体长10~25毫米,灰褐色;5龄后头顶颅侧区两侧有黑褐色倒“八”字形纹;腹背各节有“V”字形斑纹;有假死性,受惊吓后蜷缩成“C”字形。
3. 卵 卵呈馒头状,上有纵脊;初产黄绿色,逐渐变为土黄色;直径不到1毫米;产在潮湿的麦秸下土表和土中。
4. 蛹 老熟幼虫入土后做一丝质土茧,把自己围起来,形成一个包被,然后在包被内化蛹。蛹长10毫米,化蛹初期淡黄褐色,逐渐变为褐色。
二、暴发为害的原因
二点委夜蛾成虫、幼虫都喜欢隐蔽、潮湿的环境。幼虫主要在有麦秸覆盖的玉米苗基部(图2)或2~5厘米深的表土层内为害玉米苗,为害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钻蛀到玉米幼苗茎基部取食,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孔洞(图3),钻蛀较深时进入茎心,切断生长点,继续向上取食,心叶失水萎蔫,形成枯心苗(图4),然后整株逐渐枯死,造成缺苗断垄;另一种是随着玉米苗的生长,茎基部表皮发生老化,幼虫为害随之向幼嫩的玉米根系转移,咬断部分主根和次生根等根系,玉米植株遇风出现倒伏,严重者枯死。受该虫为害的区域,一般1株玉米苗有幼虫3~5头,少的1~2头,多的20头以上。幼虫有转株为害习性,一般每头幼虫将玉米苗咬死后,可再连续转移为害5~8株。
2005年二点委夜蛾首次在河北出现,至今已蔓延到整个黄淮海平原,很多地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为害程度从轻到重、从重到暴发,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二点委夜蛾幼虫发生盛期与玉米苗期高度吻合 夏玉米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6月中下旬出苗,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苗期。玉米苗期也是二点委夜蛾幼虫的为害高峰期,两者高度吻合,夏玉米幼嫩的根茎为其发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2. 二点委夜蛾产卵量大,繁殖能力强 二点委夜蛾成虫发生高峰期与小麦收获期基本吻合,为成虫产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1头雌虫可产卵数百粒,进而孵化出大量的幼虫,对夏玉米的生长造成严重为害。
3. 麦秸覆盖为二点委夜蛾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平原地区小麦机械化收获基本普及,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秸秆被留在田间,这为二点委夜蛾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图5),已成为成虫隐蔽栖息产卵、幼虫活动为害的最佳环境。据调查,二点委夜蛾幼虫为害在田间所表现的多点片发生,主要是与麦秸数量有密切关系,麦秸麦糠覆盖数量多、厚度大的地块和区域虫害发生较重。一般高产麦田,麦秸麦糠数量多,田间覆盖面积大,二点委夜蛾发生相对较重;低产麦田,麦秸麦糠数量少,二点委夜蛾发生相对较轻;没有麦秸麦糠覆盖的地方,基本不受该虫为害。
因此,小麦机械化收获后遗留在田间的大量秸秆,为害虫发生创造了非常重要的生存环境,是造成二点委夜蛾暴发的关键性因素。
4. 降雨和浇水为二点委夜蛾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夏玉米苗期正值雨季,降雨多,田间湿度大,为二点委夜蛾产卵、孵化和幼虫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即使没有降雨,绝大多数田块也会通过灌溉来保证夏玉米苗期的生长。
干旱年份浇水后土壤湿度虽然增加,但水分散发较快,对二点委夜蛾发生有利程度较降雨影响小。降雨时间长、降雨日数多,尤其是连阴雨天气对虫害发生非常有利。空气湿度升高,成虫寿命延长,产卵量也增加,同时卵孵化时间缩短、孵化率升高。雨后土壤湿度增加,幼虫存活率将大幅度提高,为害程度加重,但大雨、暴雨会降低成虫寿命和卵孵化率,田间积水会抑制幼虫发生和发展。
因此,降雨天气多,土壤和空气湿度大,是导致二点委夜蛾暴发的最重要气候因素。
5. 隐蔽性强,防治难度大 二点委夜蛾幼虫躲在麦秸或土层内活动为害,不易被人们发现,往往错过防治适期;喷药或撒毒土都很难穿过麦秸层接触到害虫;高龄幼虫表皮较厚,接触到的药液不易渗透到其体内,防治难度增加。
三、综合防治措施
往年发生过二点委夜蛾虫害的地块及其临近地块,应作为防治重点,做到及早观察、及时发现、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 生态防控 对于二点委夜蛾发生轻微的地块,在夏玉米播种后,把覆盖在玉米行内的麦秸、麦糠、杂草全部清理到远离植株的玉米大行间内。
对于二点委夜蛾发生较重的地块,在麦收后至夏玉米出苗前,将覆盖在玉米行内的麦秸、麦糠、杂草等覆盖物及时清除到田外,用于沤制有机肥或做工业原料,使玉米播种行内土壤裸露,破坏有利于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使玉米苗免遭为害,即使发生虫害也能大大降低防治难度;也可先实行机械灭茬,然后再播种。
2. 灭杀成虫 二点委夜蛾成虫主要在麦秸、麦糠等柴草下栖息产卵,玉米播种后至出苗前,用铁叉或木棒等工具挑动田间麦秸等覆盖物,如选有二点委夜蛾成蟲飞出,就要在其产卵前对栖息场所立即喷药灭杀,如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等触杀类农药,配制浓度一般可掌握在1 000~1 500倍液,麦秸麦糠厚的地方增加药液量;也可结合玉米田苗前化学除草,进行全田喷洒防治。
3. 防治幼虫 二点委夜蛾幼虫在3龄前对药剂较敏感,3龄后防治难度增大,防治应采取“治早治小”的原则。二点委夜蛾幼虫1个龄期一般仅有3~4天,因此要提前准备、及早防治,并在防治前及时将地块内的麦秸、麦糠清理干净,防治越早用工越少、效果越好。
①1~3龄幼虫的防治。1~2龄幼虫,一般处于玉米垄间的覆盖物下,玉米苗旁没有幼虫相围,受害症状不明显;3龄幼虫,已经向玉米苗根围集中并开始咬根、钻洞,田间个别玉米植株心叶出现萎蔫症状。防治方法:可采取撒施毒饵或毒土的方法进行防治。撒毒饵:亩用90%晶体敌百虫500克,或48%毒死蜱乳油500毫升,对水3~3.5千克喷拌4~5千克炒香的麦麸或粉碎后炒香的棉籽饼,另加切碎的青菜叶或青草拌成毒饵,于傍晚顺垄撒在玉米苗根部,麦秸覆盖较厚的地方要适当增加毒饵数量。撒毒土:亩用80%敌敌畏乳油300~500毫升,或48%毒死蜱乳油500毫升,拌细干土25千克,于早晨顺垄撒在玉米苗基部。
②3龄后幼虫的防治。3龄后的幼虫,为害逐渐加重,玉米苗受害症状明显,幼虫将转棵为害,并且白天也啃食玉米苗,田间玉米植株出现心叶萎蔫或东倒西歪症状,受害严重地块出现死苗。防治方法:对暴食期的大龄幼虫,可采取喷灌苗根或全田灌药的方法进行防治。喷灌苗根:用48%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1 000倍液,或4.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或1%甲维盐乳油5 0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 000~5 000倍液,用直喷头对准根茎部进行喷施,药液量要大,保证玉米根际周围10厘米左右的害虫藏匿的地方均能着药。全田灌药:亩用48%毒死蜱乳油1千克,在浇地时随水灌入田中。
③注意事项。对应用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使用的前7天和后7天避免使用毒死蜱、乙酰甲胺磷、敌敌畏、敌百虫等有机磷类农药,应改用菊酯类农药,以免玉米苗出现药害。
四、补救措施
被二点委夜蛾幼虫咬断部分根系出现倒伏的玉米苗,一般不要盲目毁种,应在积极进行除虫的同时抓紧扶正培土、及时追肥浇水,促进根系发育和复壮。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宁津县农业局 邮编:25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