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8-07-26张丹
张丹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最大、最优效果,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而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点。罗杰斯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教育改革家,他的人本主义理论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方向,因此对该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罗杰斯;人本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90后”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3-0037-0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工程”。面对个性特点鲜明的“90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似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90后”的学生需要给予充分的尊重,积极寻找其优点,并积极鼓励,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亦师亦友,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些观点,正是从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中的人性观、自我理论和人格理论、心理治疗观中获取的。
一、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他不但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更是一位享誉全球的教育改革家。他的人格理论,以人为中心疗法和非指导性教育原则曾风靡全球。罗杰斯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广泛地运用到医疗、教育、司法、管理等各个领域,正是凭借这一贡献,罗杰斯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大致分为以下几个观点。
1.人性观,这是罗杰斯整个理论的出发点。首先,他肯定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正是因为人性是积极、乐观的,因此应该尽量引导,让人性的积极面表现出来,并促进它。
2.自我理论和人格理论。自我理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和心理治疗理论的基础和核心。罗杰斯认为人有追求自我价值的共同趋向,经过自我引导,人能认识自我实现的正确方向。罗杰斯反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人格结构看成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稳定不变的形态。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不合理的社会、不合理的文化会使人性受到压抑和扭曲。在这种情况下,人性会变得盲目甚至具有破坏性,但他深信人的内心依然存在积极向上、自我实现的倾向。在罗杰斯看来,“及时”是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它的内心也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只是没有一个合理的引导方式。
3.“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观。罗杰斯的心理治疗方法原称为非指导性疗法,后又改为“患者中心疗法”,他主张咨询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并非指导者,咨询师应引导来访者发现自己人性的积极、乐观面,从而达到改善现状的目的。他认为咨询师应做到以下三点: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或接纳、共情。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从而促进来访者人格建设性的改变。
二、罗杰斯人本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每个个体都有主观能动性,每个学生都有可发掘的闪光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这样的目的,和罗杰斯的理论有相通之处,因此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融合了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中的人性观和以人为中心的疗法。以人性观为理论基础,每个学生本质上都是积极的、乐观的,富有建设性的,通过适当地引导,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这个引导的过程就需要结合以人为中心疗法中的几个原则: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或接纳、共情。
高校教育也被称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有所区别,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大学的本质是促进人的提高,不仅仅是懂得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高校教育需要的不只是要学课本知识,回答“月亮是弯的”、“1+1=2”的“读书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有思想、有创造性,能适应变化,并不断成长的人。当然,要培养这样的人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的重心都在如何学会、如何记住课本知识,较少关注自身的发展和提高,而到了大学后,学业负担有所下降,学生开始思考,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的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服务于发展学生,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的育人理念。而罗杰斯的人性观就是这种理念的理论依据,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善于去发现学生的优势所在,并提供机会促进学生的进步,使学生认同自己、欣赏自己,才能达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授人以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满怀信心的积极的面对未来所有的未知。
目前,高校学生的主体是“90后”,“90后”最鲜明的特点是有个性,在对“90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如果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即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恐怕他们也不领情。“90后”学生有个性,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有自信、有能力、有思想,并按照自己的思想做事情,给别人呈现出来的是一意孤行、自大;二是因为对自己某方面存在不满,但又不愿意暴露在人前,因此选择用一些另类的个性来赢取大家的关注,以达到伪装自身的目的。这两类学生从本质上来讲都存在积极的一面,只是方式方法的不同。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抓住这一点,积极引导,“90后”学生的个性将真正成为学生的个人魅力,从而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成长。
“以学生为中心”并不等于“以学生的标准为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管理者,学生作为被管理者,之间一定会存在矛盾,而且不可调和,如果片面的理解为“以学生的标准为标准”,和学生的矛盾看似解决了,其实酝酿着更大的矛盾,学生个人的能力和发展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重点在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希望被认同、被信任、被鼓励,因此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给予支持。
2.建立良好的師生关系。罗杰斯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是真实、接受和理解。这和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中提到的三个原则(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或接纳、共情)是相通的。(1)真实,对应以人为中心疗法中的真诚。真诚就是不虚伪、不做作,做到表里如一。咨询师和来访者进行沟通时,能将自己的感受、情感和态度开诚布公地表达和流露出来,使来访者更好的感受到咨询师的真诚。和学生交流亦是如此。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样会存在瑕疵,思想政治工作者不用刻意隐藏真实的自己,用近乎苛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会在无形中拉大和学生的距离,会影响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自我暴露。(2)接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怀着包容的心去无条件的接纳学生,接纳的不仅仅是学生积极的表达,也包含对学生消极表达的接受,即表达对学生的认可,也表示对学生的理解,但理解不等于完全认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接受学生、理解学生的同时,还应坚持一定的底线。(3)理解。理解与共情相通。共情即咨询师体验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体验来访者消极的情感,也就是从来访者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的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并将体会传达给来访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体会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任,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角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积极寻找理论支持,并主动实践,找到最适合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固定的、最好的方法,但最好的方法却又掌握在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手中,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叶浩生.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严由伟.心理咨询与治疗流派体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