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做好行风热线类节目的思考
2018-07-26王晓红
摘 要:近年来,一些地市的行风热线节目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有的节目渐入低谷,有的甚至销声匿迹。作为一种监督党风、政风,连接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桥梁的平台,出现这种情况令人深思。笔者结合15年的从业经历,结合实践探索,深度思考如何应对目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结合所负责的《环境热线》这档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发展创新的实践和感受,理出几条可供借鉴的思路,努力让这类节目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出路。
关键词:行风热线;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5-0130-02
2004年3月1日,渭南人民廣播电台开创了陕西省地市台行风热线节目的先河,开设了行风热线类节目《环境热线》,十五年来,该节目始终坚持“为投资者服务,给经营者排难,替老百姓说话”的节目宗旨,成功播出3950期,为民办实事办好事3万余件,投诉问题办结率达95%以上。《环境热线》搭建起了党和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连心线”。
自开办至今,《环境热线》多次荣获市级优秀新闻栏目,被省纪委、省委宣传部评为“反腐倡廉”优秀新闻栏目,2006年8月在全国政风、行风热线经验交流会上,《环境热线》作为陕西地市台唯一代表做大会交流。人民网、《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监察》《中国广播报》《陕西日报》等中省多家主流媒体先后大篇幅专题报道其做法和经验。
众所周知,行风热线节目要做好,“贵”在持之以恒,“重”在解决问题,“难”在常办常新。但是,目前在一些地市的行风热线节目出现新的困惑:嘉宾难邀请、话题单一重复、听众收听率和关注度下降等问题。结合《环境热线》运行十五年来的情况,对于进一步做好《行风热线》节目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大家共同交流。
一、话题选择要注重群众关注的热点
《环境热线》的运行方式主要就是邀请嘉宾作客直播室,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访谈,同时通过热线接听群众投诉,然后嘉宾进行现场答复的形式,宣传政策法规,解答群众疑问。如果以一年为一个周期,基本上线单位要做客直播室三次以上,难免形式单一,话题有重复的可能,使上线单位领导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上线的质量和问题的解决。也会挫伤群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直接影响行风热线节目的质量。
那么,如何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呢?笔者认为就是要在话题的选择上下功夫,通过前期的调查和走访,了解群众对这一时段、对这一上线单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与嘉宾提前沟通,做到有的放矢。大众传播的“解闷、解气、解惑”功能是作用于思想层面的,实际上,媒体在传播功能之外还有一个附加的社会功能,就是作用于实际生活层面的“解难”。[1]
《环境热线》将百姓的热点难点作为指挥棒。比如,规划局作为上线单位之一,不像交警、交通、公安、城建等部门受群众的关注度高。但是栏目在选择话题时,针对群众关注的老城区拆迁、化工企业的搬迁、城区五年规划等热难点话题,邀请规划局的领导来与群众对话,广大听众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因为这一话题直接关系到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短短60分钟的节目中,热线此起彼伏,有咨询拆迁范围的,有了解下一步规划的,问题很具体,也很尖锐,对此规划局的领导一一给予了解释说明。既有效地讲解了规划原则,普及了规划知识,又在一定程度上为下一步老城区的拆迁做了思想动员和政策解释工作,促进了城区项目建设顺利开展,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只要话题选择关乎百姓切身利益,不论哪个单位上线,热线照样火爆。
二、提高群众投诉咨询问题的办结时效及办结率
在每天的节目中,《环境热线》栏目组都会接听到各种各样的群众投诉和咨询问题,对于嘉宾现场答复的,现场就办结了;对于现场不能答复的,以及在节目之外接听的热线,就要认真积极办理,实行首问负责制,使群众的问题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争取当日的热线当日办结,并在第二天节目中予以回复,能够有效提高群众对此节目的关注度和认知度。
笔者始终认为,群众能够把问题反映给栏目,说明对《环境热线》工作的信任和支持。为此,栏目部责无旁贷要将此予以落实和解决。
2018年2月份,听众曹女士反映,她的户口2017年被环北路派出所划到东风街派出所,现要给孩子上户口,被东风街派出所告知,原户口地址查不到,无法办理相关业务,曹女士不知如何处理,求助《环境热线》。经记者了解:曹女士到临渭分局东风街派出所办理身份证业务时,工作人员在办公系统中查询发现,她的户籍地址是临渭区胜利街54号,在区域划分中属于从环北路派出所划入东风街派出所的地址,但是在系统升级中,因数据遗漏,实际未划入东风街派出所,目前户籍仍属于环北路派出所。需要曹女士提供具体住址证明,才可将户口正式迁入,然后再办理其他户籍业务。但曹女士在东风街辖区无合法固定住所,她临时居住在物资局下属的木材加工厂厂区的一间房内,目前是离异状态。
针对这一现实问题,考虑到她的特殊情况,栏目积极与东风街派出所沟通,协调解决曹女士的户籍问题。最后,东风街户籍室依据曹女士开具的单位居住证明,将她的户口迁入,目前东风街派出所户籍室工作人员已为其办理了相关业务。在随后记者的回访中,曹女士对《环境热线》栏目充满了感激之情,对处理结果非常满意。
《环境热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及时彻底的处结,赢得了群众的赞誉,也大大提高了节目的收听率和参与率,大家普遍反映:问题投诉到《环境热线》,就找对门了,问题在这里就可以得到解决,只要一个电话,不用四处奔波。
三、走出户外,多举办大型户外直播活动,办看得见的广播
《环境热线》每年举办户外活动至少十次以上。将直播室直接搬到户外,搬到市民广场、居民社区和农村,上线单位领导和节目主持人与群众面对面进行交流,不但拉近了《环境热线》与百姓的距离,而且主持人做节目也更加接近地气,受到群众的欢迎,节目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2017年5月12日母亲节来临前夕,《环境热线》在市中心广场举行“感恩母亲,寄爱回家”活动,倡导大家关爱母亲,孝老爱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现场气氛热烈,精彩的节目获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有近千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进行网上直播。
十五年来,节目部先后组织策划实施了《十部局领导与群众面对面》《情系民生》《大荔四月天》《风追司马》《绿色洽川》、《走进蒲城》等数十场高难度、大型户外直播活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四、创新节目形态,使受众常有新鲜感,满足听众多元化的需求
如何使节目常保留新鲜感,将《环境热线》的忠实听众紧紧团结在广播前,栏目组也是不断地创新,与时俱进,将节目内容紧贴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同时,以当下“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来看,那就是要说听众能听懂的话,做听众喜欢听的节目。[2]尤其针对近年来的扶贫热点,《环境热线》于2017年3月份,将每周五的节目设置为“问政扶贫”版块,专题邀请市级联村包户帮扶单位主管领导、第一书记或驻村队长走进电台直播室,现场介绍部门在脱贫攻坚方面的具体措施、成效及下一步举措。同时,开通热线直播电话进行互动,接受群众对帮扶工作的质询,不定派记者深入贫困村、贫困户,以现场连线的形式,进行实地报道,接受群众监督 。
同时,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各种媒体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广播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体,要在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推进媒体融合。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广播传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广播媒体在这些平台上,大胆尝鲜、勇于实践、频频受益。其中:节目的视频化更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把《行风热线》节目,通过摄像机,搬上互联网,搬上电视,使节目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网上有图像。目前,有一些兄弟电台也纷纷推出行风热线节目的网络视频或电视视频,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在直播室戴耳机的呆板形式,而是类似电视上的访谈节目,明亮的灯光,大气的背景,大大改变了广播人以往传统的形象。使得广播与电视、网络很好地融为一体,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3]通过开设电视视频、网络视频,加大了行风热线节目的社会影响度、知名度和透明度,同时,也加大了上线单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问题的处结率,对于群众的问题也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可以肯定地说,行风热线节目运行以来,为广播媒体赢得了听众,赢得了口碑,争得了效益,争得了荣誉,更增添了广播人的自信心。有效地化解了干群矛盾,为群众解决了许多难题。不但维护了一方稳定和谐,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管理制度完善,运作规范
如何使《环境热线》愈办愈好,始终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栏目注重从制度和机制建设入手,不断探索和完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建立制度机制,规范运作程序。为了确保播出安全,制定了《热线工作运行规则》和《热线工作管理办法》,印发给参与上线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要求他们熟悉牢记,切实明白上线前,直播中和下线后应该注意的事项和问题,严格执行各项运行规定。
其次,建立督办机制,促进工作落实。栏目建立了跟踪督办制度,印制了《跟踪督办卡》,注重在抓落实上下功夫,要求上线的每一位同志,不权在直播间看水平,更要在实践中比硬功。对于组织不力、重视不够、漠视群众利益、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人和事,及进进行警示提醒,对问题较严重的做出适当处理,并给通报。跟踪督办制度的实行,强化了上线领导的责任感,防止了工作挂空档,有效地维护了《环境热线》在群众中的良好声誉。
最后,建立考核机制,激励争先创优。为进一步办好《环境热线》,节目部还策划了《环境热线》群众满意十佳评选活动,社会各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大大调动了上线单位的积极性,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赵承钢,周立颖.21世纪中国新闻奖精品选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67.
[2]卢明亮,王森.从《阳光重庆》谈广播问政节目的机制与内容创新[J].中国广播杂志,2017(1):6.
[3]苏健,媒体融合:地方广播发展的新驱动[N].中国广播杂志,2017(7):80.
[責任编辑:传馨]
作者简介:王晓红,女,陕西省渭南广播电视台《环境热线》栏目部主任,主要从事广播行风热线节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