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媒介视角下共享经济的探析

2018-07-26任天娇,张菊兰

今传媒 2018年5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共享经济消费

任天娇,张菊兰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传媒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也在促进传媒的发展,其中关键环节是消费文化与传媒文化间的相互作用。现如今,网络技术风靡,利用互联网传播着各种信息及知识。经济的发展自然融入了网络文化,促生了共享经济。因此,讨论网络媒介与共享经济的关系与发展趋势,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分别从共享经济依赖于互联网、网络媒介对共享经济的反作用以及二者间的相辅相成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媒介;共享经济;消费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5-0088-03

“共享经济”这个术语是在1978年,由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菲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当前,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成熟之后,“共享经济”的概念获得了突破性的影响力,其实质则是通过由第三方创建并且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为最终的需求方和供给力提供服务的一个连接。

近几年,伴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加快,“互联网+行动计劃”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推广和支持,共享的模式成为众多创业者的主要选择。从在线创意策划、营销推广到资金借贷、医疗服务、知识技能、餐饮购物、交通出行、生活缴费、物流快递,共享经济的浪潮正在快速的向各个行业和领域渗透,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发展态势。中国在消费和服务领域所迸发出来的共享经济创新模式,在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培育和兴起方面,已经扮演了相当重要的支撑角色。

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的资金酬劳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所存在的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简单的来说,就是人们在第三方平台上分享自己闲置的物品资源,各自以自身的需求和不同的方式付出并且换取一定的酬劳,即受益。共享经济作为一种连接供需双方的纽带,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服务、结算体系、评价体系、激励体系等一系列机制的建立,人人可以公平地进行交易,并且公平地享有社会资源。而这样的一种新的共享的经济模式实则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来实现并且广为传播、使用和受益的。

一、网络媒介创造真实的共享经济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统一的协议就是提供着普遍、可靠、方便的进入途径,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入口向每一个有需求和足够装备的人开放;一张大网似的扑向各方,前所未有的交互传播,使得传统的信息传者和受者转眼变成了具有非常自由度的“信息人”,身份根据“需要”而进行相互转变。

互联网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创造了信息传播多方传授、定制性、针对性的经济运行模式,创造出新的网状的经济形态——虚拟经济。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在大众传播活动中所形成的信息环境,其实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供的环境[2]。互联网作为共享经济传播中的媒介,承担了一个无时不刻、无所不在的将信息与信息进行准确连接和对接的角色。通过互联网媒介,将某一区域内或者专业领域内的信息输入全域网系统,通过各自的需求,进行选择、加工和传播,从而实现各相关信息的连接和融通,重新加以结构化、网络化向人们展示的新环境。

共享经济,共牵扯到三大主体,即人(包含需求方和供给方)、闲置资源和第三方平台(即互联网创建的可供共享的平台)。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移动通讯和互联网技术融合出的产物)使用最为广泛,传播速度极快,几乎可以说是人手不离。人们通过使用无线终端(手机、掌上电脑、智能手表等)的传输,在时间不限、地点不限、以任何方式均可以获取并且处理信息的需求,这是于人信息输入的重要端口。

而互联网则作为连接需求方和供给方的纽带为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大数据系统的算法、针对性的定制等一系列的运行,使得供给方与需求方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平台进行交易,形成一种共享的经济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所塑造的拟态环境创造了新的真实。也打破了传统,催生出一种新的社会空间和新型社会群体形式——虚拟社群。这翻转了我们的生活,并且深入骨髓。

二、网络媒介反作用于共享经济

互联网技术的巨大进步带来了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创新,也更新了文化和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方式。而经济活动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交易,无所不在的互联网技术则激发着受众的需求和消费意愿,并且推进人们在生活中消费的共享,媒介自身无形中已然成为一个被大众消费的商品。

途径之一是共享经济通过网络媒介在生活中的大量报道,包括对商品广告内容的推广、选择等。久而久之,无形之中这样一些报道会对受众起到心理上的影响,看似避过,实则难逃余光的青睐,一个对共享经济消费生活上的诱导和引导作用也就形成了。

途径之二是网络媒介的视频及图片等的大量传播,为受众提供了需求实用和消遣中消费的功能。这种现象以近年来的“Airbnb”、“共享单车”、“滴滴打车”等为典型应用。

以上述这两个途径为主要内容载体,致使市场、媒介、受众、共享经济成为一体,导致了我国当下社会消费文化的急速扩张,而媒介在其中不单是新型消费主义的引导者和推行者,更是成为了一名实践者。此外,人类本性伸出,人们往往偏好信任,希望有更大的主动权和信息透明度,规避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共享模式通过互联网,出发端与接收端二者的直接对接,本身则更能营造信任的氛围,能使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我掌控力。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便利和即时以及信息有用和使用,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在共享经济中的消费,而这种消费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其实也大大地滋养了媒介本身。同时,共享经济的消费为大众(即受众)创造了一种便利、快捷、即时的经济民主化,更具本地化、定制化的服务型消费,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体验消费经济。通过互联网媒介,使大众共同需求和供给方的提供,双方链接导向一致的集聚群体化,至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成为一种经济活动中的公共行为,为他人创造着价值,并且重新定义了人与人间的社交和链接。

三、网络媒介与共享经济互相推进

网络媒介的发展,到了人人可以参与,并且主动、广泛、平等的网络时代。自发的主动性驱使着“我”可以跟全网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取得信息,至于经济规模的重要与否则是其次。“鸿沟”与“界限”开始模糊,在全网范围内选择栖身和创业办公的场所。

传统的社会存在状态是各文化领域之间存在着隔阂,各传统产业之间存在着界限,各行业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推进,各文化领域、各传统行业、各行业部门与互联网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各自提供资源,定制规则,加之技术去维护和协作并进且达到受益状态。使得各领域间的界限逐渐缩小,文化和技术间的隔阂逐渐消除,打通行业之间“门外汉”的障碍,不但激活了存量,而且使得各自的长处和优势发挥到最大价值,各取所需,自由组合,并肩协作。实现产业跨区域、跨行业,新旧体制的兼并和重组,重构了各领域产业的合作机制,实现了互联网产业的创新发展。

一方面,共享经济的极致就是自营,自营才能赚更多的利益,而现在互联网公司的趋势不再是“我能做什么”而是“什么是我该做的”,滴滴在赚有一定的C端客户后,谋划的自己的未来就是提供车辆,找合作方或者代理公司,抓住一条赚钱的产业链,而自己就站在这个产业链的顶端;所以,Airbnb也开始做自己的房子了。另一方面,OFO小黄车,不仅创新推出了能够“一贴即开”的NFC智能解锁、共享出行大数据平台的奇点系统,还屡屡在营销方式上推陈出新,与“小黄人”跨界合作玩High IP,让不少用户都由“酱油飘过”而转战“粉丝”行列,活跃度稳居行业前列。而小桩共享车位依托着互联网科技这一强大的媒介平台,站在大众最想要的解决方法的角度出发,解决了“停车难”的出行痛点,整合闲散资源,把过剩的产能都利用起来,让社会的车位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这样的共享车位的平台在解决了社会停车难的痛点同时,还能为车主和企业带来好的收益,提升资源使用率,便于管理,也为缓解社会上乱停车现象的难题带来了最直观的效果,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环境,达到一环补一环的社会效应。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创新。再来看看多家网红店铺,双十一前的各色创新营销模式也是映入眼帘。直播销售、玩转设计主题、与买家共同制作共同宣传(买卖双方二者合一)的营销策略等。怎么新鲜,怎么来;怎么当下困难,就在同质化中脱颖而出。

互联網,最主要的特征即是跨界结合,链接一切。加之我们坚固且不断在迭代的大数据系统,互联网+变得可能,万物互联逐步实现,互联网也重塑了商业模式,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催生了平台化商业模式,平台化和专业化企业由过去的竞争关系,变成了互联互助的协作关系。媒介文化与社会相互作用。遵循互联网的运营机制,把握社会发展机遇,走在创新之路的前端,共享方能玩儿出新高度。

“互联网+”平台与创新链的全面相互渗透和融合,创造出来的新型共享经济模式,可以通过重构创新链体系中的分工、合作和协同关系,激活各行业为主体之间创新活动协同写作的激励机制,降低创新链中原始创新和基础创新环节、应用开发和实验环节、商业化转化环节中的成本。而共享经济模式的核心目标是盘活闲置资源,共享增值。实现方式,一方面是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通线上和线下,引导过剩闲置资源的拥有方以最便捷的方式、最便宜的成本为共享经济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依托共享经济平台的迭代升级,通过网络媒介充分交换信息和需求,使过剩闲置资源在社会之间进行迅速传导与开放的对接,通过挖掘潜在,实现剩余资源的共享和增值。

参考文献:

[1]周葆华.新经济时代的网络传媒与媒介产业[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2](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蒋晓丽.传媒文化与媒介影响研究(上)——媒介文化与网络[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4]蒋晓丽.传媒文化与媒介影响研究(下)——传媒文化与经济[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东方绪]

作者简介:任天娇,女,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研究;张菊兰,女,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媒介经营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共享经济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城市老年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及其提升途径研究
信用消费有多爽?
共享经济的冷思考
“共享经济”在中国变味儿了吗
中国网约车的规制范式研究
沙发客的共享经济特征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