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文化视角下的社会行为研究

2018-07-26翟明杰

今传媒 2018年5期
关键词:亚文化传播文化

摘 要:文化对人们互动行为的影响是深远而深刻的,对它的研究及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亚文化逐渐突出于人们的视野。一方面亚文化影响着其群体成员的社会行为,而另一方面,亚文化群体又同时建构着他们的文化。随着亚文化群体不断扩大,其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也越来越普遍,从亚文化视角研究其对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影响以及亚文化群体对亚文化的建构,显得必要而迫切。

关键词:文化;亚文化;社会行为;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5-0064-04

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伯明翰学派(Birmingham School)就已经开始关注亚文化(Subculture),尤其是青年亚文化(Youth Subculture),曾是他们的研究焦点。在社会文化发展推动下于主流文化根源中衍生出来的各种亚文化,即使其群体可能常常是处于边缘或者弱势,但由于其又常表现为对主流文化和权利的反抗甚至是解构,以及他们的社会行为的传播,都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着强大的冲击和影响,因而在文化自由和多元发展的今天,对亚文化的研究更有其重大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与亚文化

文化(culture)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它的定义也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界定。从人类学对文化进行定义,被认为是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定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中最具有权威性的是来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 Tylor),他认为:“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1]克洛依伯和克拉克洪则从历史的角度定义文化,认为它“从总体上看是指人类创造的财富积累:图书、绘画、建筑以及诸如此类,调节我们环境的人文和物理知识,语言,习俗、礼仪系统、伦理,宗教和道德,是通过一代代人建立起来的。”[2]文化还可以被视为“一个有机的能动的总体,它关涉到人们观察和解释世界、组织自身、知道行为、提升和丰富生活的种种方式,以及如何确立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3]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角度更侧重于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特征,“用来指一个民族社会遗产的手工制品、货物、技术过程、观念、习惯和价值”,“包括一切习得的行为,智能和知识,社会组织和语言,以及经济的、道德的和精神的价值系统”,“一个特定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它的法律、经济结构、巫术、宗教、艺术、知识和教育等”。[4]而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代表人物雷之一的雷蒙·威廉斯(Raymond H. Williams)在其《文化分析》(Cultural Analysis)中阐述文化的“社会”定义时指出,“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的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现为制度和日常生活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5]

虽然对文化的精确定义说法不一,但从上述各个视角的定义来看,它们是具有共同点的,即我们可以将文化理解和解释为“是人们在生活中实践与传承的思维、行为和组织的方式及其产品”,[6]或者说,“文化就是意义的生产、流通的社会过程和集合总体。”[7]显然,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取向。

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侵入与融合甚至变异,出现了许多主流文化(mainstream culture)之外的文化类型——亚文化(Subculture),且逐渐在社会上占据着一定的地位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为人们所重视。进而言之,除了主流文化,还可以根据各种亚文化因素将整个社会细分为更小的群体,而这些群体主要由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以及种族起源等都相同的人们所组成。亚文化也被称之为次文化、副文化,是某一处于弱势或边缘的群体通过风格化或另类化的符号或行为对某一社会中的主导文化进行挑战或反抗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文化。[8]亚文化由芝加哥学派最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使用,它具有抵抗性、风格化、边缘性等特点。当社会上某些群体遭遇到特殊处境与社会上的主导文化、父辈文化等更广泛的文化发生某种矛盾时,他们会呈现出异端或越轨的倾向。但他们采取的却不是人们难以接受的激烈和极端的“抵抗”方式,而是较为温和的“协商”,并且主要体现在消费、休闲和审美等领域,是富有意味和不拘一格的。与社会上的主流文化相比,亚文化的群体多处于社会的边缘、弱势以及“地下”等特殊地位,如青少年、下层阶级、草根阶层、少数民族、同性恋等。[9]

某个特定的亚文化的成员为了生存于更大的在社会整体中,因此他们往往也拥护更大的社会群体中大多数或主流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文化信念。所以,他们是社会中存在的且可识别出来的一个较大又更复杂的一个与主流文化不同的文化群体。但他们同时又具有区别于同一社会中其他成员的信念、价值观及风俗习惯。

因而,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文化构成一般都包含两个不的部分,一部分是大多数的人们所共同具有的处于社会、国家中心或核心地位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另一部分是某一部分社会成员所特有的独特的信念、价值观和风俗习惯。而每一种亚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每种不同的亚文化成员身份都会为这个社会或者国家提供一套独特的信念、价值观、态度与风俗习惯及其相应的行为与规范,并且实际上任何一个具有自己独特的信念、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的群体都可以归为亚文化。

二、亚文化類型与社会行为

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主流,但是由于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因此它具有多种类型,诸如起源于西方上世纪中期的嬉皮士(Hippy)、摩登族(The Mods)、朋克(Punk)等,中国的知青亚文化等;现在的网络亚文化、同性恋文化、种族亚文化、宗教亚文化和年龄亚文化等。

(一)民族亚文化(National Subculture)

民族的重要性使其可作为一种亚文化的指数,尤其是少数民族。相对于一个社会的主题民族而言,其少数民族的文化则可视为亚文化。如美国是个巨大的移民国家,相比较于美国当地的土著居民以及最早来美洲开辟新大陆的美国人而言,西班牙裔、亚裔美国人是他们较大的少数民族。而中国是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汉族是主体民族,而其他的少数民族无论人数的多少,他们的文化相对于汉文化而言,便属于少数民族亚文化。

依据他们享有的共同语言与文化这个基础,可以将这些民族亚文化群体看作一个具有独特行为模式的群体。对于美国而言,从这民族亚文化群体的消费行为来看,有研究证据表明,西班牙裔美国人与祖籍非西班牙裔美国人在一系列重要的购买行为指标上表现出了较大的社会差异。例如,西班牙裔美国消费者较为偏好于大家公认的品牌,并且有在较小的商店购物的习惯。据统计,在纽约大都市地区,超市的商品价格其实是普遍较低的,然而西班牙裔美国人却花了他们55%的食品开销在8000多个小食品店里。[10]

另外,对于民族亚文化在媒介接触行为的差异上,有研究显示,强烈认同自己为西班牙裔的人,与那些弱认同者相比,前者更频繁的收看西班牙语媒体的节目,他们更有可能购买名牌,因为他们相对而言更相信品牌,他们也更有可能寻求他人的建议与帮助,另外,他们还更有可能会经常受到家人或朋友的影响,更有可能购买那些专门针对西班牙人而推销的品牌等。西班牙裔美国人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使用他们所学的第一语言的大众媒体上。因此,第一语言是西班牙语的那些西班牙裔美国人,表现出更喜欢西班牙语的电视节目、无线电节目、杂志与报纸;而第一语言是英语的那些西班牙裔美國人偏爱使用英语媒体。不过另一方面,尽管美国社会对外来文化者具有很明显的同化现象,而有些西班牙裔美国人尽管他们完完全全是讲两种语言的人,并且讲起英语来甚至可以丝毫不带任何乡音,然而他们却是西班牙语节目的庞大受众,而且这个现象不论家庭收入如何似乎都依然确实的存在着。

每一个重要的民族亚文化群体都有他们各自的信念、价值观和风俗习惯,这是他们表现出不同社会行为的依据。

(二)地域亚文化(Regional Subculture)

地域的差异同样会分离出不同类型的亚文化,尤其是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大国,由于地形与自然上的差异,许多中国人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地区认同作为描述他人的标志,这些标志通常有助有我们形成对谈话者的印象并加深关于该人及其地区的刻板印象。同时也会注意到不同地区在社会互动行为有明显的不同,如人们总结的“北方人豪爽大方、南方人心思细腻”等;特别是食物上有较大的差异,如北方人以面食为主,而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的四面八方,自然也有不少来自于北方,因而在学校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面食馆,南方人虽然主食是大米,但是随着受北方人以及面食馆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南方人也吃起了面食;沿海地区及南方人由于气候炎热以及食物特点等原因饮食较为清淡,爱喝汤粥等;而北方人则较口重,菜品多放醋、酱油等,油盐较重。这些研究都明确的表明,地理位置上的差异会形成地域亚文化,从而在行为和习惯上都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三)种族亚文化(Ethnic Subculture)

若将视角放之世界范围,种族亚文化在美国表现的尤为显著。美国是个多种族国家,且种族问题严重,存在着的种族亚文化如黑人亚文化、亚裔美国人亚文化、印第安人亚文化等。但在两者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他们在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1.黑人亚文化(Black Subculture)

黑人是美国社会较大的少数民族群体,是美国亚文化中最重要的亚文化群体,并且是一个具有差别的亚文化群体,由众多亚文化群体组成,每一个亚文化群体都有不同的背景、需要、兴趣与观点,以此为细分的每个市场都具有自己不同的需要和口味。

尽管黑人与其他美国人在消费行为上存在着诸多的相似点,但在产品偏好与品牌购买上还是存在一些有意义的差别。如黑人消费者倾向于偏爱流行或时尚的品牌,他们相信名牌,并且不喜欢购买不出名的品牌或大众化的产品。约三分之二的黑人愿意花更多的钱得到“最好的”产品,哪怕该产品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时也是如此。

鉴于黑人具有与美国总体人口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因此许多市场营销人员为补充自己的广告宣传的不足而在杂志、报纸与其他媒体上刊登广告专门指向黑人。

2.亚裔美国人亚文化(Asian American Subculture)

这里的亚裔美国人主要是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菲律宾人、越南人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深入进行,包括人们普遍认为的美国是个自由、民主的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移民美国,而其中亚裔是增长最快的群体。不过他们虽然移居美国,但毕竟身体里流着的是亚洲人的血液,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观念等依然带着浓厚的亚洲人色彩。因此亚裔美国人的社会行为带有明显亚洲人热点,他们一般比较注重家庭在生命中的价值,以家庭为中心;同时他们也比较勤劳,尤其是十分强烈的想要过上美国中产阶级的那种生活。

在消费上,亚裔美国人较为看重质量,也很愿意购买高质量的商品。当面临消费决策时,做决定的常常是男人。不过,虽然亚裔美国人相互之间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但是由于他们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来自不同国家的群体又具有他们各自的行为模式,因为他们毕竟不完全来自于同一个民族。例如,越南裔美国人更倾向于遵守传统,在面对较为重大的事情时,一般决定权在男人手中;而中国人则更注重集体,倾向于协商,尤其是家庭中的问题,一般是与夫妇双方共同协商来决定。

(四)年龄亚文化(Age Subculture)

一个人从一个处处依赖他人的小孩成长为一个成人并到一个退休的老市民的过程中,他的行为也在不断的发生着重大变化。我们将重点剖析具有典型特点的青年亚文化、老年亚文化群体的行为特点。

1.青年亚文化(Youth Subculture)

国内外对青少年的年龄界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今天一般主要以能否独立生活作为区分“青年”和“青少年”的标准”。[11]遗传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G. Stanley Hall)在其著作《青春期》(Adolescence,1904)中将青年期锁定在14~24岁这段从青春期萌动到成年期形成的独立过渡期,在这期间,青少年的身心会出现混乱、创伤、突变、恐慌等行为表现。[12]因此青年备受人们关注,也曾是伯明翰学派的研究焦点,因为他们认为,“青年文化最能够反映社会变化的本质特征。”[13]而青年亚文化是在青年人群体中特有的文化形态,“突显了青年有意识的与占统治地位的主流社会保持区分的抵抗意识,体现了青年的一些具体行为表现形态和文化政治诉求”。[14]芝加哥学派最早对青年亚文化展开研究,并形成了关于越轨人群和越轨行为的越轨亚文化研究等一系列杰出的研究成果。贝克尔(Howard Becker)在其《局外人》(Outsiders: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1963)一书中提出了“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人群互动的产物,越轨行为和越轨人群不是天生就有的,越轨行为是由社会造成的,尤其是由强势人群造成的”。[15]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青年亚文化偏差行为的某些社会成因。到了伯明翰学派,他们综合调动了阶级、性别和种族等多种理论视角,从更深的社会政治语境当中去分析各类青年亚文化行为的符号象征(风格)意义,尤其是“仪式抵抗”雨涵的政治实践意义。他们逐渐将“青年亚文化”看作某些小众青年社群战线日常生活的“有意味的形式”,看作一套构成青年小众群体特定生活方式的符号系统——“风格”。并且这种风格不仅包括一个群体的衣食住行所用的各类物件,而且包括他们如何穿用这些物的方式,以及这类人共同而特定的言谈举止等符号要素,以试图挖掘青年亚文化背后的“革命性”能量。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群体都试图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去挑战和颠覆那些占支配地位的阶级所拥有的文化“霸权”,是以想象的、象征性的方式“解决”政治社会难题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16]

现在的青年亚文化,则更多的活跃于网上冲浪等场景中,已经演变成了碎片化、混杂性、短暂性和“无关政治”的“流动身份”。[17]而“以前曾经以为青年亚文化的文化角色是单一的,具有一套为所有成员都认同的共同兴趣和信仰,现在则更多强调他们的异质性、多方位渗透性、可变性和短暂性。”[18]

2.老年亚文化(Subculture of the Aging)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出现老龄化社会的趋势。在任何一个社会,即使从60岁算起,老年人都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虽然人们都说老年人相当于又回到了婴幼儿时期的自己,然而,他们的社会行为又完全有别于婴幼儿。他们是具有社会行为能力的人,且经过了数十年的人生经历,在他们人到老年的时候,他们更多的倾向于基于他们的社会经验来思考问题和做出行动,如中国的许多古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等。

在决定自己的行为上,个人对自己年龄的感知觉要比其实际年龄有更显著的重要性。实际上,人们在同一时间里会有许多不同的感知或者认知年龄。尤其是有研究表明,老年消费者具有更年轻的认知年龄,更倾向于认为自己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老年群体也可以根据动机和重视生活品味来细分,并且研究表明,现在存在着越来越多的“新时代的老年消费者”,他们根据比自己实际年龄小的认知年龄来感受生活、思考问题并采取行动。因此他们往往会做一些比他们年轻的人才会做的事情。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有越来越心态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是科技的发展,老年人也越来越多的学会像年轻人一样使用电脑上网冲浪,使用智能手机,以使用QQ、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与人联系。

(五)性別亚文化(Gender Subculture)

默克罗比和嘉柏(McRobbie and Garber,1976)认为,“亚文化中的女性在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中出于缺席状态”,然而实际上,“尽管亚文化可能是一个由男性主导的现象,但亚文化群体绝不是只属于男性的”。[19]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性别中也出现了亚文化。

现实生活中,所有的社会都会把某些特征与角色分配给男性,而把另外一些特征与角色分配给女性,从而使性别富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如坚强、担当、胆量等向来就是男性的特征,而干净、乖巧、温柔等是典型的女性特征;男性在历史上的角色是保家卫国、养家糊口,女性则是操持家务、照料孩子。而在每个社会里,商品也与某个性别成员强烈的相关。香烟、领带等曾被认为是男性专用,但现在随处可见女性香烟,出于工作需要很多女性也要佩戴领带;香水、手镯等一般被认为是女性专用品,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男性也使用香水和饰品。纹身等也曾经是男性的专属,现在也越来越多的女性有纹身的行为,以彰显其个性,作为一种外显的自我表达方式。另一方面,长头发包括扎头发、耳环首饰以及单手挎包等,传统中只是女性的行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男性留长发和扎辫子,也打耳洞戴耳环或者手镯,也同女性一样穿紧身裤和挎单肩挎包。曾经被认为是性别的专用商品,现在大多数与性别角色的联系已经或者完全没有了或者正在退化,原本的那种主流些特征和角色许多已经变得与个体不再相关。

(六)网络亚文化(Internet Subculture)

网络亚文化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兴起的亚文化类型,指的是“在网络中形成、发展,并借助于互联网络和网络技术传播和再生的亚文化形态”。[20]它包含以网络为载体而产生的语言符号、规范和组织群体形式等精神和物质性质的亚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实际上也有主文化与亚文化之分,不过这里所要探讨的网络亚文化是相对于现实社会中的主流文化而言的。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而深入的发展,网络文化成为了人们不可忽视的亚文化类型。并且这种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出现的文化,越来越全面而深入的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传统的观念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冲击和影响,甚至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网络时代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席那,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甘心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悄无声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1]网络亚文化是相对独立性现实世界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对现实的反抗和批判的,与网络一样开放多元的文化。网络即时聊天、网络游戏、具有反叛和颠覆性质的恶搞、炫目与自恋的拍客、代表着戏剧化青春的COSPLAY、二次元世界迷狂的御宅,以及比特世界幽灵的黑客等等,都是它典型的表现形式。

网络亚文化很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同时又更大的影响和作用于现实社会。由于网络的虚拟和匿名的身份特征,使得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极大的有别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从而才有了在一定程度上颠覆、恶搞甚至是消解主流文化的特点。这对创新和丰富现实生活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不过,消极的网络文化同样也会产生负影响,尤其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重者可能会导致违法犯罪。

(七)宗教亚文化(Religious Subcultures)

宗教亚文化或许是除了社会主流文化意外对一个人的行为的规制影响和作用最大的亚文化了。信仰宗教的人,宗教的教义对他的影响是强大的,因此属于某个宗教群体的成员经常会受到自己宗教信仰的影响而做出相应的行为。尤其普遍的是,在庆贺各种宗教节日时,此时人们的行为会直接受到宗教的影响,人们会制作或者购买具有宗教象征性与宗教意义的物品,如每年的圣诞节已经成为每年礼品销售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帽等物品的主要节日。而更有甚者,本身并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可能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从而有时候,宗教要求或实践的意义会超出其最初的宗旨。如食品包装上含有清真符号是食物符合饮食教规的标志,这些食品对于非伊斯兰教或者五宗教信仰的人来说,通常被认为是纯洁与健康的,因为这种符号是对伊斯兰教宗教信仰的一种证明。人们普遍认为有清真标志的食物是卫生和安全的。

三、结 语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个性,是在生活于社会实践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信念、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的总和,对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规制作用,这种作用又是潜在的、深远而强大的。而亚文化是一个有区别的文化群体,它是更大的更复杂的社会中可以明确识别的部分,该群体的成员拥有使他们与同一社会的其他成员区分开来的信念、价值观与风俗习惯,具有着属于他们那个特定群体中的特定行为方式。因此,亚文化分析不仅让我们了解某个特定的亚文化群体成员们所共同具有的特定需要、动机、知觉与态度,从而理解特定亚文化群体的特定行为,也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亚文化群体更好的进行社会互动与交流变得有据可循。亚文化群体的社会行为构建了亚文化,而亚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亚文化群体的社会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英)Edward B. Tylor: The Origins of Culture[M]. New York: Harper &Row;, 1958:1.

[2](英)A. Kroeber and C. Kluckhohn. Culture: A Critical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M].New York:Vintage Books,1963:83.

[3](加)D. Paul Schafer. Culture: Beacon of the Future[M]. Twickenhan: Adamantine Press,1998:41.

[4](美)Paul J. Braisted. Culture Cooperation: Keynote of the Coming Age[M]. New Haven: The Edward W. Hazen Foundation,1945:6.

[5]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27.

[6]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34.

[7]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4.

[8]陶东风,胡疆锋主编.亚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9]胡疆锋,陆道夫. 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 南京社会科学,2006,(04):87-92.

[10](美)Leon G. Schiffman, Leslie Lazar Kanuk. Consumer Behavior (7th ed.) [M].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Inc.,2001:348-349.

[11](英)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_哈里斯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文化译介小组译.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亚文化的批判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4.

[12](英)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_哈里斯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文化译介小组译.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亚文化的批判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5.

[13](英)Stuart Hall, Tony Jefferson,eds..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 Youth Sunculture in Post-war Britain. London:Hutchinson,1976:27.

[14](英)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_哈里斯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文化译介小组译.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亚文化的批判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3.

[15](英)Howard Becker.Outsiders: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M].New York:Free Press of Glencoe,1963:9.

[16](英)Stuart Hall, Tony Jefferson,eds..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 Youth Sunculture in Post-war Britain. London: Hutchinson, 2006:37.

[17](英)David Muggleton & Rupert Weinzierl, eds.. The Post- subcultures Reader [M]. Oxford&New; York:Berg Publishers, 2003:52.

[18](澳)Ken Gelder,ed..The subcultures reader,2nd Edi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5:11.

[19](英)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_哈里斯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文化译介小组译.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亚文化的批判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8.

[20]王凯.网络亚文化现象理论解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

[21](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责任编辑:思涵]

作者简介:翟明杰,男,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文化传播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社会与文化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亚文化传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谁远谁近?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把脉“腐败亚文化”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种体现主文化的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