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亚国家“教育丝绸之路”合作路径探析
——基于中亚四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2018-07-26苏卡特阿米娜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005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005
李 慧, 苏卡特, 阿米娜(.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 福建 厦门 36005; . 厦门大学 管理学院, 福建 厦门 36005)
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沿线各国“合作空间巨大”,中国“对接沿线各国意愿,互鉴先进教育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动各国教育提速发展”[1]。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留学生目的国,并计划到2049年建成世界上人们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国[2]。中亚地区位于“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在提高中国的教育影响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与中亚各国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依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巨大贸易往来为“教育丝绸之路”的合作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一体化要求文化和教育先行[3]。高等教育合作助力互联互通[4],高等教育须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推动沿线国家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培养人才,适应和引领“一带一路”建设[5]。因而研究中亚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加强与中亚各国的高等教育合作可谓意义重大。本文将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个国家(以下简称中亚四国)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中亚四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四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差异,进而为中国与中亚四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提出建议。
一、 中亚四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大学是社会发展的智力引擎和人才摇篮,一个国家当前的高等教育的供给情况体现了其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该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需求。以下从高校数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经费投入、招生、质量和国际化等方面来分析中亚四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1. 高校数量
中亚四国中仅有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设有私立高校,同时四国都有少量外国大学的分校。1991—2005年是四国高校数量的扩张阶段,2011—2016年是相对稳定阶段。2012年后,哈萨克斯坦因为加强了对高校的质量监管,高校发生兼并或倒闭现象而出现数量减少。2015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高校数量分别为125所(公私立)、65所(公私立)、52所(公立,含分校的数量)和37所(公立和外国大学分校,不含国内高校的分校数量)。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15年15~24岁人口统计,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分别为263.9万、105.7万、170.1万和549.9万[6]。以哈萨克斯坦的高校数量与15~24岁人口数量的比为基准(约为十万分之五),吉尔吉斯坦相对较高(约为十万分之六),塔吉克斯坦(约为十万分之三)和乌兹别克斯坦(约为百万分之七)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高校数量有待增加。
2.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中亚四国的毛入学率差异较大,从2012—2016年来看,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45%上下波动,但哈萨克斯坦呈现下降趋势,可能原因是高校数量减少导致;塔吉克斯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幅较大,增加了6%达到28.84%;乌兹别克斯坦的毛入学率不到10%,但呈缓慢上升趋势[7]。根据美国高等教育专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毛入学率趋近50%,即将达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阶段,需要高等教育能够提供更多样、更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塔吉克斯坦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乌兹别克斯坦处于高等教育精英化发展阶段,可以说两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有待提高。
3.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1) 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
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是衡量一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努力程度”的指标[8]。以2013年为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其各自GDP的0.44%、0.87%和0.46%[9]。同年,同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的马来西亚、墨西哥、罗马尼亚、南非的财政性高等教育投入分别占GDP的1.67%、1.05%、0.72%和0.75%;经统计,在全球118个发展中国家中,各国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GDP的平均比例为0.99%[9]。比较可见,中亚四国的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一定程度上低于国际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2) 高等教育研发经费
科研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一个国家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为此,各国积极投资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2011—2015年间,乌兹别克斯坦政府投入研究与实验发展的经费占GDP的比例最高,约占GDP的0.2%;哈萨克斯坦的经费投入约占其GDP的0.15%~0.17%;吉尔吉斯斯坦的经费投入约占其GDP的0.13%;塔吉克斯坦的经费投入占比最低,保持在 0.11%左右[10]。再从高等教育研发的经费占总的研发投入的比例来看,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用于高等教育的研发经费波动较大,保持在11%~16%的水平,但均出现过超过30%的比例,乌兹别克斯坦的高等教育的研发投入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较为稳定,在2014年和2015年均保持18%的比例[11]。以上数据一定程度上说明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注重投资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而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投入相对不足。
4. 高等教育招生比例
(1) 各层次招生比例
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模不仅影响一个国家教育结构的合理性,更影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ISCED是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所规定ISCED5~8级为高等教育层次,其级别与对应的学历层次为:5级相当于短线高等教育,6级是学士或等同,7级是硕士或等同,8级是博士或等同。由表1可知,从2012—2016年,哈萨克斯坦的短线高等教育招生占比处于20%~24%,学士招生占比处于69%~77%,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占比不到10%,其中2016年其博士招生仅为招生总数的0.37%。与之类似, 2015年,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博士招生占比分别为0.77%和0.85%,两国的学士和硕士招生比例分别80.79%和73.55%;从乌兹别克斯坦2016年数据来看,其学士招生占比为95.44%,博士招生占比为0.52%。可以说四国的招生规模结构不甚合理,短期高等教育招生过多,而研究生的培养数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培养相对较少。
表1 2012—2016年中亚四国高等教育(ISCED5~8)的招生比例 %
(2) 各领域招生比例
从各学科的招生比例来看(见表2),2016年,中亚四国的“教育”“工程、制造与建筑”领域招生普遍较多(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在这两个领域的招生占比最高,分别为25.87%和23.75%),“艺术人文”“信息通讯”和“农林牧”领域普遍招生较少。四国招生多的领域存在差异,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商业、管理和法律”的招生数量较多(20.89%),塔吉克斯坦“社会科学”招生比较多(15.36%),“健康与福利”领域的招生占比最高(18.44%)。数据显示,四国的人才集中在教育,工程、制造与建筑,以及商业、管理和法律,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数学”和“信息通讯”等领域人才偏少,有较大的需求。
表2 2016年中亚四国各领域招生数量占招生总数的比例 %
注: 吉尔吉斯斯坦采用2015年的数据
5. 高等教育质量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等教育竞争力相关指标的国际排名一定程度反映了其质量的高低。由表3可知,哈萨克斯坦的国家竞争力较强且排名比较稳定,并一直高于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排名,但其国家创新力发展水平又低于高等教育竞争力,可以说是国家创新力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哈萨克斯坦国家竞争力的排名。与之类似,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创新力发展水平落后于国家竞争力,高等教育竞争力发展水平一直领先于其国家竞争力排名,可以说其高等教育发展推动了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家竞争力发展。塔吉克斯坦的国家创新力与高等教育竞争力均高于国家竞争力排名,且三者都呈上升趋势,可以说高等教育和培训竞争力、国家创新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存在一定相关关系。高等教育和国家创新力增强,国家竞争力也会增强。英国QS发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也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各国高等教育的实力,中亚国家中仅有哈萨克斯坦的大学进入QS世界大学前800的排名,但其入围数量从9所减为8所,说明相比而言,其高等教育质量有所下降。但总体来看,哈萨克斯坦的高等教育质量水平高于其他两个国家。
表3 中亚三国国家竞争力和高等教育竞争力
注: 竞争力排名来自2012—2017年发布的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乌兹别克斯坦未参加统计
6. 高等教育国际化
学生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2012—2016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学生流出比例均呈现上涨趋势,可见中亚四国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为吸引中亚学生到中国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同时,到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的比例也呈现上升趋势,表明其高等教育也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塔吉克斯坦的国际学生流入率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乌兹别克斯坦的国际学生流入率变化不大(见表4)。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四国的国际学生数量和出国留学数量分别是:哈萨克斯坦10 829人和77 964人,吉尔吉斯斯坦12 723人和9 483人,塔吉克斯坦1 866人和15 605人,乌兹别克斯坦762人和27 795人,可见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的出国学生数都大于其国际学生数,而吉尔吉斯斯坦的出国学习人数则小于国际学生数[12]。上述数据显示,哈萨克斯坦的学生流动数量最多,其学生国际化程度最高,乌兹别克斯坦学生国际化程度最低,吉尔吉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学生出国相对较少。
表4 2012—2016年中亚四国高等教育学生流入和流出比例 %
二、 中国与中亚四国教育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教育合作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阿利莫夫认为:“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开展各国与各地区发展战略对接是实现和平共处与平衡发展的根本途径。”[13]教育合作也应立足各方需求,加强战略对接,实现合作共赢。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积极加强与中亚各国的教育交往。中国已在1983年和1993年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建立高等教育学位学历互认关系[14],这为开展进一步教育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在中亚的汉语国际教育成果显著,根据孔子学院/课堂官网的统计,在中亚的孔子学院现有13所(哈萨克斯坦5所、吉尔吉斯坦4所、乌兹别克斯坦2所和塔吉克斯坦2所);孔子课堂有22个(吉尔吉斯斯坦21个,塔吉克斯坦1个)。此外,中亚国家的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有一定的规模,2016年留学中国前15位国家中,哈萨克斯坦名列第八位(13 996人)[15]。
为精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学理支撑, 中国已建立多个中亚研究中心, 据不完全统计, 包括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 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 新疆大学中亚研究院、 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亚研究中心和中国地质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 还有针对中亚个别国家的国别研究中心, 例如西北大学、 上海大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均设有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 大学之间的交流也日益正规化, 2016年, 以“加强交流、 深化合作、 共同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中亚国家大学校长论坛”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 并成立了“中国—中亚大学校长联盟”, 为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间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交流、信息沟通与校际合作提供了平台。
总体而言,中国与中亚的高等教育合作还存在不足之处,来华留学规模有待扩大,留学层次有待进一步优化,留学类型中学历生比例可以进一步提高。从来华留学生数量来看,除了哈萨克斯坦来华人数较多,其他三国来华留学生(包括学历生和非学历生)总和不到一万人。从留学类型来看,学历生与非学历生的数量相当,非学历学生比例较大。根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发布的《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16年中亚四国在中国的学历生和非学历生分别是:哈萨克斯坦7 971人和6 025人,吉尔吉斯斯坦1 727人和1 520人,塔吉克斯坦1 104人和1 502人,乌兹别克斯坦1 669人和1 460人 (见表5)。从留学层次来看,中亚来华留学生的留学层次有待进一步优化。哈萨克斯坦在中国留学的本科生占其总留学人数的78.6%,硕士生占比19.37%,博士生占比2.03%[16]。而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中七成以上攻读本科及以上的学历,硕博研究生占比35.51%[17]。上述数据显示,中国与中亚的高等教育合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亚的来华留学生的结构比例有待进一步优化。
表5 2009年和2016年中亚四国来华留学生数量统计 人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也存在不足,这种不足更体现在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的资料(截至2018年4月10日),目前中国尚未与中亚的国家建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未有中国高校到中亚建校。
三、 教育“丝绸之路”的合作路径探析
为了顺利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增强中国在中亚各国的影响力,“打造世界上人们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国”,中国需立足中亚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需求,主动推进与中亚国家教育发展的衔接,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18]。
1. 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合作机制
教育交流与合作为各国民心相通架设了桥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更为各国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支撑[19]。当前中国正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换言之,推进教育合作与交流将在建设“一带一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注重合作机制的顶层设计,政府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机制,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合作行动。首先,各级政府需与中亚各国进一步加强教育政策沟通,出台政策逐步疏通教育合作交流政策性瓶颈,努力实现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促进人员的交流,助力教育合作渠道畅通。《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区别管理教学科研人员出国开展学术交流合作,为教学科研人员扩大和深化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政策支持。第二,省部协同推动教育合作网络,积极发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省部签约共建。第三,统筹政策和资金支持,整合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基地建设、汉语推广等合作形式,加强“丝绸之路”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等政策设计。第四,加强来华留学教育与管理的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注重对来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例如2017年颁布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从招生、教学、校内管理、奖学金、社会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来规范来华留学管理。此外,扩大来华留学宣传,与中亚各国合作开展留学中国的宣传工作,通过“留学中国”“感知中国”等文化体验活动,增强留学生对中国的亲近感,为中国高校加强与中亚国家的教育合作提供了有利舆论环境。
2. 着重加强与中亚高校的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合作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影响教育合作和学生国际流动的关键因素。中亚国家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结构存在差异,为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可能性。如哈萨克斯坦的短线教育和本科的招生数量占招生总数的90%,乌兹别克斯坦的本科招生规模占招生总数的95.44%,而且中亚各国的世界名校数量极少。可以说,中亚各国高水平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许多学生转而出国寻求高质量本科教育及更高层次的教育。中亚学生出国留学的学历分布也印证这点。受地理历史文化的影响,俄罗斯是中亚最大的留学目的地,2013—2014年在俄罗斯求学的独联体国家的全日制学生共80 910人,其中来自中亚四国的学生有43 964人,比例高达54%,因而俄罗斯高校留学生学历层次的分布一定程度上代表中亚国家留学生的学历分布。俄罗斯高校留学生中本科生约占38.1%,专家(specialist)*专家留学生的招生标准是拥有相当于俄罗斯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毕业生。专家学生不同于学士之处在于,他们要在某一行业中开展工作与学习,学制不少于5年。毕业可获得某领域的专家文凭,例如“教师”“信息安全专家”等,可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留学生约占27.7%,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约占10%[20],留学俄罗斯的中亚学生多集中在本科和专家层面,而研究生阶段相对较少。
扩大与中亚国家所有层次的高等教育合作,侧重加强研究生教育合作,提高合作人才培养的层次。中国政府和高校可以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交流项目,增加奖学金的金额和名额,并提高学历生的招生比例,积极吸引优秀的中亚学生来华学习。随着中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未来将有更多中亚国家的学生到中国留学。在加强与中亚国家所有层次的高等教育合作的同时,中国应针对不同国家有所侧重开展教育合作,推动与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高等教育所有层次的深度合作;加强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合作。
3. 加强能源、信息技术、交通、纺织、旅游、农业等领域的教育合作
高等教育职能不断丰富和拓展,但培养能够承担社会责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始终是最重要的功能和核心任务[21]。中亚地区油气和矿产资源丰富,能源出口是其支柱产业。随着经济转型的发展需要,中亚各国纷纷出台发展规划,这为人才培养的合作领域提供了依据。
配合中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加强能源、信息技术、交通、纺织、旅游、农业等领域的人才合作培养。哈萨克斯坦政府于2017年通过了未来五年(2018—2023年)国家投资战略,将大力吸引非能源领域外国投资,如石油和矿产品深加工、信息和通信技术等目前和未来有发展潜力的行业[22]。2017年吉尔吉斯斯坦经济部投资和出口署初步确定了未来经济发展五个优先领域,即纺织和针织工业、农产品加工业、IT产业、能源领域及旅游业[23]。2016年通过的《塔吉克斯坦至2030年国家发展战略》确立了确保能源安全和高效使用电力能源,将塔吉克斯坦从交通死角转变为重要交通枢纽国家,确保粮食安全和为公众提供高品质食物,以及扩大生产性就业四大战略发展目标[24]。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发布《2017—2021年乌兹别克斯坦五大优先发展方向行动战略》确定了国家发展的五个具体优先事项,决定加大引进国内外优质的矿产和农产品等领域深加工企业,并计划增设四个自由经济区[25]。然而,中亚四国在培养未来发展所需人才方面不尽如意,出国留学的学生所学专业也与国家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偏差。根据俄罗斯的留学生数据统计,2013—2014年中亚学生在俄罗斯留学比例最多的四个领域分别是经济与管理(19.8%)、人文学科(16.7%)、医学(11.3%)及信息通讯(8.3%)[20]。为响应国家提出的经济发展规划,中亚四国将需要大量能源深加工、信息通讯、纺织、旅游、农业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这为中国与其开展教育合作提供了空间。中国政府若在能源、信息技术、交通、纺织、旅游、农业等领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走进中亚,无疑将满足中亚各国的发展需求,实现教育合作的互利共赢。
除了要关注各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合作还应结合中亚各国人才培养的现状,提高合作的针对性。基于此,中国应考虑向哈萨克斯坦输出自然科学、信息技术和社会科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吉尔吉斯斯坦在农业、纺织、自然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互动往来;促进我国高校的工程、制造、自然科学、信息技术优质资源走进塔吉克斯坦,并加大与其健康医疗领域的教育合作;加强与乌兹别克斯坦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制造和工程等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四国教育的共同发展。
4. 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渠道
服务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是20世纪90年代由亚洲开发银行倡议建立的,是中亚区域重要经济合作机制之一,旨在通过促进重要领域的区域合作,帮助成员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将教育合作列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并在其第十六次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亚区域经济合作2030战略》,支持各国旅游、农业、水资源、健康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教育部分提出“促进区域内跨境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成立实体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作为高端智库和重要知识共享平台。目前,已有多个高校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签署协议,在互利的基础上开展联合研究、专题培训、国际研讨和人才培养。
高校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渠道。除了与中亚国家的高校缔结姊妹院校的关系,促进师生交流与互换,引进部分课程,开展双联学位,高校还可以举办“中国—中亚国家大学校长论坛”,推进学校间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支持高校依托学科优势专业,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推进各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挥国际合作平台作用,开展务实教育合作交流,2015年成立的“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后改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2016年成立的“中国—中亚国家大学联盟”将为推动中国与中亚的高校和学术机构间在教育、科技、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及实质性合作办学贡献力量。此外,“走出去”境外合作办学也是开展教育合作的重要渠道。当前,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个国家都有俄罗斯大学的分校,乌兹别克斯坦还有英国、意大利、韩国和新加坡高校的分校。鉴于此,高质量、有特色的中国高校也可以立足本校发展战略和对接四国发展需求,与中亚对口的高校开展联合办学。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竞争力和影响力,我国高等教育须坚持引进与输出相结合原则,积极了解世界,同时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