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扣眼穿刺法对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及使用寿命的影响
2018-07-26俞恋波王晏李彦秋段青青白姣龙海燕胡兰萍
俞恋波,王晏,李彦秋,段青青,白姣,龙海燕,胡兰萍
(云南省开远市人民医院,云南 开远 661600)
0 引言
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是当前公认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最理想的一种血管通路,患者能否获得充分透析,与内瘘血管功能是否良好有重要关系[1]。目前已知造瘘手术技巧、血管条件等因素会对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外,穿刺方法的选择与其使用寿命长短也密切相关[2]。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尝试在10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实施绳梯与扣眼两种穿刺法穿刺,旨在了解何种穿刺方法更具有应用价值。现详细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实验对象均于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时间≥3个月,对本实验内容均知情且已签署同意书;穿刺区无皮肤感染、瘢痕等问题。其中男60例,女48例,年龄39~80岁,平均(54.6±7.2)岁;入选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划入两组,Ⅰ、Ⅱ组(54例/组)各项基线数据经统计对比(P>0.05),满足研究对照条件。
1.2 方法
Ⅰ组采取绳梯穿刺法处理,经过常规消毒处理局部皮肤后,根据预测的内瘘长度定位穿刺点,穿刺时,穿刺针斜面向上,并与皮肤保持稍微倾斜。对动脉的穿刺,穿刺点应控制与内瘘吻合相距约5cm,对静脉进行穿刺时,穿刺点应距离动脉穿刺点超过5cm[3]。穿刺至有回血出现后平行进针,并在确认无误后对穿刺针进行妥善固定。Ⅱ组使用扣眼穿刺法进行穿刺,具体穿刺操作与Ⅰ组相同,在未形成隧道时,安排1名资深护理人员通过相同的穿刺点、角度及深度完成进针操作,待血透后再通过相同的角度将穿刺针拔除,重复穿刺8~12次至皮下隧道形成。再次操作时,先给予局部消毒、血痂清除等处理,再选择钝针经扣眼隧道平缓推送至血管。两组其他血透操作(如血透频率、时间等)均相同。
1.3 评估项目
记录两组的穿刺感觉疼痛发生情况、一次穿刺成功率,其中穿刺感觉疼痛以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为参照判断;由穿刺针顺利进入血管,期间无针头抽动、渗血等问题发生视为一次穿刺成功。同时持续观察记录两组使用内瘘20个月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3]。
1.4 统计数据分析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0.0录入和处理实验数据,采用χ2和t检验,由率表示计数资料,由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P<0.05,表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方案的穿刺感觉疼痛、一次穿刺成功情况分析
相比Ⅰ组,Ⅱ组在穿刺感觉疼痛上显著减少,在一次穿刺成功率上显著提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方案的穿刺感觉疼痛、一次穿刺成功情况分析[n(%)]
2.2 两组方案的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两组皮下血肿、硬结的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相比,Ⅱ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Ⅰ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方案的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n(%)]
3 讨论
动静脉内瘘是外科临床最常用的一种血管吻合手术,目前多被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关于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选择,目前尚有争议。
现阶段临床常用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主要有3种,包括区域穿刺法、绳梯穿刺法及扣眼穿刺法。其中区域穿刺法引发血管瘤的概率较高,因此并非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理想选择;绳梯穿刺法虽能够尽量避免上述问题,但对患者的血管条件要求较高,部分患者还可能由于长时间在局部区域穿刺而导致血管壁变薄膨出,增加血管瘤的发生风险[4-5]。并且,相关资料表明,绳梯穿刺法在穿刺过程中需要频繁绳梯状变更位置,很大程度上也会增加患者的穿刺疼痛[6-7]。
扣眼穿刺法是近年新提出的一种穿刺手法,其在各种动静脉瘘中的应用均有适用性,同时对内瘘长短基本无要求[8-9],在采取该手术进行穿刺时,隧道尚未形成时的穿刺点、进针角度及深度等均相同,待形成隧道后,使用钝针推送则可明显减轻穿刺疼痛感,降低穿刺难度,确保一次穿刺成功;此外,钝针操作能够减轻对血管的损害,某种程度上也可减少血管纤维化的发生,大大降低血管瘤的发生率[10]。
综上所述,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扣眼穿刺法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且能够有效减轻穿刺感觉疼痛,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使内瘘的使用寿命延长,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