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对甲状腺切除术后出血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2018-07-26罗冬云陈碧贤曾少珊
罗冬云 陈碧贤 曾少珊
甲状腺切除术是当前临床上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常用手段, 该术式对患者的生理创伤与心理创伤均较大, 且容易出现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要求临床应不断提升护理质量,积极消除不安全因素, 以减少并发症, 提升疗效[1]。基于此,本文为了进一步分析预见性护理对甲状腺切除术后出血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甲状腺切除术患者的护理情况展开对比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90例甲状腺切除术患者, 纳入标准:①经甲状腺彩超、颈部CT等检查证实, 符合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②良性甲状腺结节;③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①恶性甲状腺结节;②甲状腺炎;③颈部检查提示淋巴结转移;④既往有颈部手术史。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预见性组, 每组45例。常规组男32例, 女13例;年龄37~61岁, 平均年龄(48.2±4.3)岁;肿块直径1.2~3.5 cm, 平均直径(2.3±0.7)cm;肿块部位:单侧30例, 双侧15例;手术类型:双侧甲状腺近全切术4例, 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11例, 单侧甲状腺近全切除术9例, 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21例。预见性组男33例, 女12例;年龄36~61岁, 平均年龄(48.0±4.3)岁;肿块直径1.2~3.5 cm,平均直径(2.5±0.6)cm;肿块部位:单侧30例, 双侧15例;手术类型:双侧甲状腺近全切术4例, 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12例, 单侧甲状腺近全切除术9例, 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等。预见性组实施预见性护理, 主要如下。
1. 2. 1 体位护理 患者麻醉未苏醒前去枕平卧, 头偏一侧,确保呼吸顺畅, 麻醉苏醒后, 取半卧位, 头下垫软枕, 禁止颈部大幅度活动, 低流量吸氧, 心电监护, 注意监测生命体征,胸部加压包扎, 提醒患者少说话, 尽可能用非语言沟通。
1. 2. 2 咳嗽护理 术后给予超声雾化稀释痰液, 帮助患者有效地排出痰液, 提醒患者禁止用力咳嗽, 以防出血。
1. 2. 3 饮食护理 术后患者因颈部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吞咽能力受阻, 此时应减少吞咽疼痛, 在术后6 h无呕吐者可进流食, 预防颈部血管扩张, 术后2 d一般能进半流食, 而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食物以清淡为主,禁辛辣、油腻食物[2]。
1. 2. 4 疼痛护理 根据患者对术后疼痛的认识, 指导有效减轻疼痛的方法, 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按摩等;有效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切口疼痛程度, 患者如有严重且无法忍受的疼痛时, 给予药物镇痛。
1. 2. 5 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消除患者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 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让患者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提醒家属多关心患者, 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 2. 6 伤口护理 术后仔细观察患者伤口渗血、感染、呼吸困难等症状, 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直至缓解。
1. 2. 7 引流管护理 术后引流管从胸带乳晕处开窗引流,接通负压引流球, 用安全别针固定边缘, 确保引流顺畅, 以防引流管弯曲、压折, 观察引流液情况, 术后3 d撤管。
1. 2. 8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积极治疗, 如短时间内引流量增多、颜色变深,出现颈部肿胀、呼吸困难时, 考虑有活动出血, 应及时给予止血处理, 出血量较少者可用药物止血, 较多者必要时应行腔镜下或开放手术止血[3]。术后注意观察患者发音与饮水状况, 气管插管可导致声音嘶哑, 但一般不严重, 且可较快恢复, 术中损伤神经较难恢复, 应给予促神经恢复药物, 综合理疗、针灸治疗, 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 分别运用SAS、SDS展开焦虑、抑郁情绪评估, 得分越低提示心理状态越佳。②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出血量及护理满意度, 其中护理满意度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满分100分, ≥95分为非常满意, 90~94分为满意, ≤89分为不满意, 评分越高提示护理满意度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低于护理前, 且预见性组患者的SAS、SDS评分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与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预见性组患者的术后出血量(122.6±50.4)ml少于常规组的(300.8±92.7)ml, 护理满意度评分(99.6±0.3)分高于常规组的(90.4±0.5)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常规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常规组 45 65.4±3.2 58.5±3.5 65.3±3.4 57.5±3.8预见性组 45 65.7±3.0 47.3±3.1a 65.8±3.6 46.6±3.6a t 0.459 16.069 0.677 13.969 P>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与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与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s)
注:与常规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术后出血量(ml) 护理满意度评分(分)预见性组 45 122.6±50.4a 99.6±0.3a常规组 45 300.8±92.7 90.4±0.5 t 11.329 105.84 P<0.05 <0.05
3 讨论
甲状腺切除术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 主要用于治疗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甲状腺疾病, 效果显著。然而, 因为甲状腺的功能和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患者术后常会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4-7]。加强临床护理,积极预防并消除相关影响因素, 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对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预见性护理是一类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护理方式,其护理内容包含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如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病情观察以及应急预案制定等, 护理期间针对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执行预先处理方案, 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并解决危险因素, 以此减少护理危险事件的发生[8-10]。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预见性护理与常规护理在甲状腺切除术患者中的实施效果, 结果显示, 预见性组患者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 说明预见性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组患者的术后出血量少于常规组, 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预见性护理在甲状腺切除术患者中的实施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 预见性护理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甲状腺切除术后出血量,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且可提升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