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早期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8-07-26庄国芹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0期
关键词:阿替普丁苯溶栓

庄国芹

脑梗死也被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 主要是因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等原因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而随之出现的一列神经系统综合征, 该类患者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 且预后较差[1]。临床中, 将发病时间≤6 h的患者视为超早期脑梗死,挽救生命、降低致残率是这类患者的主要治疗目标。早期溶栓治疗可减轻神经细胞损伤、防止梗死范围扩大, 还可重建梗死区域的血供循环, 这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为使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本科主张为其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进行治疗, 其疗效较令人满意。现将研究成果及相关数据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在2017年7~12月所收治的88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入院后经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 并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指南2010》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将心肌梗死者、颅内出血史者、颅内肿瘤者、动静脉畸形者、动脉穿刺史者以及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予以排除。所有患者中男48例, 女40例;年龄39~72岁, 平均年龄(59.2±5.5)岁;发病时间1.0~4.5 h。依据入院顺序单双号将单号设为参照组、双号设为实验组, 各44例。

1. 2 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阿替普酶(德国 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 注册证号S20110052)静脉溶栓治疗, 剂量为0.9 mg/kg, 取总量的1/10在1 min内静脉推注完毕, 之后将剩余剂量通过静脉泵入给药, 给药总时间以60 min为宜, 最大剂量≤90 mg。

实验组患者阿替普酶的用法用量与参照组相同, 同时加用丁苯酞治疗。在治疗的1~14 d, 为患者静脉滴注丁苯酚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00041), 100 ml/次, 2次/d;在治疗的15~90 d, 患者改为口服丁苯酚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0299), 0.2 g/次, 3次/d。

两组患者在溶栓24 h后, 均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伐他汀钙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均持续用药14 d。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观察两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采用NIHSS评分[3]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5 d及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项目包括意识水平、面瘫、上下肢运动、语言、感觉、共济失调等, 评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②观察比较两组生活自理能力, 采用BI评分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5 d及90 d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 评估项目包括洗漱、进食、穿衣、语言、上下楼梯等, 生活自理能力与评分呈正相关。③观察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BI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5、90 d,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且治疗后15 d实验组NIHSS评分及BI评分优于参照组(P<0.05), 治疗后90 d实验组NIHSS评分及BI评分显著优于参照组(P<0.01)。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1.36%稍低于参照组的15.91%,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BI评分对比( ±s, 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BI评分对比( ±s, 分)

注:与治疗前对比, aP<0.05;与参照组对比, bP<0.05, cP<0.01

组别 例数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15 d 治疗后90 d实验组 44 NIHSS评分 12.77±2.15 4.23±0.55ab 1.88±0.25ac BI 评分 30.55±6.12 54.22±4.18ab 82.56±5.16ac参照组 44 NIHSS评分 12.80±2.01 5.92±0.60a 3.35±0.57a BI 评分 31.12±6.39 47.62±4.62a 60.35±5.03a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会因血栓形成、脑部供血区域血流减慢等而出现脑组织周围的低灌注现象, 从而会形成缺血半暗带(IP)[4]。早脑梗死早期所形成的IP对脑组织的损伤性是可以逆转的, 采取及时、有效的神经保护措施, 能够延长神经细胞的存活时间、提高脑细胞存活率;因此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 在时间上具有一定优势。阿替普酶是常用的溶栓药物, 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 能够有效开通闭塞血管、预防血栓形成, 同时也有助于缺血半暗带细胞功能的恢复[5-7]。丁苯酚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药物, 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该药物具有多重功效, 能够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流量, 增加毛细血管数量;还可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线粒体功能、维持能量代谢;这些对缩小脑梗死面积、减轻神经损伤、保护血脑屏障具有重要作用[8,9]。魏键楠[10]的研究结果显示, 为超早期脑梗死患者, 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 在溶栓后2周时的NIHSS评分要优于单独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研究这一疗法的长期疗效, 作者将观察期延长至90 d。此次研究中,对88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参照组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实验组加用丁苯酞进行联合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5、90 d,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且治疗后15 d实验组NIHSS评分及BI评分优于参照组(P<0.05), 治疗后90 d实验组NIHSS评分及BI评分显著优于参照组(P<0.01)。这说明为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的长期效果相较单纯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更为显著、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 为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时加用丁苯酞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联合治疗, 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并可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阿替普丁苯溶栓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