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秸秆还田及耕层构建作业试验

2018-07-26王金丽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8年3期
关键词:稻茬旋耕机耕层

王金丽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沈阳 110161)

为探索适合辽宁省的水稻高产耕层构建机械化作业模式,将秸秆还田与耕层构建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可行性及耕层构建的影响因子。通过作业模式对比试验,研究构建水稻高产耕层的机械化作业模式,考察配套作业机具性能和参数选择,为构建水稻合理耕层及选择适用机具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1 试验条件及方法

2017年4—5月,分别在新民和盘锦开展水稻秸秆还田及耕层构建作业试验,试验地点及基本情况见表1。

试验作业前,对地表状况拍照取样,并进行GPS定位,以便于后续跟踪试验。

表1 试验基本情况Table 1 Bacteriocin classification

2 作业效果分析

2.1 旋耕埋茬模式

旋耕埋茬模式选用的作业机具及参数见表2。

秸秆粉碎作业采用954拖拉机作动力,动力输出轴转速 720 r/min,切刀轴转速 2 570 r/min,作业方向为垂直秸秆倒伏方向。经现场取样测试,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达90%以上,符合作业标准要求;秸秆抛撒均匀度为68%,未达到标准(≥80%)要求,原因是受天气影响,作业期间风力较大。

旋耕整地作业采用954拖拉机作动力,动力输出轴转速540 r/min,选用低速档位降低旋耕轴转速,提高秸秆掩埋效果。对作业后的土壤进行植被覆盖率、旋耕深度测试,旋耕深度平均为18.3 cm,符合预期效果,且秸秆在土层中分布均匀。

2.2 旱地深旋模式

1GKNM-210型双轴旋耕机采用1354拖拉机作动力,输出轴转速540 r/min,选用低速档位降低旋耕轴转速,以提高秸秆掩埋效果。

在留茬高度35 cm以下、秸秆切碎后均匀抛洒、土壤含水量45%以下的条件下,旋耕机可以实现高效作业,整地深度达18 cm以上,打浆后地表平整度为4.812 cm,植被覆盖率81%,秸秆均匀掩埋且分布在全耕层范围内。

采用旱地旋耕埋茬模式,可免去泡田环节,节水效果明显,适合在春季干旱少雨的情况下作业。双轴深旋技术能增加作业深度,土壤透气性提高,团粒结构得到改善。

表2 作业机具及参数Table 2 Working implement and parameter

2.3 水埋茬旋耕模式

5月20日泡田,5月23日进行埋茬作业。作业时平均水深5~10 cm,秸秆100%还田,水旋前没有进行稻草清理。机械埋茬作业为单次,作业宽度10~20 cm。作业采用低速、高转数方式。

拿地Z6/D235单轴变速旋耕机的配套动力为东方红754拖拉机,输出轴转速540 r/min。工作幅宽2.35 m,刀轴最大回转半径255 mm。旋耕刀型号为PⅡ255,共安装54把,为螺旋线对称排列。

稻茬全部被埋入泥浆中,在深度0~18 cm范围内均有分布,基本没有集中打团现象。稻茬漂浮率为0%,有1%~3%的稻茬外露在田面,稻茬埋深最大值达到22 cm。稻茬在不同深度的分布比例为:50%~60%分布在表层0~8 cm内,30%分布在表层8~12 cm内,其余10%~20%分布在12 cm以下。旋耕深度15.5 cm,打浆后地表平整度4.812 cm,植被覆盖率89.2%。

增加泡田时间可提高作业质量,实现旋耕埋茬打浆一次完成,埋茬深且均匀,起浆效果好。如果用水田轧耙联合作业,效率会大大提升。应用该模式进行耕层构建时,应适当延长晾田时间,以提高沉淀效果。

3 结论

针对每种作业模式进行配套机具选择,并利用试验验证机具的作业性能。由于水田土壤粘重、含水率高,秸秆还田和耕层构建作业对动力要求高。多模式作业试验结果显示,67.1 kW以上四轮驱动轮式拖拉机基本能够满足作业要求;拿地Z6/D235单轴变速旋耕机的水埋茬整地(白茬地)效果理想,尤其是高茬埋茬整平效果好。

猜你喜欢

稻茬旋耕机耕层
土壤侵蚀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障碍因素的影响*
轮作制度对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稻茬早春马铃薯栽培技术
小型农用机械旋耕机的使用方法
耕层构造对土壤三相比和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旋耕机正确作业方法与使用调整技术研究
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特征与障碍类型划分
旋耕机调试与故障诊断
寿县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
如东县稻茬油菜不同密度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