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曲折的变革之路
——中航工业庆安公司改革开放40年纪实
2018-07-26冯智海
冯智海
艰难起步的变革
在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初期,庆安公司作为全国最大的航空附件生产企业,产品走过了由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过程。初步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产品研发制造体系,为我国自行研制的多款飞机完成了配套任务,填补了航空史上的多项空白。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等都曾先后到庆安视察工作,给予了年轻的庆安极大的鼓舞。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庆安公司的变革在艰难中起步。当时航空工业面临着艰巨的调整改革任务,航空产品订单大幅下降。庆安虽然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但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发展缓慢,产品基本上还处在五六十年代水平,重大关键技术长期没有新的突破,产品实验手段也十分薄弱。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管理上墨守成规,分配上依然是吃大锅饭,严重阻碍了生产技术的提高和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工厂的整体技术水平同国外先进航空企业相比望尘莫及。加上军品任务订单锐减的客观因素,导致工厂八十年代初期连续三年出现亏损。在经济体制改革步步深入的情况下,亏损对于工厂发展以及职工生活的改善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了实现扭亏为盈,庆安下定决心,制定措施,对工厂开始全面整顿。健全企业领导体制,成立新一届党委,强化以厂长为首的生产行政指挥系统,确立党委集体领导、厂长行政指挥、职工民主管理的根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调整了两级领导班子和产品结构,调整了工厂的组织机构,建立和完善了经济责任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还对劳动组织、劳动定额、劳动纪律、能源管理、设备物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革新。通过一系列措施,一批作风正派、有魄力、有干劲的年轻人走上了领导岗位,产品结构由过去单一的军品生产逐步转变为军民结合的生产结构。成立了民品设计研究所和第一个民品生产车间。在整顿中,坚持了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促进了工厂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在组织方式上,通过推行承包责任制和质量责任制,改变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局面,调动了各单位和员工们的生产积极性,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产品质量也显著提高。
同时庆安按照“军民结合,保军转民”的方针,企业以开放的姿态“外联内合”,与日本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和国内多个厂商开始合作,逐步形成了空调压缩机、液化石油气钢瓶、摩托车三大支柱民品的格局,到1984年,工厂不仅全面完成了当年的科研生产任务,民品产值也占到了54.6%,结束了连续三年的亏损历史,推动了工厂的管理体制、思想观念、经营模式等方面的调整和转变,1989年,工厂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庆安的变革实现“稳步起航”,从此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科研队伍的诞生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企业领导也从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到产品的研发对于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再困难也要组建一支我们自己的研发队伍。这使庆安实现了从单一的生产型企业到科研生产型企业的成功转型,为迈向中国优秀的飞机附件供应商的愿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奠定了未来几十年以后在行业中的地位。
1978年,由于航空产业改革的需要,庆安公司重新恢复原有建制,经过周密的筹备,庆安在当年成立了自己的产品设计研究所——106所。成立之初,虽然有了自己的科研队伍但条件十分艰苦,全所只有159人,其中技术人员只有70人。因为没有相对集中的办公场所,大家便见缝插针,分散在全厂13个地方。设计人员临时占用办公大楼会议室,几十个人挤在一起办公,试制车间临时安置在厂门外的食堂。改革开放初期,庆安坚持科研先行的方针,在加强科研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后建成了科研大楼、液压试验厂房、军械试验厂房和机加厂房,调整加强了科研机构,加强了对新品科研工作的领导,对三个机种九个重点项目产品建立了主任设计师和以技术副厂长为总指挥的行政、技术两条指挥系统,开展了新品试制过程的质量控制和QC小组活动。
公司千方百计加速科研建设、壮大科研力量,坚持做好技术跟踪和对新产品的研发。在“三个一代”目标的牵引下,公司先后承担了9个机种的41项产品研制任务和10余项预研任务。到1984年底,106所已经发展到411人,其中科研人员196人,初步形成了一支较强的科研试制队伍,不仅能独立地承担新品部件的设计,还能对中小型系统进行方案设计工作,在机载液压作动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庆安因此成为我国飞机附件的重要研制基地。
变革更需要坚持
20世纪90年代初期,适逢国家关于建立规范化企业集团的机遇,处在改革“快车道”上的庆安,为了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提档加油”,庆安作为集团第一家试点单位,开始组建庆安集团,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
1994年1月,工厂正式更名为庆安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以资产联接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理顺了产权关系,初步建立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公司内部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了规范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了劳动合同制,企业和职工可以进行双向选择,真正做到岗位靠竞争、收入看贡献。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大潮中,庆安牢记航空产品研制的安身立命之本,始终按照“保军转民”的经营理念,先后为部队40多个机种提供了配套产品。公司在飞机辅助操纵控制系统和武器发射操纵控制装置等专业方面的综合研制能力大大提高,生产条件大幅改善。
但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对军工行业投入的持续萎缩,使得公司经营依然举步维艰。面对困境公司迅速转变经营思想,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狠抓航空产品研制能力的同时,公司自力更生,主动“找米下锅”,加快民品开发力度,在经过几次尝试后,最终利用空调压缩机成功打开民品市场,1994年公司宇航牌压缩机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公司荣获中国明星企业称号。到“八五”末的1995年,庆安工业总产值接近十亿元,利润总额达6千多万元,经营步入良性循环。
然而改革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历了“七五”末和“八五”持续较快发展后,庆安又一次迎来了艰巨的考验。国外空调压缩机厂家依靠强大的资本和技术支持以及国际化品牌市场运作能力,逐渐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空调压缩机产业迎来了一场残酷而又激烈的竞争。1998年,公司空调压缩机销量比1996年下降了50%。与此同时航空产品订单也大幅度下降,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工厂经营又一次陷入困境。今后企业的路应该怎么走,从艰难中摸爬滚打一路走过来的庆安人在企业低谷时期选择了坚持,因为航空报国的初心需要坚持,改革更需要坚持。
跨世纪改革浴火重生
为了实现扭亏脱困,庆安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着手债权转股权工作,以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改善了公司资本结构。2001年12月,改制后的新公司成立。通过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重新激活了企业发展活力。
企业航空产品逐步向复杂装置和系统方向发展,从常规项目向填补国内空白项目发展,尤其是公司前缘襟翼驱动系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西方长期的技术封锁,填补了我国航空领域的空白,荣获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也确立了庆安在飞控操纵技术专业领域的重要地位。
空调压缩机经过五次生产线建设和内部挖潜技术改造逐步形成了行业规模,成为企业支柱产业。在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提高、创新合作发展、调整转型、资源整合四个阶段,2004年,庆安空调压缩机产销双双突破400万台,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制冷产业在空调制冷行业激烈的竞争中居于前列,庆安牌空调压缩机于2005年9月荣获了“中国名牌”称号。公司迎来建厂以来的又一次较大增长。
实施两个转变 实现弯道超车
2008年10月21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包括大飞机在内的一批重点型号项目相继立项。航空工业迎来了井喷式发展。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庆安怀揣使命又开始了新的改革征程。从2008年以来,庆安公司伴随着我国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黄金成长期。十年来,庆安公司明确了“航空为本,航空与制冷并举”的企业发展战略,提出了“成为中国优秀的飞机附件供应商”的愿景。公司上下主动作为、苦练内功,实现了“由生产科研型企业向科研生产型企业转变,由传统制造方式向数字化制造方式转变”的目标。完成了组织机构优化及薪酬制度两项重大改革,逐步引进了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形成了以机载作动技术和压缩机技术为核心的产品体系,科研生产各项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这十年,公司通过练内功、补短板,完善平台建设,持续不断提升研发制造能力,先后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逐步从一个附件生产企业成长为一个系统级供应商。2013年国产大型运输机在全世界的瞩目下首飞成功;2017年国产C919、AG600相继翱翔蓝天,庆安伴随着一系列型号的成功研制正在快速成长。公司从最初零部件的研制生产到如今的包括计算机系统在内的全系统的设计与集成,已发展成为国内高升力系统首选供应商。一大批年轻的研发设计人员通过型号的历练也逐渐成长起来,成为公司研发队伍的中流砥柱。
十年来,公司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系,研发组织机构由直线职能管理向矩阵管理转变。研发设计思路由部件设计理念向复杂系统设计理念转变。在此基础上公司全面加强正向设计能力,积极推进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应用。截至2017年,系统工程已应用到十几个重点项目中,覆盖了公司三大主要专业。同时,公司运用结构分析仿真软件、几何模型软件数据分析工具等一系列新的设计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研发能力。公司还不断加强实验和试验条件建设,由过去只能满足生产的试验条件逐步建设成为能够满足多项科研任务需求的实验平台,为科研能力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来,随着两个转变的实施,公司在基础条件建设、数字化工艺、数字化检测、生产管控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先后完成了320厂房等约10.5万平方米生产面积的规划建设。随着公司PLM系统、ERP系统、MES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工具的应用,以及质量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完成了数字化管理及生产制造体系的升级换代,零件的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显著提升。面对未来航空制造业发展需要,公司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正在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柔性精益制造系统,最终将实现公司生产制造由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迈进。
十年来,庆安围绕航空为本、航空与制冷并举的战略,在提升航空产品研制生产能力的同时,积极调整制冷业务产业布局,下大力气推进民用制冷产业发展。不仅庆安制冷合作开发项目荣获国际技术创新大奖,而且微型压缩机业务也实现了“由0到1的突破”完成了产业化。公司制冷产业立足国内市场,整合行业优势资源,2017年公司制冷压缩机首次踏上千万台规模,公司整体销售收入突破40亿元大关。
在国家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庆安用一系列的创新和突破使自己走上了变革发展的快车道。多年来公司在管理、研发、工艺、技术、信息化等方面大胆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大到科研生产运行管理体系的构建,小到一个工装夹具的改进,创新已经融入到了企业的方方面面。近十年来公司取得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8项,省部级以上创新成果60多项;公司申请专利33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的科技成果4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