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类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8-07-25周玮
周玮
摘 要 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它有着丰富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蕴。寓言言简义丰,其本身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使它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阅读素材。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常被选入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之中。但寓言在日常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中时有教学模式固化、寓意解读有所偏差等情况。本文以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讨论范围,针对寓言类文言作品进行思考。
关键词 沪教版初中《语文》 寓言类文言文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寓言是古老的文学形态之一,其源远流长。在我国,“寓言”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一书。《庄子·寓言》中有“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庄子·天下》中写道“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认为人们处于混沌无知的状态,无法用庄严的话语来阐释道理,需要借助他人他物的言论来说理,即“藉外论之”。此处的“寓言”并非特定的文体。
自古至今,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寓言有过定义,例如,德国作家莱辛,世界四大寓言家之一,认为:“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遍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国内学者陈蒲清认为:“寓言是作者别有寄托的故事。寓言有两大要素:一是故事性,二是寄托性。”《现代汉语词典》将“寓言”解释为:“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本文讨论的是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寓言类文言文,在结合一些学者及工具书的界定后,还需区分其与神话的关系,鲁迅认为:“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鲁迅所理解的神话,是人们对当时无法解释的现象的幻想。寓言的产生略晚于神话,它是人类对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化后,进行艺术加工而完成的。
基于以上界定,本文讨论的寓言是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比喻性的故事,其中体现抽象深奥的道理。现对此类课文进行梳理,得出下表:
由上表可见,四个年级八册课本中,收录7篇寓言类文言文,小初衔接的预备年级选录较多,此阶段除了上述四篇,还有4篇外国寓言故事及中国现当代寓言作品,由此推知,篇幅短小、语言浅显、故事生动的寓言类文本,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初中阶段,所学难度加大,有些学生对文言文怀有畏惧的心理,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滥竽充数》等寓言,能燃起他们学习的信心与兴趣。等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则开始学习篇幅相对较长,理解上有一定挑战性的寓言作品,如《黔之驴》等。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执教者利用好寓言这一文体,也可使文言文教学事半功倍。然而,就现状来看,寓言类文言文教学尚存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单一、寓意解读有所偏差等。下面,笔者拟从寓言类文言文教学方面做一些思考及建议。
1教师需提高对寓言类文言文的重视程度
从上表中可见,选编进教材的寓言在文言类篇目中比例较低,八册书中仅有七篇,且呈现集中、断层的局面,七年级、八上及九年级未作收录。此种分布再加上应试的影响,相较寓言,教师可能更重视叙事类散文、议论文、山水游记等文言篇目。对于寓言,只要让学生理解其内容及寓意即可,往往忽略了寓言本身所具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可见,寓言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语言、写作等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外,要重视对文体特征的渗透,也可利用寓言的特点指导学生写作。初中阶段的议论文写作训练,需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而寓言恰是这种结合的体现。
面对教材选编的不足,教师可在课后补充不同时期的寓言文本。我国寓言发展大体历经五个阶段: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每个阶段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寓言也呈现出各自的风格特点。教材中先秦时期素材多于其他时期,教师可补充每个阶段较有代表性的寓言作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分析,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2教师可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部分教师在寓言教学上,显得模式单一、思维僵化,往往将所教内容简单化为内容梳理与寓意阐释两方面,长此以往,将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感知力等。学生对寓言学习也容易陷入误区,似乎理解寓意就是学习目的,忽视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寓言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执教者勿因寓言篇幅较短,就选择简单化的教学方式,而要做到深入挖掘文本,明确教学核心,从而进行抽丝剥茧的教学,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文本、进入形象,从而对寓言的創作者产生敬佩感——字虽少,却细腻精炼。
除了在思想上,教师需改变固有思路,在实际教学中,也可尝试多元手法来丰富课堂。比如,对于故事性较强、形象鲜明的课文,可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使演员和观众都能融入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寓教于乐;对于广为流传的寓言,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多感官调动学生热情;对不同时期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探寻异同,加深认识。
3教师勿过度依赖教学参考中对寓意的阐释
部分教师解读寓言时,主要依靠教学参考书或以往的经验,此种做法虽不至有较大偏差,但学生的思维无形中将受到一定限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重视对寓意的推导过程,尽量多搜寻资料,还原到作者写作的情境中去。
以《黔之驴》为例,教师阐释寓意时,历来多围绕三个角度:(1)从驴的角度,讽刺外强中干、虚有其表的人物;(2)从虎的角度,告诉人们面对强大的敌人,要善于观察、勇于斗争;(3)从好事者的角度,隐射某些官员不顾实情、贸然引进,致使人才荒废扼杀。这三点看似全面,涵盖了文中所有形象,然忽略了写作者及原文本的角度。如果翻开《黔之驴》的出处,会发现在《三戒》中有这样一段序言:“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再看《黔之驴》原文最末:“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这两段文字在课文中虽未选录,却是理解寓意的重要途径,直接表明了创作意图。另外,结合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而屡遭贬谪的经历,寓意就水到渠成地推导出来了。只有在知人论世、回归原文后,我们对寓意的把握才能更加准确。
此外,目前存在对寓意另类解读的误区,有的教师引导学生不用惯常思路,需警惕的是要把握一定的边界,勿背离正确的价值取向。
总体而言,寓言类文言文教学尚有较多空间等待提升。教师需更重视寓言文体的特征,进一步丰富自身知识,深度挖掘、探究文本,在教学中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陶本一.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六年级至九年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 陈岳纯.寓言: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3] 官叶琳.初中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选编与教学研究——以沪教版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4] 卢雪飞.短文也需深教——谈初中寓言教学[J].教学视点,2010(08):16-17.
[5] 聂君晏.初中语文寓言教学的一点思考[J].语文教学,2009(03):133.
[6] 葛平.基于作者视角探究《黔之驴》的寓意[J].中学语文,2017(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