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18-07-25李伟雄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提高效果数学

李伟雄

【摘要】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我们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根据日常的教学实践,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希望能对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数学 教学 提高 能力 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1-0147-02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与其它學科相比显得枯燥无味。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教者除了在备课批改作业等教学环节上应做到一丝不苟外,还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重视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有:①认真阅读教材内容,体会教材中的学习提示;②查找有关资料,把握数量关系;③把自学过程中不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④寻求例题的不同解法;⑤试做课后的练习题,等等。

例如:“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20棵,其中桃树棵数是梨树的3倍,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预习后,有的学生提出:“老师,课本为什么把梨树棵数设为X?把桃树棵数设为X行吗?”通过比较释疑,学生掌握了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最佳方法。同时又达到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目的。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些能分散新知识难点的课前准备练习,为课堂教学作好铺垫。

二、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抓住关键词句,提高学生审题能力

审题是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首要工作,解题时,小学生往往急于求成,草草读题,在未弄清题意的情况下匆匆列式,造成失误,这是学习数学的大忌。所以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严格审题的习惯。

首先,检查题目中同一种量的计量单位是否一致,如有不同应用色笔圈起来,提醒注意;其次,抓住关键词语,如“扩大了”、“增加到”、“超产”、"提前”等等,做上记号,仔细推敲,弄清含义,加以区别;第三弄清数量关系。

例如:“甲数是10的?,乙数的?是10,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粗心的学生马上列式:“(10×?)÷(?×10)”,实际上前面部分的单位“1”是10,已知,求甲数应该用乘法;而后面部分的单位“1”是乙数,单位“1”未知,应该用除法求出乙数,正确的列式应该是“(10×?)÷(10÷?)”。

2.运用直观教学,启迪学生思维

直观教学一般通过教具的演示或图示结合教师的讲解化抽象为具体形象,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受学生欢迎,效果也最好。

如:“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当甲车行了全程的?时,乙车刚好行完全程的65%,这时两车相距50千米,求两地的距离。”由于这道题比以前学的相遇问题复杂了,学生面面相觑,一时无从下手,我在黑板上画了线段图后,仍有不少学生茫然不解,这时,我拿出形如线段图的活动木条,通过推拉与黑板上固定的线段图进行比较,学生很快看出:两车的距离=两车的行程之和一两地距离,从而列出方程?X+65%X–X=50(设两地距离为X)或算术式50÷(?+65%-1),问题迎刃而解,印象非常深刻。

3.指导操作实践,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具、学具,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亲身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通过拼、摆,比、量、想,学生从中观察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因为是亲自推出的结论,全班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记得特别牢固。从操作实践中获取知识,学生兴趣盎然,容易理解,掌握牢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我还经常运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正逆交换等方法训练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并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各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能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采用适合的教学模式,定能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冬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讨[J].学周刊,2011

[2]蒋清蓉.如何加强课堂数学交流[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

猜你喜欢

提高效果数学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