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生三方联动互惠的车辆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

2018-07-25孙贵斌周水庭乔喜伟唐友名李志红张义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6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卓越计划校企合作

孙贵斌 周水庭 乔喜伟 唐友名 李志红 张义

摘要:本文通过卓越计划实践,从校、企、生需求出发,依据高校地方产业、学校办学特色,研究校、企、生三方联动互惠因素对卓越计划实施的影响,并从课程体系研究、预就业机制研究、基于企业实践项目的毕业设计研究以及企业实践管理研究四个方面,探讨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惠的可能性。满足三方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取得新的成果提供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卓越计划;校企合作;探索实践;联动互惠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6-0039-04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教育部于2010年6月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包括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1]。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对“卓越计划”做了很多初步探索。例如:浙江科技学院提出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上海交大的“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新模式实施方案”,长江大学的“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初探”等。

但是,如何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特色以及地方产业需求,来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如何站在三方的角度,使得企业有动力、学生有收获、学校有信心,这是个看似简单但又非常复杂的课题。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结合“亲产业”、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在“卓越计划”工程上如何让“校、企、生”三方联动互惠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二、车辆工程专业在“卓越计划”中的探索与实践

厦门理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创建于2004年,2007年获批福建省重点学科,2010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成为我校首批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专业(车辆工程领域)”,同年“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获批福建省教学团队。2013年,“車辆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获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林德叉车联合申报)。2014年,“车辆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客车及特种车辆研发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福建省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国家尤其是厦门、福建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价值实现和人才需求实际,基于“为产业服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形成“亲产业”的专业建设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亲产业”的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同时获得2014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审查。

美国奥斯汀大学校长福克纳曾经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谈及“大学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帮助所在地区解决社会问题也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大学必须研究当地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方面,这些情况既紧迫又容易察觉,把好脉方能更贴切地为地方服务”。为此,我校一直注重产学研的合作,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秉承“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亲产业”的办学定位。而“卓越计划”的提出与实施,除了要求学生在校内接受理论学习外,还要求他们必须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培训[2]。自2011年车辆工程专业成为我校首批启动“卓越计划”专业以来,先后与多家企业合作,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目前,与车辆工程专业签约并实施“卓越计划”的企业有: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丰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日上集团、港龙汽车集团、厦门金龙座椅、东风商用车公司、厦门威迪思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根据不同培养阶段,定点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除培养大纲要求内容外,部分学生还在校企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企业项目。目前,车辆工程专业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已有毕业生119名。

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方面,严格按照选拔机制执行,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除2011级全部参加以外,其后每年从入学学生中通过报名选出约1/3的人来参加,并采取退出机制,对不能坚持企业实践的学生让其退出,确保“卓越计划”毕业生的质量。

对企业方面,则要求在轮岗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期间,为每位学生配备企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毕业课题进行预准备,保证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企业。

学校方面,则在管理体制、培养方案、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给予“卓越计划”实施保障。从“卓越计划”立项以来,学校先后出台教学管理等系列政策文件,修订培养方案和建立课程体系,并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和部分教学。企业实践方面,通过不断磨合,目前已经成熟、稳定。

三、“三方联动互惠”机制研究与探讨

“三方联动互惠”简单地说,就是学校、企业和学生相互配合达到各自需求的一种模式。学校不仅仅要教学,还要承担组织者;企业不仅仅是单纯的生产,还要承担部分培养人才的责任,使受教育者同时具备双重身份:学生和学徒。依据学校服务地方产业特色和目标,以满足“校企生三方互惠”为原则,站在企业和学生的角度,寻求企业、学生和高校可合作的利益平衡点,对高校达到“卓越计划”的目标意义深远。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地符合企业岗位要求,一方面要保证企业员工的质量,另一方面企业要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3]。校、企、生三方要对合作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企业对人才有强烈的需求,学生要有意愿、饱含热情地按照此培养方式完成学业。

(一)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需求

社会个体对教育的需求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那么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也必须多样化[4]。本项目围绕“校、企、生”三方联动,以车辆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企业需求、学校需求、学生需求为基本内容,以工程实践为导向,探索针对“卓越计划”为研究目标的新途径。因此,本项目首先需要研究三方需求,如图1所示。

每年学校都有部分学生要去企业实习,企业会根据生产情况进行任务安排,同时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学生对实习企业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想毕业后在此就业,有的想得到实习工资以补贴家用,以学有所成、有好的发展为目标;而学校以培养学生为己任,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为目标。

(二)课程体系研究及其对“卓越计划”达成目标的影响

为了满足“卓越计划”的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要求,我校与合作企业联合协商制订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对行业企业深度调研,确定专业核心能力,构筑各个核心子能力的知识点,依此做出学校教学培养计划,达到依据生产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化教学目的。具体教学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限制性选修课以及公共选修课五种类别。另外,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基本理论知识、文化课程以及实验性教学以在学校学习为主;实践实训课程,以在与学校签约的企业进行为主。同时,在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安全生产及部分选修课程。该课程体系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工程实践与训练为主线,使学生有兴趣、有研究、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知识,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企业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实践环节的课程内容和时间,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企业参与制订培养方案,增加企业在“卓越计划”项目中的积极性,便于方案的实施。

(三)预就业制在“卓越计划”中的探索

“预就业制”是学生在毕业就业前,通过校企结合共同培养人才,以“预就业”的形式进行学习与实习,同时接受工程教育与培训,毕业后直接或优先进入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这样可以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真正达到学生“毕业即能就业,就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顶岗”的目标[5]。“卓越计划”培养与企业“预就业”相结合,实现三方需求的满足。企业每年都有用人需求,学生也有为将来从业选择企业的意愿。在实习之前,学校指导教师在企业和学生间构架桥梁,确定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倾向的企业,安排企业和学生的见面座谈和面试,双向选择后安排学生以“预就业”的形式实习实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培养和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学生也会为将来留在企业争取好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学校在学生实践培养上更加贴近企业需求。2012级参与“卓越计划”的26名学生,于2015年9月全部以预就业的形式在企业实习;2013级参与“卓越计划”的29名学生,于2016年9月全部以预就业的形式在企业实习。表2出示了2012级和2013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

可以看出,两个年级学生留在实习企业工作的最少超过30%,部分学生选择留学或深造或到其他企业工作。由于行业市场的影响,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为了减小企业生产投入成本,有的企业不能招聘过多的新员工。依据地方性的理念,大部分的合作企业是本地企业,而部分学生是外地生源,应父母的要求选择回乡进行就业。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自身期望值过高,想去更知名的企业进行就业。所以,将近50%的学生毕业后跳槽,选择其他企业就业。但是,经过对签署毕业生就业的企业进行调查、实施验证,“预就业”机制可以同时满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需求。

1.对学生来说,在企业累计一年的实习经验,对企业概况和专业生产有了一定的了解,生产知识储备得到较大提高,能够有效地满足、弥补专业实践经验不足、就业心理准备不够的缺陷。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意识显著增强,对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素质、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大有裨益。

2.对企业来说,经过一年的培养考察,企业对实习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企业发现并优先选择人才提供条件;学生对企业有较大的熟知度,加快了人才培养进程,使新员工更快地成长,尽早释放新员工的能力,有助于企业快速投入生产,减少培养损失;参与企业实践的学生,在企业边学习边实践,成为企业工程人员的助手,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相关工作和企业毕业设计课题,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或提供改进思路;校企沟通渠道畅通,通过学校教师直接或间接参与企业课题研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通过校企间的交流合作,可扩大企业影响范围,建立企业的良好声誉,有利于企业品牌建设。

3.对于学校来说,“预就业制”可以减小企业在学生实习完毕离开公司的担忧,以此企业会尽可能培养学生、学校能够达成培养卓越人才的目标。“预就业制”间接地提升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就业质量持续提高,增加了学校的影响力。

(四)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情况及企业对学生的实践管理研究

按照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和标准要求,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分别在实践中心或实习基地接受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车辆设计实习、轮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实训。在实习过程中,制定符合校、企、生三方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是“卓越计划”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6]。在各个实习阶段,由学校制订学习计划,企业管理部门指派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安排实习岗位并进行现场指导,严格按照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管理监督。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均来自企业。在企业导师参与答辩的情况下,对2011级、2012级和2013级车辆工程专业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检验及评价,全部学生顺利毕业。

通过几届学生的校企联合培养,我校学生直接参与企业课题设计,在校企导师的指导下,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或提供改进思路;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直接参与企业课题研究,不仅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而且为将来在企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卓越计划”是我国转型为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为人力资源储备提供保障,而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以车辆工程专业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课程体系研究、预就业机制研究、基于企业实践项目的毕业设计研究以及企业实践管理研究四个方面,探讨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惠的可能性。满足三方各自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取得新的成果提供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徐洪涛.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制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191-192.

[2]王汉成,姜樂军.论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实施“卓越计划”的启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08):14-16.

[3]程泽海,吴建华.校企合作“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02):142-145.

[4]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预就业”工作展开情况汇报材料[Z].1-3.

[5]李永华,张罡,刘红,等.工程岗位实习中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质量监控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2012,(3):67,78.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卓越计划校企合作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