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

2018-07-25肖凤杨震朱水华张坪兰,余海红刘继志王毓平李小林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6期
关键词:全科医学岗位胜任力

肖凤 杨震 朱水华 张坪兰,余海红 刘继志 王毓平 李小林

摘要: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以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大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为核心,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在卓越医生班从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强化了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卓越医生;全科医学;岗位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6-0031-03

教育部于2012年启动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该项目总体思路是坚持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强化医学生的医德素养和临床能力,培养适应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3-5]。岗位胜任力[1,2]的出发点是符合岗位需求,契合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如何确保全科卓越医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与素质,优化全科卓越医生的培养模式,提升全科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2年,我校有幸成为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首批试点院校。2013年9月,我校正式启动“卓越全科医生班”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计划,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卓越全科医生培养为目标,着力培养全科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通过采取改革与完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式,加强学生职业素养与人文教育,强化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基本能力培养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5]现报告如下。

一、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目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现代医学模式从“社会—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环境—社会—心理—工程医学模式”转变。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服务形式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医学服务对象从针对个体,向针对个体、家庭与社区转变,医学服务重心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或人)为中心转变。在卓越全科医生班,我们强调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目标,通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逐步实现由单纯的医学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强调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辩证统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医德素养和临床基本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团队意识,为卓越医生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优化完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卓越医生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基本要素,我们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突破“基础—临床—实习”传统三段式医学课程体系,逐步实现从“诊断—治疗”模式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模式的转变。注重学生基层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新增健康教育学、常用中草药、社会医学等作为必修课程,增加了全科医学、康复医学、诊断学、内科学等必修课程的课时,取消了系统解剖学、高级生理学等课程,增加了地方病防治、临床流行病学、中医养生与大学生、女性健康生活常识、家庭生活、意外急救、护理基础与技术等基层实用的选修课程课时;实施基础与临床整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加强预防保健见习、实习;培养学生与病患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建立以病人为中心,预防为主的医疗服务理念,强化职业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以适应现代社会病谱变化及新型医患关系,做到慢性疾病与感染性疾病并重,全科医学生实习通过“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阶段进行,以强化学生基层全科医疗服务能力。

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方式

1.教学方法改革。依据岗位胜任力基本要素和卓越医生计划要求,在各届卓越全科医生班,我们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导向,积极改革教学方法,第一,医学部出台文件要求医学主干课程必须拿出总课时的10%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二,独立设置PBL课程,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基础医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问题进行有机结合,以小组的形式对案例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树立了团队协作意识;第三,在教学及考核过程中采用标准化病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协作与沟通交流意识;第四,强化临床实践环节,不断探索早期接触临床、情景模拟教学、课程见习、病案讨论、床旁教学等实践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模式及方法改革,培养了学生岗位胜任力,促进了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考核评价方式改革。过去的考核评价方式是采取较为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即: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主要考察学生对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这种评价体系的缺点是形式单一、随机性强,并只重考试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导向,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逐步构建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规范形成性评价,除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评价外,也对学生平时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品质进行评价;重视过程评价,平时成绩的比重由原来20%增至40%—50%。革新终结性评价方式和内容,比如,课程考试要求情景题、应用题和病例分析题不少于卷面分值的50%,切实做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毕业等3階段的综合性考试,积极创造条件,临床能力考核实施OSCE考试。在PBL教学模式中,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及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维度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述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强化职业素养与人文教育

医者德为先,救死扶伤自古以来就是医生的天职。我们充分利用井冈山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凸显红色教育与职业精神交融,将医德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贯穿于医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是将校本特色的课程《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和与医学相关的人文课程加入教学体系中,如医学伦理、社会医学、医患沟通、医学心理学等,把医德与人文教育融入课堂中;二是通过以井冈山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典型活动有“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系列教学实践活动”“红色励志班培训课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小井红军医院系列故事”,还有以“红、古、绿”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三是通过以医药文化节为代表的专业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如“医学宣誓”、“最美乡村医生故事会”、“大医精诚征文”等活动,坚定学生从事医学的信念和服务基层的决心;四是通过以“暑期三下乡”为代表的志愿公益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党员去农村义诊、健康宣讲等,培养学生的志愿意识和促进健康教育意识;五是在临床教学阶段,通过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将职业道德,医患沟通技巧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人文素养;六是通过制订人文实习大纲,要求实习期间对学生进行人文实习训练和考核;七是以宿舍文化节为代表的行为养成教育,通过内务整理、寝室装扮、走廊文化和宿舍人际互动等活动促进医学生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的养成。

通过上述形式多样的课内课外职业素养与人文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为培养未来医德双馨的卓越医师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一项对2012—2016年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中,用人单位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生在思想品德、职业态度、吃苦耐劳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很高。

五、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加强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

我们高度重视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基本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有,第一,优化临床教学课程体系及内容。从第一学期开设《临床医学导论》及名医系列讲座进行专业导读,到周末及大一、大二寒暑假期间安排早期接触临床教学环节,再到大三、大四实验室模拟训练和课程见习,最后的毕业实习与毕业技能综合考核,构建了全过程的临床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并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了“服务基层”的培养目标,选择能满足地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所需知识能力的课程搭配,如全科医学概论、中医学基础、常用中草药等农村基层实用性课程。第二,强化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临床思维,是一个医生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再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并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采取相应的决策来帮助患者进行诊治的一种能力。临床思維的过程是应用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对患者的资料信息进行总结分析,以提出正确的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为此,我们实施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策略,同时,全面开放临床技能中心,为学生提供临床技能训练的平台,增强对学生临床基本能力的培养;利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采取临床能力综合考试模式,以此考核学生临床能力水平。第三,通过制订并严格执行临床实习大纲、实习手册和学生出科考试规定等临床教学系列制度,对实习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保障学生实习质量。

六、教学改革满意度问卷调查

为客观评价“卓越全科医生班岗位胜任力培养”的实际效果,我们采用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的几项重要指标,对2012级、2013级两个卓越全科医生班的80名学生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满意度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80份,收回80份,回收率100%。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通过以全科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见表1)。

目前我校卓越全科医生班的教育教学改革仍处于尝试阶段,我们将不断完善“卓越全科医生班”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进一步围绕“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和考核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不断改革与创新,最终培养出具备岗位胜任力,并能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全科医学的卓越人才。

参考文献:

[1]Frenk J,Chen L,Bhutta Z,et al. 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The Lancet,2010,(376):1923-1958.

[2]杨锐,贾强,马善峰,刘小粉,高琴,关宿东.基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33(03):120-122.

[3]姜乃强.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N].中国教育报,2012-05-18.

[4]张洪芹,蔡恒,李红星,栾希英,侯云.协同教学模式在基础医学“器官—系统”模块整合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2):121-122.

[5]董哲毅,王远大,高玉伟,孟金玲,邱强,蔡广研,陈香美.运用创新性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6,5(01):35-37.

猜你喜欢

全科医学岗位胜任力
河北省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现状及需求的调查分析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调查研究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水质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