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化的实例分析构建高效物理课堂的策略研究
2018-07-25金华泉
金华泉
【摘要】基于物理选考人数的减少的实际情况和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在联系实际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展开,使学生能在课堂40分钟时间里专注于知识的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拓展视野,从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笔者对如何合理利用生活化的实例分析进行探究、尝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物理课堂 生活化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7;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1-0117-02
一、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思考
我省实行新高考“七选三”模式以来,各学校不同程度出现了物理选考人数逐年减少的趋势,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觉得物理知识、规律很难掌握;物理探究方法更是深不可测。然而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就不难发现:其实,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物理现象随处可见。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在联系实际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展开,使学生能在课堂40分钟时间里专注于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拓展视野,从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高中物理课程核心素养》对学生的科学思维也提出能够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因此,物理教学本就是“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物理课堂的教学内容、方法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创造生活化的物理课堂是非常重要的。
二、近几次选考试题中凸显的问题
浙江省的物理高考一直秉承“重视基础、突出思考、联系实际、注重探究”的命题思路。选考试题具有突出应用,理论联系实际,“让物理走进生活,让生活体现物理”的特色。
比如2016年4月选考的第2题:2.如图所示是某人在投飞镖,飞镖在飞行途中受到的力有:
A.推力B.重力、空气阻力
C.重力、推力D.重力、推力、空气阻力
2017年4月选考的第7题:7.重型自卸车利用液压装置使车厢缓慢倾斜到一定角度,车厢上的石块就会自动滑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石块下滑前后自卸车与石块整体的重心位置不变
B.自卸车车厢倾角越大,石块与车厢的动摩擦因数越小
C.自卸车车厢倾角变大,车厢与石块间的正压力减小
D.石块开始下滑时.受到的摩擦力大于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诸如此类问题的考查,往往看似考查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物理规律的认识,实际也是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对于一些物理现象的理性认识和认识的积累。学生单从书本的知识规律的角度分析,显得知识、模型比较的抽象,难以认识全面,也往往会在这类看似简单的问题中失分。所以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求学生养成能理性分析物理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思维品质。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规律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引导建模,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合理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实例分析提高教学效率
1.新课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在教学中若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解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就能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为物理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引入学习过程中,能让学生有一种物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的情感体验,使得教学内容更容易接受,而且此时再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分析生活现象,学以致用,体验学习的成功感;从而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现象、乐于思考、提高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新课《摩擦力》时,可以这样引入课堂:在上课之前我们做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游戏“谁的力气大”,通常说男生的力气比女生大,现在分别让一个男女同学抓住一条相对光滑的绳子的两端(其实男同学这端绳子涂上了一些润滑液),这样女同学能轻松的赢得比赛的胜利,可能男同学会不服气,觉得自己的绳子这端太滑。此时,教师又拿出一个水平滑板,让男同学站上去同时抓住绳子没有润滑液的一端,再来比比谁的力气大,结果男同学还是输了比赛。最后请这位男同学谈一下体验:谁对绳子的拉力较大?自己输掉比赛的原因?原来就是这节课我们需要研究的摩擦力。所以说无论干什么事情,光有力气是不够的,还需要充分的物理知识储备。上述例子给我们启示:在引入新课时,若能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就可以为学生建构知识框架提供有力的支撑。
2.新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物理”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许多的模型可以存在于生活的角角落落,正因如此,要求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能联系实际,体会物理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便于学生的进行科学的联想与应用,让物理知识更容易的被学生接受和内化。有时,教学中遇到很难被克服的概念理解问题,教师可以引入针对性的生活问题,将生活中的科学思维方法迁移至物理概念的理解中。
例如在自由落体的概念形成中,学生常有错觉:重的物体下落的快,我们通常的教学都是以牛顿管作为实例说明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一样快。但学生缺少真实的体验感,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铁片和纸片同时下落,发现铁片明显下落的快,此时教师如果将纸片捏紧成纸团,那么两者下落的快慢就不明显了,进而演示牛顿管就能轻松突破概念形成的难题了。进行生活化的物理教学,应该充分预估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生活经验;巧用一些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物理悖论辅助学习,那些所谓的学习难点也就不再成为难点了。
3.身边的科技“小制作”,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高中物理知识很多都是比较抽象的,将所学知识和熟悉的生活现象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能使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规律的理解。因此教学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尝试自主解释物理现象,掌握科学规律,培养科学素养。生活化的小制作具有有很强的趣味性、知识性,能够直观地表现物理知识、规律。
例如在《静电场》的學习中,教师组织学生自制验电器,学生收集了各种玻璃、塑料等容器,找来各种锡箔纸,金属杆等电极材料,依据工作原理制作了各种形式的验电器,最后在课堂进行了展示;再如电阻定律学习中,让同学尝试查找一根多芯导线的其中每一条对应芯线,学生就利用多用电表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并结合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同时教师指导如何正确使用多用电表。
由此可以看出,物理课程的内容不仅是课本知识的传授,更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活动和经验的积累。学生的切身体验才是物理课程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让课程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真实的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知过程中领略科学的内涵和世界的美妙。
4.把身边、生活中的现象的物理编进习题,及时巩固学过的知识。
习题教学是巩固课堂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传统的习题形式枯燥、抽象脱离实际情境。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从改变习题形式为突破口,在习题中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环境,加以生活化改造,增加练习题的生活化气息。习题即是生活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其次,生活化的习题具有趣味性、激励性、挑战性,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必须动脑动手,充分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学生在分析生活化的物理问题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问题的解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极大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在理论应用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例如以学生每天接触的写字笔为例,设置以下情境:
①把笔竖直倒立于水平硬桌面,下压外壳使其下端接触桌面(见位置a);
②由静止释放,外壳竖直上升与静止的内芯碰撞(见位置b);
③碰撞后内芯与外壳以共同的速度一起上升到最大高度处(见位置c)。
不计摩擦与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仅减少笔芯中的油,则笔弹起的高度将变小
B.仅增大弹簧的劲度系数,则笔弹起的高度将变小
C.若笔的总质量一定,外壳质量越大笔弹起的高度越大
D.笔弹起的过程中,弹簧释放的弹性势能等于笔增加的重力势能
此例说明,通过对日常情境的分析,能比较轻松突破学生在碰撞、功能转化问题上的认识难点,事半功倍。所以说教学需要在研究有效教育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对习题形式和内涵进行研究、创新,改编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题目,同时注重练习题的趣味性,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在物理课堂生活化的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易接受性的原则:从学生角度出发,“生活中的物理”内容要与学生智力和知识认知水平相适应。尽量选取他们能接受、易理解的素材;从学校具体情况讲,尽量选取与本地区、本学校教学环境相适应的素材。
2.契合性的原则:以生活现象或生活经验为教学情境时,须注意当学生对这部分生活经验表示强烈兴趣时,要尽量避免学生过分发挥想象力,引起走神或讨论无关教学内容的东西,否则适得其反。怎么让学生的思绪从生活移入课本,并专心钻研现象的本质,这是最难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3.适量性的原则:由于物理课时少,过多的拓展,时间不允许,把握好量度。
实践证明,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物理课堂是高效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生活化改造的物理课堂能很大程度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态”,师生能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对话交流,各种形象、具体、生动的教学活动方式使师生沉浸在探求和发现、感悟和体验的活动中。同时生活化物理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需要物理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实践,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