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必武同志的家风

2018-07-25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董必武插队子女

董必武从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开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建立了卓越功勋,被人们尊称为“董老”。但这位忠厚长者,从来不摆“老资格”,而是以“配角”“跑龙套的”自居,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此外,他还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勉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行为和待遇。

“严厉”是父亲的代名词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是一个具有大家胸怀、长者风范的伟人形象。在3个儿女眼中,父亲董必武是可敬可畏的。回忆起父亲,“严格”两个字从长子董良羽口中脱口而出,“从小就怕父亲,家里的人也全都怕他”。在董良羽的记忆中,9岁时的一件事让他记忆颇深:“我从小就跟着父母辗转奔波,没有教科书,父亲就把授课内容写在毛边纸上,订成课本,让我背诵。一天他突然检查作业,让我背乘法表给他听,背到三七二十一时,可能是声音小了点儿,结果父亲说我背错了,全部重背,我当时心里委屈极了,但是他说错就是错了,我要是不重新背一遍就不能回屋睡觉!”回首父亲严厉的教育,董良羽心存感激:“虽然,从小到大父亲的严厉从未变过,但是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东西让我受益终生。”

董必武不仅十分关心子女们的学习,还十分重视对子女艰苦朴素作风的教育培养。他要求子女们用钱必须记账:“要你们用钱记账,不是怕你们多花钱,而是要胸中有数。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将来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要用钱的时候,就会从实际出发。”在董必武的言传身教中,子女们纷纷以父亲为榜样。儿子董良翮上中学时想买一双自己喜欢的布鞋,就从车费中三分五分地积攒,过了两年,积少成多,才终于买到了那双鞋。

干部子女不能搞特殊

1969年,董良翮高中毕业后,面临就业问题。那时候,年轻人最向往的是到部队参军,其次是到工厂当工人,这两种岗位十分紧俏,因为大部分青年人都要去农村插队劳动。当时董必武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要安排孩子去部队或工厂不是什么难事。但董必武的态度十分鲜明:“干部子女不能搞特殊,良翮还是下乡插队去!”按照父亲的要求,董良翮报名下乡,被安排到河北省晋县周头公社贺家寨大队插队落户。

临别时,董必武提醒儿子说:“你是革命的后代,要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和群众同甘共苦,决不能高人一等!”他反复叮嘱,“你不能当特殊农民,要做一个普通农民。你要听老农的话,听队长的话。”

董良翮在农村一干就是10年,他虚心向农民学习,争着干苦活、累活,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被树为知青的先进典型。10年间,董良翮从普通社员一步步做到大队书记、公社书记、县委副书记。担任大队干部后,董必武曾让儿子把同他一起出差来京的干部请到家中,当着董良翮的面,对公社干部说:“你们要帮助良翮,他还年轻,工作上要向你们学习,你们经验丰富,要当他的老师,教育他在农村好好工作。”

董必武不仅把儿子送去务农,还希望小孙子长大了也到农村去。1972年,董必武在给小孙子的诗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父母在晋县,农忙事田亩。望尔速长大,协作左右手。吾意亦云然,世为农人好。孙良颇茁壮,天逸符大造。”

1975年春,九十岁高龄的董必武病重住院,董良翮回京探望父亲,已是弥留之际的董必武却不让儿子留在身边,催促他赶紧回去:“农村工作忙,不能长期耽搁。我这里有人照顾,你还是回农村安心工作。”董良翮只得含泪辞别病危的父亲,回到插队的农村。

董必武的一生是辛勤的一生,为了人民能够生活的更好,“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一生也是严厉的一生,他用严厉教会了子女如何坚守本心,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而他的子女們,虽然没有当大官,但是都传承了董必武开创的家风,为人真诚、忠厚、勤俭、好学。董必武晚年最为疼爱的孙儿们,如今已经与普通的老百姓没有什么不同了,但是他们良好的品德仍然颇有董必武的遗风。对于子女们的影响,董良羽说:“父亲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做人要有规矩。”董良说:“我继承了父亲一颗特别平常的心。”董良说:“父亲像一座矿藏丰富的大山,告诉我们如何做才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编辑 冀青艳)

猜你喜欢

董必武插队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董必武清廉为政
女生插队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