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文化熏陶的作用

2018-07-25戴君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聋生传播学语文教学

戴君

【摘要】从传播学而言,聋校语文教学是一种教育传播行为。语文教师作为传播者,通过视频图片、多媒体、互联网等媒介,将需要传授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等传递给聋生这一特定的受众。既要注重课堂教学,还要注意开展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采取有效策略,让聋生能更好地接受语文文化熏陶。

【关键词】聋生 语文教学 传播学 文化熏陶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1-0068-01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聋校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教育传播行为,传播的三要素——传播者、信息、受众,与之对应的分别是教育者、教育的内容、受教育者,这就把聋校语文教学置于一定的传播学体系当中。语文教师作为传播者,按照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选定适合的教学内容或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视频图片、多媒体、互联网等媒介,将需要传授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等传递给聋生这一特定的受众,这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就是一种传播行为。在传播过程中,教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来感染学生;学生是信息传播到达的最终落脚点,他们一方面接收来自传播者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主动地对接受到的信息做出反馈。综上所述,聋校语文教学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活动,同时又是文化熏陶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

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策略,促进教学的有效传播。

1.做好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把关人”,促进受众接受更好的文化熏陶。

语文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只是语文知识体系中极小的部分。这部分知识被选择出来作为教学内容是因为它们符合教师的教学需要,是教学目标或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环节就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对传播信息的“把关”。

著名的聋教育家、聋校语文教材主编季佩玉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语文学科在聋校所占的课时最多,花的精力最大,但效率不高,学生读写能力始终得不到根本提高。”因此,教师应通过多媒体等媒介将知识、技能或情感态度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把关人,教师要依据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来备课,在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处理和加工,做个人化的重组,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于是在《小郑和造船》这篇课文的备课过程中,我认真研读课文,再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确定适合的教学设计,并虚心向同事们征求意见,听取他们的想法,再进行反复修改。在制作课件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文化熏陶,我上网找了很多关于船的图片,尤其是郑和船,巧妙地把这些图片穿插在课件中,恰当地诠释课文内容。

2.搭建“共通的意义空间”,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一般来说,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意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

在上课过程中,我们班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梦想”这个词的涵意,在课堂上不能积极互动。针对这一情况,我特意另上了一节“我的梦想”。在这堂课中,我选择尽可能与聋生的“意识框架”和“人格图式”相接近的文字、语言、声音、图片、动作、表情等符号来诠释“梦想”信息,在教学中师生构建“共通的意义空间”,同学们很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结合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媒介,让他们了解各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帮助每个学生树立“我的梦想”,并再次结合课文进行教育:我们要像小郑和一样,有了梦想,就要积极追求,努力进取,一心一意,梦想才能实现。

通过以上有效方法,学生和文本之间“共通的意义空间”得到良好的构建,引起学生对小郑和的共鸣,同学们重读《小郑和造船》时有了更深地感触。

3.发挥受教育者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加强文化熏陶。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在受教育过程中,意见领袖他们将自己所接受到的文化感受傳递给周围的人,当然受教育者的认知并非都来源于意见领袖,但意见领袖会影响受众的原有认知。因此,在聋校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加强文化熏陶,要善于发挥受教育者中“意见领袖”的作用。

二、教学实践活动中采取有效策略,加强文化熏陶。

《聋校语文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活动。”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课本是生活的记录,因此,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注重感性认识、直接体验,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加强文化熏陶。因此在《小郑和造船》这一课例中,除了注重课堂教学,我还注意开展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让聋生在教育、康复、展示的过程中学会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

1.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了解郑和的故事,初步认识郑和。在课文中提到,小郑和造船的梦想实践由折纸船开始,为了让聋生能更好感受这一部分内容,我鼓励同学们自己像小郑和一样,亲自动手折叠不同类型的纸船,感受小郑和的情感。

2.由于聋生的特殊性,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能力受到了限制,因此,语文教学行为不能只狭隘地停留在课堂上,考虑到聋生的特殊性,我们既要有课堂教学,还要有课后的教学实践活动,还应包括学习成果展示传播的环节。

在语文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文课教学是以知识理论、情感体验、文化熏陶等为核心的教育信息作用于学生的知觉和记忆系统的传播过程,语文课信息的传播是语文课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把相关信息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为了能让聋生这一受众得到更好的文化熏陶,语文教师作为传播者,既要注重课堂教学,还要注意开展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采取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3]靳健、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

[4]赵凤陆.人文关怀:聋语文教改的必由之路[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6(03)

[5]傅敏.聋校语文教学中视觉情境构建策略探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03)

猜你喜欢

聋生传播学语文教学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