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五代摆渡141年 不收分文 只因一句承诺
2018-07-25
湖北建始三里乡大沙河村,一条蜿蜒的小河划开了起伏连绵的群山。这里是个安静之地,唯有村民的唤船声和万家的划桨声是每天最为清晰的声响,这一声“过河”穿越了长达140多年的时光,蕴藏着万家五代人对信义的坚守。
《欢乐中国人》播出了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民万其珍一家百年义渡的事迹。知名演员李晨以《承诺》为题,讲述了“一个承诺,一家五代人141年分文不取、诚实‘守信震撼了亿万中国人的故事”。
先祖对百姓的承诺
大沙河渡口,位于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自古以来,宽阔的大沙河就是一道天堑屏障,将两岸的人家分隔开来,河滩水面宽约150米,最浅处2至3米,最深处超过50米。大沙河渡口既是两岸农户、学生出入必经之地,也是鄂渝(湖北恩施至重庆巫山)商贸往来交通要道。上世纪80年代末,日均过河超过400人。一百多年冬去春来,木船换了叉换,唯有摆渡人万其珍一家祖孙三代百年如一日,分文不收,义务摆渡至今,方便了附近两个县、四个乡数以万计村民的农耕和出行。这一切都源于1877年万家先祖的一个义举、一个承诺。清朝光绪年间,万氏祖上因老家湖北监利县汪家垸洪水成灾,夫妇俩带着4个儿子,逃难来到位于汪家察峡谷下游的大沙河居住。
初到大沙河居住的万作柱,无论生产或生活,都得了当地崔姓、谭姓世居乡邻无微不至的救济和关爱,全家人十分感激。自幼深谙水性的万作柱,见家门前绝壁峡谷中的这个渡口全靠儿只三角小木舟摆渡,不时有村民落水身亡,为报答乡亲们的厚爱,万作柱与妻子商议,卖掉两头肥猪,制作了一只能载10人的大木船,为当地人义渡(对乘渡人不收取任何費用和物资)。万家祖孙三代的义渡生活,便由此开始。年复一年,赢得乡邻信任,万作柱一撑就是50多个春秋。1925年7月,万作柱生病月余未能好转,在临终前将儿子和6个孙子叫到床前告诫:“做善事是我们万家的美德,义渡是万家向百姓许下的承诺,千万要守信……”
万家后人万术材、万其龙、万术荣顶替父亲之职,接过被父亲的手磨得发亮的篙杆,与父亲一样,默默地为乡亲们义渡。无论是山洪涨水,还是夜间一盏马灯抑或一束火把照明,万家人都能将山民平安送至对岸。万其珍是万术材的长子,在其父及叔父摆渡时,就常常跟在他们身边帮忙,久而久之,也掌握了一手娴熟的撑篙技术,父亲和叔叔如有三病两痛,就由乃其珍接替。乃其珍的叔父万术荣平安摆渡40年后离开渡船。1995年10月,将篙杆交给第三代摆渡传人万其珍,再三日T嘱:“义渡是我们家答应乡亲的,是力家做好事、善事的家训,要世代相传……”
三代船工接力义渡
万其珍面容清瘦,佝偻的脊背透出坚毅。他从叔父万术荣手中接过船桨的那一天起,与渡口结缘。由于行人过渡没有同定时间,万其珍的生活因而也没有规律。需过河的人只要喊一声“过河”,无论天睛下雨,还是大年三十,他就得立即赶到渡口。更多的时候,万其珍是不分白天黑夜地守候在渡口。
“没有大沙河村民的帮助,万家三代百年义渡就不可能延续下去。因为义渡者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却把自己的精力全花费在了摆渡上,如果没有村民相帮,万家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证。”万其珍老人的一番话发人深省。
老万曾多次救下落水村民。一次是1999年9月12日傍晚,万其珍收工回家后,忽听渡口隐约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喊声,他放下碗筷直奔渡口。原来是渡口上游小溪口开阐放水,河水猛涨,蟠龙村一组64岁的村民崔茂辉因急着过河探望病人,便解开渡船绳索擅自撑船,木船摇晃行到河中,被突如其来的大水将船冲到险滩。万其珍见状,一边安慰在船上摇摆不定的老崔,一边大声喊来七组的儿个村民,合力用绳索将船控制在距渡口2公里的下游牛湾滩,万其珍与儿个村民将价值7000元的大木船一步一步拉到渡口时,已是凌晨2时。还有一次是2004年的深秋,村民崔南清独自划单人木舟到河里打鱼,扯网时不慎翻船遇险,幸好万其珍驾船及时赶来相救。万其珍的家在半山腰,从渡口到家里来回超过5公里。起初,为方便渡船,他在河堤上搭建了一间10平方米的茅屋作休憩之所。后来村里人觉得他撑船很辛苦,总得有个像样的遮风挡雨的地方,于是自发组织起来修建了一间10多平方米的简易石屋。从此,万其珍便把低矮、潮湿的小屋当成自己的家,夏天忍受蚊虫叮咬,冬天寒风透墙,恶劣的环境从没有动摇过他义渡的决心。每天吃完晚饭后,他还会回到渡口的小屋守夜,方便需要夜渡的人。
2001年,大沙涮村通了公路。但由于经渡口翻过山岭到业州镇的客坊集镇购物,要比到其他地方近七八公里,渡船过河依旧还是大沙河村4个村民小组近百户农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2007年,大沙河修建水库,渡口及万家的田地属淹没区域,为了继续为当地村民搞好摆渡工作,从2009年夏天开始,交通部门建造了一艘载客30余人的机动客船,交由万其珍的大儿子万方权管理,万方权正式成为渡口的第四代船工。遇到洪水季节,万方权就用机动船来帮村民过渡。
风霜雨雪不停渡
万家祖孙三代渡船的生活来源,是渡口边的57亩山地,被称为“义田”。解放前,这儿亩山地可以不交税赋,其收入用于船工的生活。解放后,“义田”交生产队耕种,船工由生产队记工,年底分红。土地承包到户后,“义田”又被划归船工,不交提留款及农业税,也就是给船工的变相补偿。2004年,国家免征农业税费,万其珍的变相补贴实际上就没有了。为使船工维持生计,当地政府每月给他生活补贴由so元增至540元。“尽管这点钱连修船都不够……但是,为了乡亲们安全过河,我必须信守祖辈的承诺。”万其珍如是说。
2005年10月,县交通局为渡口制作了一条铁船,船下水的那天,有个姓崔的村民说,铁船无论如何都要由他渡,理由是村里大部分村民都姓崔。村干部只好召集五六组两个组的农户开会。举手表决谁渡船。到会28个村民,赞成万其珍继续渡船的有26个村民。“老方家三辈渡船我都坐过,还是力其珍渡船,我们放心。”76岁的崔风轩说。面对乡亲们的信任,万其珍热泪盈眶。自从摆渡的那天起,家务事、农活都由万其珍那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妻子谭大桂一手操持,农忙季节,就由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寄钱或请工做农活。
《欢乐中国人》节目中已经76岁的万其珍,带着儿孙一起出现在节目现场。如今在大沙河上摆渡的,已经是万家第四代摆渡人万芳权。10年前66岁的万其珍撑不动船了,万芳权带着妻子回到大沙河村,麦子种田养家,万芳权则继续义务摆渡,而他的儿子第五代的万秋林说,如果有一天父亲划不动了,他会接过父亲手里的桨,成为力家第五代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