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备精益管理 驱动企业高效发展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设备管理经验浅析
2018-07-25本刊通讯员王晓阳邓伟俊黄春晓
本刊通讯员:王晓阳 邓伟俊 黄春晓
公司概况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是隶属于中国中车旗下的一级子公司,主要从事城轨车辆、城际动车组、高档铁路客车、重大核心部件等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和制造的核心企业。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平台和雄厚的制造实力,其产品不仅涵盖国内铁路客车和多城市地铁车辆市场,而且还出口到亚洲、南美、非洲、中东及前独联体国家,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引领下,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为打造先进的智能制造平台,缩短产品升级换代周期,近年来,公司紧紧抓住国家重点实施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契机,以精益管理为载体,以数字技术为平台,全力打造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检测、智能装备、智能服务等轨道交通大数据生态链。企业在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的引领下,产品研发、智能制造屡结硕果:250km/h标准动车组、CRH6A城际动车组和160km/h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相继研制成功;无人驾驶地铁车辆、新能源空轨列车、智能型跨座单轨列车、现代有轨电车等充分展示了公司的科技研发实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送去了“中车智造”的高档铁路客车和新型地铁列车,并为中车迎来了新机遇。
荣誉称号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设备管理工作先后荣获第五届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第三届中国设备管理创新示范单位、江苏省设备管理优秀示范企业。公司还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单位”、“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第二十二届全国铁路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江苏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空轨列车荣获“首届江苏省工业设计大赛金奖”,公司《轨道装备制造企业基于精益制造的智能化物流管理》荣获“第二十三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等诸多殊荣。
江苏省设备管理协会会长邱玉良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作为我国主要从事城轨车辆、城际动车组、高档铁路客车、重大核心部件等产品的研发和制造的核心企业,始终坚持创新求变,不断加快转型升级。近年来以精益管理为载体,以数字技术为平台,全力打造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装备、智能服务等轨道交通大数据生态链,其产品不仅涵盖国内铁路客车和多城市地铁车辆市场,而且在出口方面已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一张靓丽名片。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设备管理工作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重点实施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重大发展机遇,积极应用现代设备管理理论和信息化支撑手段,持续开展设备管理创新活动,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TPM工作,设备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夯实,公司与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联合出版的《设备管理与维修实务》专刊被评为《中国设备工程》杂志“ 2016年度十大亮点工作”。近年来,公司开发出设备智能管理和监控系统,应用MTBF、MTTR故障统计分析数据库和设备技术状态监控分析库,开展设备预测维修工作,使公司的设备始终处于良好高效的工作状态,为中国制造走出国门提供了可靠的装备保障。
以管理创新为驱动,打造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
亮点
以推进“精细化管理”为核心,以管理创新为驱动,实现设备操作者“要我维护”到“我要保全”的转变,推动设备由状态管理向全价值链的优化延伸,不断促进设备管理从精益现场到精益管理,再到精益企业的迈进。
浦镇公司始建于1908年,是南京市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国工人运动先驱、中共中央首任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同志早年曾在公司工作并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开展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公司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二七红色底蕴。经过百年发展后,公司从2008年开始全面推进精益管理活动,紧扣创新、变革、国际化的主题,为打造“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全球领先、跨国经营的一流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在管理创新方面重点推进了以下工作:
一是以推进“精细化管理”为核心,以管理创新为驱动,实现了从精益现场—精益管理—精益企业的迈进。并不断深化,打造了基于工位制节拍化流水线的标准化现场管理,打造了职能部室对现场的支撑系统和可视化的管理流程,打造了基于工位制节拍化配送的精益物流系统,打造了基于工位制模块化的精益研发体系,打造了基于工位制的设备智能信息管理系统,打造了基于工位制的智能MES系统,并试点打造了智能化车间。
二是深入推行精益管理。现已实现蚂蚁式作业管理向单件流节拍式作业管理的转变、实现设备操作者“要我维护”到“我要保全”的转变、实现孤立的制度管理向综合表单管理的转变、实现由纯理论培训管理向点到点道场培训管理的转变、实现现场问题拉动管理向提前模拟验证有序推动管理的转变,基本实现由系统自主管理向同心圆协同管理的转变。
三是以“6621”运营管理平台建设为载体。持续推动精益制造、精益研发、精益工艺、精益TPM、精益品质,不断细化设备现场管理,逐步由现场改善向运营改善、设备单纯状态管理向全价值链优化延伸,持续提升设备设施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了有力的管理支撑。
精益管理活动推进10年来,不仅改变了职工的管理理念和传统的思维方式,而且还促进了企业各项工作实现了质的提升,在积淀着红色底蕴的土壤上结出了累累硕果:
——铁路客车产能由日产4辆提升到日产12辆。
——销售收入由27亿元提升至100亿元,2017年接获市场订单177亿元。
——企业产品由单一的普通铁路客车和地铁车辆升级到250km/h标准动车组、160km/h动力集中型动车组、高档铁路客车、无人驾驶地铁列车、现代有轨电车、空轨列车、跨座式单轨列车,还有350km/h复兴号动车组的核心制动系统。
——产品市场从单一国内阔步走向亚洲、南美、非洲、中东及前独联体国家。
——先后荣获第五届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第三届中国设备管理创新示范单位、江苏省设备管理优秀示范企业;连续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国精益大奖”、“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悬挂式空轨列车》获江苏省首届工业产品设计大赛金奖、《轨道交通无人驾驶关键技术研制与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精益制造智能化物流管理》获第二十三届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以技术创新为平台,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中车解决方案
亮点
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力打造先进的制造平台,引进和购置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和国内一流的高精尖智能设备,全面提升了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中车解决方案。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近年来,公司紧抓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打造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创新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中车解决方案。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创新智能研发。公司投入大笔资金建立起仿真计算平台、模拟流水线平台和新产品试验验证平台,建立起PDM信息化系统;组织对轨道交通车辆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历经数载,掌握了轨道交通车辆网络控制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掌握了无人驾驶地铁列车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掌握了高铁列车制动系统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掌握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转向架自主研发核心技术。
二是创新智能物流。公司通过原始创新的方式,开发出的全套《轨道装备制造企业基于精益制造的智能物流管理》解决方案,并成功用于公司生产过程的物流管理。该方案因其所具备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得到了中车集团领导的高度认可,并多次召开现场会在集团内部全面推广。同时,包括航天系统在内的60多家企业也应用了公司原创开发的智能物流解决方案。
三是创新智能制造。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一直是公司持续追逐的目标,近年来公司通过在转向架车间、车体车间进行数字化车间试点,将智能焊接机器人、智能机械手、数控加工中心、三维智能检测设备应用于主要的生产过程,强力提升了产品制造过程的仿真优化、数字控制的能力。下一步将通过智能交互、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智能制造水平。
四是创新智能产品。公司出口到尼日利亚的高档铁路客车,因其优美的外形、舒适的环境、安全的性能深得总统布哈里、普通乘客的高度赞誉,成为民众一票难求的首选出行工具。公司研制的160km/h动力集中型动车组,除在先进性、安全性、舒适性方面提供更完备的智能保障外,还在人性化方面为旅客增加了WiFi设施、USB充电接口、车门站台补偿器、冷链盒饭加热供餐等智能化的细节功能。公司研发的无人驾驶地铁列车更能彰显智能产品的卓越性能。
以机制创新为契机,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亮点
企业以机制创新为契机,突出抓好设备系统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体系建设和应用现代设备管理理论及数字化支撑技术持续开展设备全寿命信息化管理活动,较好地发挥了设备的投资效益,为智能制造提供可靠的装备保障。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高素质的人才为导向、以先进的技术装备为支撑。近年来,公司以机制创新为契机,在人才和设备管理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设备系统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体系建设。制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管理办法》,突出“能力+业绩”的人才评价导向,引导设备管理、设备操作和设备维修员工成长成才。
二是创新员工培养体系。全面完成学习地图建设项目,通过承办中国中车第二届职业技能竞赛等形式,全面提升职工技能和素质,让各类设备维修技能工匠脱颖而出。
三是开发和应用智能化数字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关键设备运行状态始终得到有效控制、关键设备维修由预防模式升级到预知模式。
四是应用现代设备管理理论和数字化支撑技术,持续开展设备全寿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活动,使高精尖设备始终处于完好高效的工作状态,较好地发挥了设备的投资效益,为“中国制造”走出国门提供了可靠的装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