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护理方法
2018-07-25梁小蓉
梁小蓉
(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 537100)
在新生儿的各类病症中,高胆红素血症极为普遍,临床症状是巩膜、皮趺、粘膜发生黄染,不立即施以治疗就可能给由于进展成胆红素脑病而引发神经系统的后遗症[1]。本文调研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运用到治疗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护理方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式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74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其中男57例,女17例;足月儿33例,早产儿41例。
1.2 方式
(1)换血期间的护理。①动静脉穿刺:依据各个穿刺位置摆正患儿的体位,静脉穿刺大多选取大隐静脉、额静脉。动脉穿刺要选取粗大、极易触碰、方便稳固与止血的动脉施以穿刺,通常桡动脉最优。穿刺方式与动静脉套管针留置手术穿刺一致。穿刺结束后细心稳固,防范套管针脱落二次穿刺而贻误抢救时间。同时,换血期间应随时注重出入平衡,换血期间与换血后应注重患儿产生大小便与否,血液的规定是3天中的新鲜血液,入血是红细胞与血浆施以3:1的输入。
②随时检测病情与生命体征的改变:换血极为严重且极易产生的并发症是休克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所以,心电监控器持续检测呼吸、心跳、SaO2、血压,隔10 min测算1次血压,均开展记录。检测电解质、血气、胆红素、血糖、全血细胞计数并进行1次送检。
③拔除穿刺针:手术完成后拔除穿刺针,借助无菌纱布按住动脉穿刺处,运用绷带施压并止血,但是,压迫时间不能够过久,通常<30 min,绷带不能够绑扎太紧,观测肢端是否产生肿胀、淤青等症状,防止产生肢端缺血与局部血栓。
(2)换血后的护理。①生命体征的监测:手术后施以保暖是手术得以成功的根本,所以,手术后患儿的体温检测无可或缺。隔1 h测算1次体温,并注重保暖,室温要保持24~26℃。手术后随时观测患儿的病情改变,并隔0.5 h测算呼吸、心跳、血压,2 h后稳定就变成隔1 h测算1次。
②黄疸状况与核黄疸的观测:手术后24 h中,隔4 h测算1次胆红素值,病情稳定后应隔6~8 h测算1次胆红素值;随时观测患儿的黄疸状况,是否发生核黄疸的早期表现,比如,嗜睡、肌张力减退、吸吮反射下降等。
③注重喂养:通常状况较优的患儿,手术后2~4 h应尝试喂养糖水,若没有发生呕吐等异常状况,就应正常施以喂养。注重观测针口渗血与否,防范感染。注重发生发绀、渗血(血尿、便血)、低镁血症、惊厥、肿胀与低血糖、低钙、酸中毒等并发症与否。
1.3 疗效评测
记录全部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中胆红素总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所有患儿治疗后血清中胆红素总量好于治疗前(P<0.05)。见表1。时间 总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表1 患儿治疗前后血清中胆红素总量情况(±s,μmol/L)
表1 患儿治疗前后血清中胆红素总量情况(±s,μmol/L)
治疗前 522.46±15.37 467.69±14.91 45.33±8.12治疗后 313.34±14.37 264.78±13.49 13.27±9.53
3 讨 论
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是自某一位置的动脉抽取患儿的血液,再自另一部位的静脉输入同等总量的血液。由于抽血与输血一同开展,极少会干扰到患儿的血流动力学,故换血成效较优[2]。临床上借用输液泵全自动把控取代人工重复抽血、换血,在外周动静脉换血具备的优势之下,极大地降低物力与人力,防止由于重复抽血、换置注射器而引发感染、空气栓塞。这一操作极为便捷、较易把握、安全,值得推行。换血操作期间要注重:换血以前混合血液配比期间动作应温柔,避免溶血以加重黄疸[3]。严谨把握换血速率,换血速率太快,会引发门静脉系统产生反压,损坏血流至肠道而引发死性小肠炎与肠穿孔[4]。换血速率太慢会提升感染与血栓发生率。临床上凭借2~4 mL/(kg•min)的速率施以换血,能够保障患儿在换血期间血压平稳,体温适宜,还能够确保换血时间把控为2~3 h,降低感染发生率。此次研究结果指出,患儿运用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治疗后的血清中胆红素总量好于治疗以前(P<0.05),符合康宏等[5]研究结果。
总之,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运用到治疗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具备极优的治疗成效,护理期间要注重换血前、期间、之后的总体性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