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手术室应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的效果
2018-07-25杨华
杨 华
(山东省冠县中医医院,山东 聊城 252500)
手术室是治疗患者的关键场所,风险性较高且工作量大,手术室护理效果的优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手术疗效,甚至有可能影响到患者预后,因此实施优质合理的护理措施意义重大。现就本院收治的10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采取两种手术室护理的临床价值进行探析,表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9月我院接收的手术治疗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遵循双盲法分组标准将其均分成参照组与干预组。其中,参照组女19例,男31例,平均年龄(47.55±6.61)岁,8例阑尾炎,17例剖宫产,9例胫腓骨骨折,4例锁骨骨折,6例肌腱断裂以及6例其他;干预组女18例,男32例,平均年龄(47.61±5.98)岁,阑尾炎10例,剖宫产15例,胫腓骨骨折8例,锁骨骨折5例,肌腱断裂8例以及其他4例。所选患者均享有知情权,自愿签署同意书;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性别、年龄和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行常规护理:术前对患者心率、血压等进行监测,依照手术要求完善各项检查;做好术前准备,将术前应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向患者或家属讲解手术相关注意事项,术中积极辅助麻醉医师开展麻醉工作,协助患者选取最佳体位,协助手术医师开展各项操作;术后仔细包扎伤口,并做好患者的止血工作与术后交接。
1.2.2 干预组
在参照组护理前提下行全程无缝隙护理,内容有:①术前准备:术前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医师、责任护理人员以及相关制度,减少患者的恐惧感与陌生感;为患者排忧解难,确保达到积极服务无缝隙的目的。了解患者手术治疗的期望,并对其情绪变化加强观察;告知患者手术流程、注意事项与效果,必要时可将治疗良好的病例介绍给患者,增强其治疗信心。术前做好患者饮食指导,肠道准备以及用药指导等工作,告知患者术中会全程陪伴在其身侧,以使其紧张、恐惧和抑郁等情绪消除。②术中护理:a.术日提前将手术室温湿度调控在合理范围内,接收到患者后,对其基本信息仔细核对,明确手术的部位,注意对患者的个人隐私进行保护;b.术前协助医师将患者体位摆放好,同时需注意对患者隐私部位进行遮挡,体位摆放时避免上肢过度外展;术中对患者下肢适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c.将静脉通道建立,遮盖身体,做好保温护理,术中需维持静脉输液通道畅通,同时遵医嘱行输液措施;对于心功能不全与老年患者应对液体输入量严格控制;加强对患者术中失血情况的关注,依照纱布块血量判定输血与输液量;d.术中对患者生命体征严密监测,给予患者充足的安慰与关心,尽快消除其不良情绪;③术后护理:a.完成手术前,对手术用品和器械再次认真清点,保证器械的数量和用物完整无缺,避免物品于患者组织内或体腔遗留。麻醉苏醒前,可安排一位护理人员陪伴在患者身侧,术后立即告知患者顺利完成手术;b.以温水擦除患者皮肤残留的血迹与消毒液,并将患者衣物穿戴好,避免着凉;术后对患者引流情况加强观察,若出现异常需告知医师尽快解决;c.术后一日随访患者,了解其心理状态、手术效果(压疮、感染等),征询患者的建议和意见,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尽快采取措施改善,以保障患者护理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1.3 评价指标
参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改善的情况,评分愈低提示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效果愈好。
1.4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应激反应(血压和心率)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负性情绪评分分析
两组护理后的消极情绪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组护理后的负性情绪评分与参照组对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两组不良情绪评分对比(±s,分)
表1 护理前后两组不良情绪评分对比(±s,分)
注:对比治疗前,①②P<0.05;对比治疗后的参照组,①P<0.05
组别 时间 抑郁评分 焦虑评分干预组(n=50) 护理前 46.85±8.76 44.84±7.95护理后 13.25±4.17① 14.63±4.75①参照组(n=50) 护理前 47.00±8.02 44.72±7.94护理后 20.61±5.32② 25.14±5.18②
2.2 两组应激反应情况分析
两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应激反应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应激反应指标对比(±s)
组别 舒张压(mmHg) 收缩压(mmHg) 心率(次/min)参照组(n=50) 92.84±4.18 143.28±3.05 78.39±1.28干预组(n=50) 84.76±2.98 120.95±2.57 68.72±1.51 t 11.1297 39.5890 34.5423 P 0.0000 0.0000 0.0000
3 讨 论
手术室是医院关键组成部分,对患者疾病的诊疗有重要意义,大部分患者经历手术时,均会产生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外加缺乏专业知识的认知,因此心理负担较重,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十分必要。有资料显示[2],手术室护理不仅会影响到手术工作的顺利进行,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影响,在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全程无缝隙护理属于新型护理模式,其将患者作为护理服务的中心[3],能够尽最大努力减少疏漏,预防护理差错,进而达到预期的护理目标。本研究干预组接受无缝隙护理服务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较参照组低,且应激反应指标对比参照组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干预组采取的护理措施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能够改善患者消极情绪,使其保持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还能减少应激反应,减少不良刺激,提高患者手术配合度。无缝隙护理具有高效性以及连贯性等优点,能够将手术与护理流程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最大程度保障手术疗效与护理质量。王玲玲[4]研究指出,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的目的在于维持护理工作的完整性和延续性,临床护理人员开展无缝隙护理能够使患者获得专业、全面与全程护理照顾,另外,此种护理模式还能够通过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工作,使患者增加对自身疾病的了解,进而积极应对手术,配合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此举不仅强化了护理服务内涵,还使护理服务的范围得到了拓宽和延伸。
总之,对手术治疗患者施行全程无缝隙护理切实可行,可使患者尽快摆脱负性情绪的影响,有效预防应激反应,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