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效果、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18-07-25唐孟平
唐孟平
(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 福泉 550500)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导致髋关节疾病有明显多发表现,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的有效方法,患者需要长期康复锻炼,所以围术期护理工作尤为重要[1]。但是,既往常规护理无法满足此类手术患者围术期需求。基于此,本文就我院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例,总结护理干预方案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11月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实验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0~72岁,平均(48.60±5.20)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0~69岁,平均(48.30±5.3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后基础健康教育以及护理。
1.2.2 实验组
系统护理。(1)入院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做好患者入院接待工作,详细介绍医院环境、主治医师情况等,缓解患者负性心理。综合患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向患者普及疾病知识并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2)心理护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一般年龄较大,加上行动障碍以及病程时间长等,患者对治疗预后的担忧表现较为明显。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中了解患者心理情况并做好心理疏导,介绍手术成功病例以及手术优势,建立患者手术自信心。(3)术前指导。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锻炼,目的是改善四头肌收缩能力、肌肉力量,即平卧位姿势抬高、伸直下肢并缓慢放下重复动作,并指导患者床上大小便。患者术前饮食侧重高维生素、蛋白类的易消化食物,可以加速切口愈合并提高免疫力。另外,叮嘱患者术前合理禁食、禁饮。(4)术后护理。术后进行患者生命体征监测以及髋关节保护,患肢30°外展,预防患肢肿胀。叮嘱患者合理的体位以及功能锻炼对功能早期恢复的价值,向患者说明患肢、睡眠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5)出院前指导。患者出院前根据情况恢复情况制定出院后训练计划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以小册子形式发放给患者及家属,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并对患者训练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纠正和指导,包括3个月内禁止侧卧、下蹲、床上屈膝而坐等,叮嘱患者定期复查。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康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1.4 评价标准
1.4.1 髋关节康复评分标准[2]
参考Harris标准,包括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畸形,总分100分。<70分为差,70~79分为中,80~89分为良,90~100分为优。
1.4.2 生活质量评分标准[3]
参考SF-36生活量表,总分100分,分数和生活质量呈正比关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组间髋关节康复优良率对比
实验组、对照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髋关节康复优良率结果,经统计学计算,实验组髋关节康复优良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髋关节康复情况对比[n(%)]
2.2 组间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实验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为(80.05±8.60)分,对照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为(69.80±8.40)分。经统计学计算,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00,P=0.0000)。
3 讨 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以缓解患者痛苦、恢复功能为目的,但是患者以中老年居多,出于对疾病认知的不足、康复所需时间长、治疗预后的担忧,患者有明显负性情绪以及生理状态[4]。系统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术后护理、出院前护理以及随访调查等,帮助患者在了解疾病、手术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不确定因素变为确定因素,整体上提高患者康复训练配合度、治疗配合度、生活质量、髋关节康复情况。
此次实验就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实验分组对比,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髋关节康复优良率。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护理后髋关节康复优良率为90%、生活质量总分为(80.05±8.60)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后髋关节康复优良率为66.67%、生活质量总分为(69.80±8.40)分。组间生活质量评分以及髋关节康复优良率对比,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基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特殊性,需要配合护理干预提高患者治疗预后效果,系统护理在提高生活质量、康复优良率方面价值突出,具有实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