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荒山荒地造林技术要点
2018-07-25张绪鹏
张绪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相应的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在逐渐觉醒和增强,为了让生态环境不再进一步恶化,我们就要将相关的防治工作应用其中,进行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而在荒山荒地造林工作当中,人们为了使林木的存活率更加有效提高,相应的一些技术措施和管理政策的改善是很有必要的。
荒山水土流失严重、气候恶劣、难以开发利用,不但抑制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而荒山的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或人为干扰严重导致植物难以生存繁衍。因此,荒山植被恢复历来是生态恢复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我国传统造林方法有不少缺陷导致现有人工植被存在存活率低、结构简单、生产力低下、稳定性差等弊端。具体表现在:树种选择不合理,树种配置观念欠缺,忽视先进高效造林技术的开发应用,不重视抚育工作。荒山裸岩地区机械地采用传统方式造林,造林成功率极低,出现“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即使苗木存活,也生长发育不良、天然更新能力弱,形成疏残次林。甚至有些荒山地区,由于植树造林时大面积整地造成原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人工种植的苗木难以成林,反而加速了生态系统的退化。
1、造林树种的选择
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各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在不同立地类型的生长表现,考虑树种来源、劳力、资金条件等因素,本着适地适树和优先选用优良乡土树种的原则进行荒山绿化树种的选择。黑龙江主要选着杉木、马尾松、落叶松、杨树。
2、造林配置及混交方式
2.1 根据林种、培育目标、材种、立地条件、品种确定造林密度,一般密度在 56~112 株/亩。
2.2 种植点配置 为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林的水土保持作用,在种植点配置上选用“品”字形。
2.3 混交方式 根据山区地形地块的自然分布情况,树种混交方式一般选用不规则的块状混交。
3、整地方式
整地是造林前的一项重要环节,按照水土保持的要求,针对坡的上下位置及坡度的大小,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尽量减少破土面,因地制宜。
3.1 山坡上一般对山坡上部及25°坡以上的地段,采用穴状、鱼鳞坑整地,规格穴状坑穴径30.0~40.0 cm,深20.0~40.0 cm,穴面要稍向内倾斜;鱼鳞坑长径 30.0~50.0 cm,短径 30.0~40.0 cm,深 20.0~40.0 cm,外侧有土埂,半环状,高 10.0~20.0 cm,坑面外高里低,坑上方左右两角斜开引水沟,以积蓄坡面径流。
3.2 对山坡中部及15°~25°坡的地方,采用鱼鳞坑、水平阶整地,规格 鱼鳞坑同上,水平阶宽 0.8~1.5 m,长以便于整平田面为宜,深30.0~50.0 cm。
4、造林时间
根据山区土层浅薄,含水量低的特点,造林季节选择以春季、冬季、雨季造林为主。
5、造林技术
5.1 裸根苗造林 首先要把好起苗关,在起苗的前1 d圃地灌水,起苗时一律用铁锹深挖,做到根系完整,剔除细弱苗和病苗,对苗木进行分级,并用湿布覆盖,以减少苗木失水,随起随运,及时栽植。刺槐起苗时要进行截干,截干高度为地表以上5.0~10.0cm。
5.2 栽植要点 将苗木放在筐内,遮盖湿布,栽一株拿一株。栽植时先把苗木放入植穴,理好根系,使其均匀舒展,不窝根,更不能上翘、外露,同时注意保持深度,然后分层覆土,把肥沃湿润的土壤填于根系,并分次踏实,使土壤与根系密接,防止干燥空气进入,保持根系湿润。冬季栽植刺槐,一定要进行培土,注意不能动摇踏实的根部,培土高度比茎干高3.0~5.0 cm。注意:栽植苗木后,栽植深度应高于苗木根颈处原土痕 2.0~3.0cm。
6、造林后的抚育管理
6.1 松土除草 要适时松土,以保墒和清除杂草。尤其是雨季造林后土壤易板结、干裂和滋生杂草。
6.2 穴面覆盖 造林后穴面踏实后可再覆一层虚土,或及时盖上枯树枝、碎草、石块等,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这种方法对穴面保墒和促进苗木生长有明显作用,应尽量采用。
6.3 浇水整穴 造林后尤其是裸根苗应尽可能地在栽后2~3 d内浇1次水,以保幼树成活。雨季造林要及时查苗看穴,如苗木被冲压,应及时扒出扶正,被大雨冲毁的穴面,要及时修筑好。
6.4 扒土扶苗 冬季造林经过培土的苗木,到第2年春天清明天气转暖后,即确定没有寒流入侵时,一定要把土堆扒开,扶正苗木,整好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