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2018-07-25李维江
李维江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害,田间主要靠灰飞虱带毒传播。1994年发病较为严重,以后年份较轻。近年来,在部分地区又大面积发生危害,病株率达到8-12%,严重的地块达到20%以上,造成玉米严重减产。该病发生除为害玉米外,还可侵染小麦、高梁等作物。因此了解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及时进行综合防治,是保证玉米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
一、发生症状:玉米出苗后即染病,植株心叶出现扭曲生长,病苗浓绿,叶片短而厚,硬而脆,密集丛生,叶背面叶脉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条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生长迟缓,出现死苗、弱苗,一般需毁田重种;玉米3~5叶时染病,植株上部节间粗肿矮缩,节间短缩,叶片丛生青绿,多数难抽穗结实,造成严重减产;5~7叶后染病,病株矮化,叶色浓绿,虽能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籽粒瘦,经济产量相对较低。
二、发病条件:
1、毒源:玉米粗缩病(MRD)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侵染引起的.在植物病毒分类上,MRDV属于呼肠孤科,斐济病毒属第二组,我国学者认为我国的玉米粗缩病病原物是MRDV,但在国际植物病毒数据库(VIDE Database)中,却认为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最终确认还需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鉴定。在自然界该病毒广泛存在着毒源寄主及传播介体,多数禾本植物和杂草是玉米粗缩病的寄主植物,且在灰飞虱越冬代三、四龄若虫体内越冬,毒源较广泛。
2、玉米播期:玉米播种期不同,病害发生程度不同。春播及麦田套种发病率高于麦收后灭茬直播玉米。
3、品种:不同品种之间感病程度不同。目前生产上高抗玉米粗缩病的优良品种较少。
4、田间杂草:田间路边杂草是灰飞虱和病毒越冬越夏的寄主,也是发生流行的基本条件,但近年田间路旁、渠道等公共地带杂草丛生严重,为玉米粗缩病及其介体提供了丰富的中间寄主和广阔的越冬、越夏场所,造成靠近近田边、沟渠旁及杂草多的地块发病较重。
5、气象条件:近几年秋季温度偏高,传毒昆虫为害时间长,致使越冬寄主毒源增加;冬季气温偏高,传毒介体灰飞虱越冬死亡率较低;特别是今年夏季连阴多雨,有利于传毒昆虫越夏和田间毒源的积累。
三、综合防治方法
在玉米粗缩病的防治上,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其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
1、加强监测和预报
在病害常发地区有重点地定点、定期调查小麦、田间杂草和玉米的粗缩病病株率和严重度,同时调查灰飞虱发生密度和带毒率。在秋末和晚春及玉米播种前,根据灰飞虱越冬基数和带毒率、小麦和杂草的病株率,结合玉米种植模式,对玉米粗缩病发生趋势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指导防治。
2、改善耕作制度
尽量不种面积很小的春玉米。大力推广贴茬直播或收麦后灭茬抢播的种植方式。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样既可有效地避开灰飞虱的传毒高峰期,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程度,又能保证玉米的正常成熟。
3、改善玉米生长环境
禾本科杂草是玉米粗缩病的病源,秋收之后及时灭茬,清除田间杂草,路边、田间杂草不仅是来年农田杂草的种源基地,而且是玉米粗缩病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越夏寄主。对麦田残存的杂草,可先人工锄草后再喷药,除草效果可达95%左右。选择土壤处理的优点是苗期玉米不与杂草共生,降低灰飞虱的活动空间,不利于灰飞虱的传毒,从而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危害。
4、选抗病品种。因品种间感病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要选用耐病性较好的品种。
5、播前药剂拌种
播前每亩用吡虫啉有效量0.5克,拌3.5~4.0千克的玉米种子,可有效控制灰飞虱;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加水2.5公斤,拌玉米种子50公斤,堆闷4~6小时,晾干后播种。
6、苗后预防
玉米出苗后,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3%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7、发病田喷药防治
在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及时喷洒20%病毒A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隔7天喷1次,连喷2次;在喷药的同时可加适量0.3%的磷酸二氢钾。
8、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玉米苗期田间管理,促苗早发,及时间苗、定苗,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埋掉,减少毒源;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微肥合理搭配施用;及时浇水、中耕松土。当玉米长至5-6片叶时,及时喷施叶面宝、喷施宝、万家宝、植物动力2003等生长调节剂和杀菌剂植病灵、病毒A、菌毒清等,促使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和感病后的耐受力,控制粗缩病的发生为害。
9、搞好品种搭配。
避免选单一的抗病品种进行种植,不同品种做到播种期基本一致。建议小麦收割完后播种玉米,即贴茬播种,尽量不在小麦生长期间套种玉米,这样就可避开灰飞虱的传毒高峰,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