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引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探讨

2018-07-24洪爱玉

读写算 2018年35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陶行知初中语文

洪爱玉

摘 要 语文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的学习是生活的基础。它来源于生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尤其是对于各类事物自己的理解更是反映人类不同的思想,因而语文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创新的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这门课堂产生兴趣,使这门课堂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本文阐述了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如何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优化和改革。

关键词 初中语文;陶行知;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5-0190-02

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课堂的教学效率对教学质量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在国家要求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对教学的方法进一步的改革和优化,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使语文的教学趋于科学化、合理化。但是从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初中的语文教学现状并不理想,很多的学校,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对这一学科进行改革,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初中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建立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一、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学生入学开始,家长和教师就一直灌输着学习是为了考试的观念,而从目前初中的语文教师的授课情况来看,语文知识点的学习主要针对点也是考试,虽然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然而却不能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文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它关系到学生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初中大部分的一线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往往会忽视语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采用填鸭式的教育,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来应付目前的应试教育,以学生分数的高低来区分学生语文能力的好坏,这种教育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严重阻碍了语文教育的进步。语文教师只有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改善教学模式,切实的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师资力量差

从目前初中语文教师的层次来看,大部分的一线教师理论知识比较强,但是实践的经验欠缺,语文的师资队伍比较差是目前初中学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如果授课的教师没有非常专业的知识,也就谈不上给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很多从事一线教育的语文教师并没有深厚的语文知识,造成了语文的教学质量比较差,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学校必须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定期组织语文教师学习,给予语文教师更多进修的机会,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只有学校的师资队伍强大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语文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学习的困扰

很多的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因为思想比较单纯,所以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然而进入初中之后,随着心理逐渐的走向成熟,思想也开始变得复杂,很多的事情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对于学习不再专心,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过于的沉迷于玩乐,从而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有学习的目标,但是由于因为学习方法的问题而导致成绩并不理想。进而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不再愿意学习,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初中语文教学引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措施

(一)对语文的教材进行优化

目前国家要求进行新课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对语文的教材内容进行优化,体现语文的创新性、人文性和时代性,这样就能使语文的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如果课堂死气沉沉,毫无乐趣,那么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授课的教师必须适应目前新课改的形势,转变自己在课堂的角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的教学只有具备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时代气息,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材的内容越是丰富,学生所获取的教学资源就越多,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同时任课的语文教师也应该多开阔自己的眼界,多和外界沟通交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时多引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从而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了解生活中的一些新鲜事物,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能力,让学生根据实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初中七年级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時候,就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实例来阐述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难题,家长是怎么引导你的,可以结合自己学自行车或者学习轮滑等等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案例来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二)构建生活化课堂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对学生的教育要以生活为基础,陶行知先生曾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无时不变,意思就是生活中处处都含有教育,因此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教育应该以生活为原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要初中的语文生活化,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学习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的时候,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自主发言生活中遇到哪些第一次,印象最深的第一次,通过第一次有什么感受,大家讨论之后再进行学习这节课,从而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总之教师讲解课文的时候,要引入一些和学生实际相关的一些教学内容,教师只有把教育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保证好语文的教学质量。

(三)解放课堂,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针对学生的教育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时间以及解放学生的空间,这一教育思想穿越了时空在目前学生的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这一学科本身就是非常的灵活多变,因此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也要不拘一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培养,不要拘泥于课堂,也不要拘泥于学校,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多多的接触自然,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获取对语文的灵感。教师在平时讲解课文的时候,也要注意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通过课文来引入生活的点滴,启发学生创作的灵感。比如在学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发挥,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题材的作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来写自己的家乡,以自己实际生活的地方为原型来进行写作,又比如在学完朱自清的背影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父母的文章,让学生回忆或者观察生活中的点滴来完成这篇作文。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能力,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对生活产生热爱,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在写作的时候可以轻松的运用平时的积累来完成作文的写作。

三、结语

语文是一门灵活性很强的学科,而且语文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语文密切相连。这是一门教育人们学会思考、同时也增加人们生活智慧的学科。作为语文的任课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责任,要想使这门学科真正发挥其价值,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当今初中生特点的教学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还能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得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健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国家需要的独立人格的人,从而为国家的发展做好基础的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阮兰妮.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启示[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6(9).

[2]任莉红.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类型[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8).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陶行知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陶行知夜归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