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常孕妇不同孕期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分析

2018-07-24王燕

健康大视野 2018年4期

王燕

【摘 要】目的:探讨研究正常孕妇不同孕期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以抽签模式将于本院定期进行产检的正常孕产妇中随机抽出60例作研究对象,后观察其早、中、晚孕期中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对此类指标在产妇临床孕检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60例正常孕妇中,其晚期孕周中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阳性率均较早、中阶段对应指标水平高,且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阳性率与其孕周呈正比关系,并计算出组间数据差异值为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应用于孕妇妊娠产检期间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其指标监测工作的高效落实是降低产妇分娩风险性的有效措施,对改善其预后和保障母婴安全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正常孕妇;不同孕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

【中图分类号】R71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1

D-二聚体是人体降解产物中的一种,是由人机体里纤溶系统中的纤维蛋白衍生而来,指标纤溶程度存在较强的特异性及继发性,并有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指出此类指标能直接凸显出人体中纤溶继发性的具体强度,是标志其体内纤溶处于亢进及高凝状态的重要指标。其中,妊娠作为女性群体生理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其体内激素水平均会伴随妊娠阶段而出现显著性改变,是导致其机体纤溶及凝血功能出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1]。现今有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明确指出,正常孕妇妊娠期间的纤溶、高凝状态均处于较低水平,是保证其产后避免引发大出血症状和损坏其生理机能的重要指标[2]。但孕妇妊娠期间的多种脏器、系统功能均会随着其体内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改变,是促使其体内凝血、纤溶无法维持平衡的影响因素之一,间接性提高了孕妇术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概率,降低其分娩的安全系数[3]。因此,本次研究现以正常孕妇不同孕周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研究方向,并抽取60例作探讨对象行临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抽签模式将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本院定期进行产假的正常孕产妇中随机抽出60例作研究对象。60例孕检产妇中,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6.87±2.61)岁;初产妇25例,经产妇35例。其中,产妇早期孕检孕周为5~16周,平均孕周12.26±2.33周;妊娠中期孕检孕周为17~29周,平均孕周24.43±1.79周;妊娠晚期孕检孕周为30~40周,平均孕周38.23±0.88周。

1.2 排除标准 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符合正常孕妇的相关健康体征指标,均排除患有妊娠疾病、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及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的所有患者。

1.3 方法 本次研究所选孕妇,在其15、25及35孕周进行产检时,于清晨采集其外周静脉血作以检测标本,然后取枸橼酸钠1:9抗凝管来装置血液并进行摇匀抗凝,接着将离心机调整以3200 r/min的运转速度来完成15min的离心操作,以得出分离后的血浆样本。最后选择免疫比浊法来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ACL-TOP 700对孕妇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含量进行检测,后统计其不同孕期中所对应的血浆D-二聚体指标。

1.4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60例正常孕妇不同孕期中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以D-二聚体指标>0.55×103ng/ml为阳性反应为标准来记录患者指标阳性发生情况,阳性率=(检出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妊娠早期阶段孕妇共出现5例阳性指标,阳性率为8.33%;中期阶段孕妇检出11例阳性指标,阳性率为18.33%;晚期阶段孕妇检出17例阳性指标,阳性率为28.33%。组间数据比较,晚期阶段孕妇指标阳性率较早、中阶段阳性率高,且计算出组间数据差异为P<0.05。孕妇孕期晚阶段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早、中期水平高,且计算出组间数据差异为P<0.05。

3 讨论

妊娠作为女性群体生理中的一种特殊过程,并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其分娩时的母婴安全性多与其凝血質变及纤溶变化相关,且孕妇分娩时剥离其胎盘时造成的大出血现象只需其血凝纤溶能持续维持动态平衡现状就能有效避免,并对修复孕产妇子宫内膜及预后改善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但是近年来,临床也有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孕产妇D-二聚体指标水平过高易引发妊高症,且其妊娠期间的凝血因子浓度及活性会受孕妇生理环境的变换而出现显著性上升,间接性提高了其血栓的发生概率,是导致孕产妇引发继发纤溶的主要影响因素。除此之外,孕产妇妊娠期间出现的脂肪代谢紊功能差、血糖异常及血液高凝等症状,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过高影响[4]。故临床指出孕妇妊娠期间定期进行D-二聚体指标水平测定,根据其指标水平来测定孕妇分娩的风险性和及时给予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改善其预后和降低孕妇分娩风险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本次研究将于本院定期进行产检的正常孕妇中随机抽出60例,并通过测量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展开临床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晚期阶段孕妇指标阳性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早、中阶段对应指标水平高,且孕妇上述指标是与其孕周呈正比关系,并得出P<0.05,与孙冬姿[5]一文中的相关数据大致相符,表明此类方法存在较高可行性。

综上所述,正常孕妇妊娠产检期间加以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量进行干预,是改善其产后预后和保障母婴安全的有效措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王福义.正常孕妇不同孕期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02):31-32.

迟林,李爽,周宇.妊娠期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参考区间的初步建立[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04):125-128.

刘萍,温洁.多囊卵巢综合征孕妇不同孕期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脑钠肽水平变化及其意义[J].山东医药,2017,57(31):90-92.

刘道彦,李洪春,石祥奎,等.正常妊娠孕妇不同孕期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J].抗感染药学,2017,14(03):552-554.

孙冬姿.浅析孕妇在不同孕期其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情况[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