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2018-07-24格明古丽·木哈台阿依买木·沙吾提吾买尔江·艾孜木
格明古丽·木哈台 阿依买木·沙吾提吾 买尔江·艾孜木
摘要: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推崇力度越来越大,但培养出来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相对较差,本文主要围绕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风俗习惯的约束、宗教阻碍、家庭教育的不重视、落后的基础教育、语言障碍、缓慢的社会化进程、落后的经济条件、不明确的学习动机、专业选择问题和超大的就业压力等方面分析原因。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能力;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8-0069-03
新疆是一個多少数民族聚集的特殊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之一是民族科技队伍的壮大,而少数民族科技团队的壮大就是要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面对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科技人才培养是摆在每一位立志献身边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任。目前我们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学生情愿参加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的各类考试,也不愿到企业一展才华,因此可以说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基本上全部依赖于政府,另外一个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家长希望孩子回到家乡就业,离自己近一点,好照顾自己,这也是学生们不愿远去就业的主要原因。作为一名从教20多年的少数民族高校教师,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能力相对较差和惯有的就业思维是就业的最大障碍。通过多年教学和社会调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能力薄弱的原因。
一、风俗习惯的约束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克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回族、乌兹别克族及锡伯族等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有些风俗习惯还将约束他们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相互学习和开阔眼界的机会。少数民族特殊的文化心理、风俗习惯和宗教禁忌影响多种文化的交流,从而使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走不出本民族固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导致大学生的知识面、视野狭窄。
学校的学生会活动和学生社团虽然很多,但是促进民族交流的社团却很少。因此,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不愿意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特别是在本民族语言高中毕业的学生,对此种活动态度消极,缺乏热情。在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中,维吾尔族学生的参与度最低,特别是南疆来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其次是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一般都是被动参与。这对于他们来说有一种要改变几十年生活和思维的感觉,这对于一个具有独立思维和思想价值观念的大学生来说,自然会产生一些心理矛盾、恐慌、不自信、害羞和排斥等现象,在这样的环境和心理状态下会直接影响到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问等题。另外,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之前生活环境的影响,知识面和视野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再加上宗教、传统的文化人际礼仪和约束的影响,使得他们初入校园到毕业都不愿意与其他民族的学生交往,就和本民族或与自己的同乡来往,相对比较封闭,这样就阻碍了交流学习,影响了对他们整个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家庭教育的不重视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在人的一生中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在新疆居住在城市里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家长们除了工作以外的时间,都忙着参加各种社交娱乐活动。随着少数民族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疆的少数民族除了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宴请活动之外,还创出新的聚会活动,特别是妇女参与这种活动比较多,已经对新疆的社会发展起到了负面影响,社会各界纷纷谴责。这种活动刚开始在维吾尔族妇女间流行开来,后来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也开始效仿,这样下来母亲们忙着参加各种聚会,有限的时间、经费都花在这种活动上了,而父亲们也忙着自己的工作和社交活动。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孩子的任务基本是母亲来完成的,但母亲们都忙于繁重的家务、工作和参与各种娱乐聚会活动,因此一部分家庭把孩子留给保姆或老人带,导致父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家庭教育,一部分父母对家庭教育不重视,只要孩子吃饱肚子健康就行了,然后把教育的重任留给学校,这样使得很多孩子觉得自己很孤单,容易和家人产生代沟,甚至厌恶学校和社会,从小没有培养积极学习知识的态度。而居住在农村或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父母因本身的综合素质对家庭教育的意识更加淡薄,知识面狭窄,教育孩子很传统,有些宗教思想观念严重的地区,注重宗教教育而不主张科学教育,特别是女孩子的家长,他们认为没必要让孩子去学知识,女孩子长大嫁人是最大的任务,因此主张干家务事的教育,忽视科学教育,这些孩子在政府义务教育的督促下勉强考上大学,而大学期间这群学生的思想比较保守,虽然大学毕业了,但综合素质方面比较差。另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家长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无条件服从家长,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从而忽视了培养科学与民主、自立与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
三、教育落后的基础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欠缺,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学生受到的基础教育质量差,特别是在高中期间在母语学校上学的大学生远远不如上汉语高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另外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来自贫困地区或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比较落后,教育质量更是参差不齐,这些原因造成新疆各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知识不太牢固,知识结构面狭窄,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是靠照顾或降分录取的,因此各高校先进的教育环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教育的起点上形成落差。高校大多拥有先进的汉语言授课、教育设备,高素质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等等,这些都是文化和知识的前沿。而这一切对于经济落后、教学条件相对落伍、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来讲,要想适应这样的高校环境难度较大,甚至很难跟上正常的教学进程,因此他们只能应付性的学习,更谈不上提高综合能力了。另外,少数民族母语学校高中毕业的学生共同的特点是不认真、不仔细、不踏实、不坚持等,这一点到大学后暴露了出来,明显在各方面落后于汉族大学生或在汉语高中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因此大学教师们也很无奈,觉得少数民族学生难带,不会主动去指导他们,使这些学生失去了提高学习的机会。
四、语言障碍
新疆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于本民族语言的中学,而高校的课堂教学都是采用汉语授课,少数民族学生一般都要先进行一年半的基础汉语预科学习后才能进入专业课的学习。一年半的汉语学习时间对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对于南疆和田地区、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北疆牧区来的大学生来说远远不能达到对汉语流利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另外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于学习汉语的态度消极,不愿去花时间和精力学习汉语,因此汉语水平停留在高中阶段,从而导致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比较差,汉语交流能力弱将直接妨碍到他们参与在校期间各种学习的机会。因此,汉语水平差使得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方法普遍以机械记忆为主,灵活运用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而高校最注重培养的正是灵活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现状之间形成了很大的差距,是少数民族学生最难克服的困难,从而导致学习成绩普遍不高,最终造成高校期间学到的知识不牢固,理论实践运用能力差,创新能力更差,等等问题。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继续本科以上的学业无能为力,本来汉语水平就不好,再去自学英语精力也不够,一少部分学生考上研究生后学习吃力,但从小就在汉语言学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就没有这方面的困难,学业完成的比较轻松,升学率和就业率机会也比民族语言高中毕业的大学生高。
五、社会化进程相对缓慢
一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受特定的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宗教等影响,学生家长及本民族群体的约束行为交织在一起,不愿意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不愿意和其他民族来往、交流,甚至排斥本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这就容易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闭塞,在知识学习上往往只满足于埋头读书与死记硬背的方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各种校园社团的活动。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是参与各种活动,大学二年级开始消极起来,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参加学校、学院和社团活动是很幼稚的行为;另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过于开放贪玩,在大学期间大部分时间耗在娱乐活动、谈恋爱上,女生把外表的美看得比学习还重要,因此大部分时间都耗在穿着打扮上,而男生在喝酒、迷恋网络游戏等方面浪费了时间和经费,导致生活费紧张,甚至花掉了学费开始借钱,从而每天为还钱的事操心,最终导致大部分课程挂课而退学、被开除或勉强毕业。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不突出、缺乏特长而表现出焦虑、压抑、自卑等感觉,这种心态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成绩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多为经济不发达地区,人们满足现状、竞争意识比较淡薄,这样的意识也在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依恋父母、依恋家乡,因此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去异地就业,选择回家乡找工作,所有的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延缓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和适应异地的能力等。
六、经济条件落后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
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农村、牧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较多,经济上的贫困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受到了限制,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甚至为每日三餐发愁,不得不做几份校内或校外的兼职来打工赚钱,本来学习基础就差,需要抓紧时间补缺、补课、补基础,如此一来,他们的时间就更加紧张了,更没有多余的时间参加一些学术活动提高自身的能力。学习生活两难,他们感到身心疲惫。这种来自经济上的压力也使得他们在时间、精力和精神上都不能充分享受到教育的机会,也会影响综合能力的提高。
七、学习动机不明确
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为求知欲强,学习比较刻苦,但大部分大学生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每门课程的考试上,大多数学生都以不挂科平稳拿到毕业证书能找到一份“铁饭碗”工作为主要目标,而缺乏必要的探索、奋斗的精神。对学术的兴趣不浓厚,校园里的各种学术活动很少看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影子,因此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能考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数量极少,但从小在汉语言学校上学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增加,使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生数量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八、专业选择非自己所愿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高考时听从父母的意见选择专业,到学校后基本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因种种限制无法重选专业,只能继续就读,直接影响了他们后期的学习成绩和各种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毕业后参与各类就业考试,从事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九、就业的压力大
自取消包分配制度实行自主择业以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成了很重要的问题。目前为止,新疆大部分少数民族家长还认为他们的孩子找到一个铁饭碗是很优秀的,而有到企业就业或自己創业意向的大学生基本得不到家里的支持和鼓励。受父母的要求,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等着参加政府安排的各类考试,而不去寻找其他出路,所以他们在大学期间不去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只以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为目的。另外,受到宗教和风俗习惯的影响,有些学生毕业后不想去疆内外的企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