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塘月色》英文翻译美学评析

2018-07-24王立童

考试周刊 2018年64期
关键词:翻译美学荷塘月色

摘 要:散文即“美文”,这是人们的共识。准确再现散文之美,是散文翻译工作的最终目的。若要达成此目的,就必须遵循散文翻译的原则:一是,准确再现散文之意;二是,恰当保存散文之形;三是,消除文化隔阂,拉近距离。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两种英译文本的评析来探究散文翻译原则在具体翻译中的应用,从而体现出翻译美学。

关键词:《荷塘月色》;散文翻译原则;翻译美学

一、 散文翻译是什么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此只讲狭义的散文。“狭义”的散文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我们也可称其为“小散文”。散文在英文中称作prose,也作essay。prose一词由拉丁语而来,意为直白的话语。这跟散文不像诗歌、韵文那样进行华丽的修饰有关。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翻译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显而易见,散文翻译就是用另一种语言形式将散文中的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要将散文文字译好,重现原文神采,就必须遵循散文翻译的原则。

二、 散文翻译的原则

笔者手头有两个《荷塘月色》的英译本:一是杨宪益译文(下文简称“杨译”);二是朱纯深译文(下文简称“朱译”)。笔者意在通过对两种英译文本的赏析来探究散文翻译原则在具体翻译中的应用,从而体现翻译美学。

(一) 准确再现散文原意

托物寄意乃散文之表现手法,其叙事说理时所体现出的语言特征平实而真切。准确再现散文原意是散文翻译的最终目的。译文要尽可能再现原作内容所表达的意义,恰当保存原文的形式,体现原文的情调。这就要求译者首先要细致且充分地分析和理解散文。对散文的分析和理解不仅要从文章中每个字词的意思、发音、拼写等细节入手,还要注意散文用词的深层含义,譬如它的寓意。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文章抒写了荷塘月色的曼妙景象,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渴望摆脱现实却又终将无法摆脱的复杂情绪。“作为译者,要译好《荷塘月色》,除具备扎实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功之外,还要从原文作者内心出发,把握作者感情走向,才有可能创造‘神来之笔,把文章译得声色并茂。”

原文开头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门见山,给整篇文章确立了感情基调,“开宗明义地点出即将展开的下文所包含的心理取向和精神意义”(朱纯深)。作为译者,只有首先把握住原作的基调,才有可能再现原文神采。朱自清先生在叙写此篇时心绪烦乱不宁,如他自己所说:当时“心中常常有一点除不去的阴影”“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原文开头并没有点明自己——“我”,从而使视点模糊。“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出自《老子·二十一章》,讲得就是意象的模糊美。“模糊美在古代叫做‘隐美‘隐秀之美,汉语是一种充满‘隐秀的语言,……在说汉语的人看来,句子没有主语具有一种模糊美,它美在:句中主语既然不言自明,不如隐而不宣,这样可以使句子更洗练简洁……模糊美被认为是汉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气质、精神气质,是语言的一种高品质的美。”此句英译如下:

杨译:The last few days have found me very restless.

朱译:I have felt quite upset recently.

在将这句话翻译成英语时,由于英语是主语显著的(subject prominent)语言,我们就不得不考虑选择什么来充当主语的问题。使用人称代词“I”做主语是可以的,但是原作省略主语“我”所体现出的“模糊美”难以再现。故笔者较倾向于杨译文本的翻译处理,且其句式也较符合英语语言习惯。

在作者道明自己的心境后写道:“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里,作者对于荷塘这个不同于家庭的自然世界,产生了一种期待,希望它与“日日走过”的荷塘“有些不同”。显然,作者准备借助“月光”来移情。翻译如下:

杨译:“...it struck me how different the lotus pool I pass every day must look under a full moon.”

朱译:“...it occurred to me that the lotus pond,which I pass by every day,must assume quite a different look in such moonlit night.”

從原作可见,上句是作者对月光下荷塘景色的推断和期盼。在“it struck me / occurred to me+clause”句构中,如果从句描述的是事实真相,此句构在语意上就显得比较合理,可如果从句中所表示的是一种推测,就会让读者感到与前面的“it struck me/occurred to me”在意义上似乎出现了逻辑不当问题。“当代汉语行文审美基本要领是自然、通顺、欣畅:自然美属于‘真,通顺美属于‘善,欣畅美属于‘美”因而,若要英语再现“真、善、美”俱佳的汉语语句,则英文定要经得起推敲。

(二) 恰当保存散文之形

散文的选材自由开放,形式上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其形式也不像诗歌那样讲求音韵格律,也不像小说戏剧那样热衷于塑造人物形象,虚拟故事情节。可这并不是说散文就不讲求形式。散文的美既体现于意境,富有机趣的审美效果,还体现于散文的形式,包括其韵律节奏,造句遣词,修辞手法等。散文翻译过程中若丢弃原文的形式,则原文之美必将遗失。但是,鉴于语言之间存有文化差异,原作的形式又不能依葫芦画瓢。因此,恰当地保存散文之形对于再现原作之美也是大有裨益的。

《荷塘月色》之所以成为一篇美文,得益于文章一开始就大量使用“叠字”,并取得良好的音响效果。叠字,即反复使用一个字以求取得重叠的视觉和听觉之美。英语中的叠词不多,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又很难找到与汉语的叠字相对应的词。因此,译者必须另辟蹊径,以再现原作风貌。请看例子:

1. 蓊蓊郁郁:Trees grow thick and bosky...(杨译);...in a lush,shady ambience of trees...(朱译);...grows a profusion of luxuriant trees. (王译)

朱译版本中,译者用带有sh音效果的“lush,shady...”来模仿汉语“蓊蓊郁郁”的叠字效果,意在造成朦胧迷离的韵味,甚至暗示一种郁郁的心境。

2.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but tonight it was quite clear,though the moonlight was pale. ”(杨译)

“...(The foliage) looks very nice tonight,although the moonlight is more than a thin,grayish veil. ”(朱译)

朱译文中将“grayish veil”缀于句末造成一种逐渐减弱的类似京剧“拖腔”一样的效果。“好的散文和诗歌一样,有一种延迟的审美效果,翻译也一样,不能直,不能快,不能一览无余,而要曲径通幽,使读者有回味的余地。”

3.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the pool with its winding margin was covered with trim leaves,which rose high out of the water like the flared skirts of dancing girls.”(杨译)

“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朱譯)

朱译英文中将几句合为一句,拿叶子作主语一口气描写下去。仔细品味,句中有头韵的效果(winding,water,what)而句末也有明显的尾韵(surface,grace)。此外,“曲曲折折”笔者以为是指“一片蜿蜒开阔的水域”,并非仅是“荷塘边缘的曲折蜿蜒”。朱译中“a silken field of leaves”不但体现出荷叶的数量之多,而且还体现出了荷叶的质感美。“亭亭”是指事物修长且姿态优雅的样子,其中心含义是“优雅美好”,因此,朱译较妥当地体现了原作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通感”修辞格的使用。在原文第四段中作者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微风徐徐将荷花的“缕缕清香” 送来,本身是在写嗅觉,但作者却将它抒写成了听觉的欣畅。嗅觉与听觉相通,更加衬托出荷花香气的曼妙无比。

“The breeze carried past gusts of fragrance,like the strains of a song faintly heard from a far-off tower.”(杨译)

“A breeze stirs,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 (朱译)

以上两种译文均采用明喻(simile)将原文中通感所传达的意义体现出来,而且不乏美感。

(三) 消除散文中的语言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同意味着它所承载的文化就不同。也唯有消除文化差异,才能使目的语读者在真正意义上领略到原作的魅力。一种文化里平常的事情,换了另一种文化也许就不为读者习惯,或干脆使其不知所云。如原作当中的“带上门出去。”英文翻译如下:

“...walked out leaving the door on a latch.”(杨译)

“...closing the door behind me.”(朱译)

原文如若直译的话,西人是很难理解的。因而两种译本均采用意译法。汉语中“带上门出去”说的是“出去时顺手将门关上,但不上锁。”这也是便于作者观赏完荷塘后进门,也不会影响到家人休息的缘故。杨译文中用了介词短语“on the latch”,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八版)中对此短语的解释是“closed but not locked”即,“门关着但未锁上”。所以,杨译文本比较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较好地消除了文化差异。

再如原文“路上只我一人,背着手踱着。”照直译为英文,西人未必欣赏。请看英译:

杨译:Strolling alone down the path,hands behind my back.

朱译:I am on my own,strolling,hands behind my back.

其次,还有原作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I had stepped outside my usual self into another world.(杨译)

不同于杨译文本的是朱译将“平常的自己”译为“my ordinary self”,两种译文的处理对于追寻本真“自我”的西方人而言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而有待进一步商榷。

三、 结语

声情并茂地再现散文内容是每一位译者进行散文翻译的最终目的。要实现此目的,就必须对散文进行充分、细致的解读,要兼顾散文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准确再现散文之意和恰当保存散文之形,同时还要消除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隔阂。如此这般,方可译出优美的散文。

参考文献:

[1]胡显耀.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3.

[3]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刘宓庆.翻译美学教程[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6.

[5]王宏印.中外文学经典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8.

作者简介:王立童,助教,甘肃省兰州市,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外国语系。

猜你喜欢

翻译美学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从《红楼梦》翻译谈模糊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浅谈《园丁集》译本中非形式系统的审美再现
浅谈翻译美学与政论文英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风筝》的两个译本
《荷塘月色》解读的时代文艺特色及启示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