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2018-07-24万娟万鹏娄杨

魅力中国 2018年3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艺术特点根源

万娟 万鹏 娄杨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一是基于“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双重叙事维度的交织,这给人带来一种原生态气质和理性气质交织的美感;二是在文体特色方面,它是一种富有空间性的诗化散文特点的小说,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吟唱歌谣般的艺术享受;三是由不同叙事元素的矛盾冲突与和谐统一所带来的强有力的文本张力,给人留下多重价值的冲击和层次丰富的审美意蕴。而萧红之所以创作出《呼兰河传》这部伟大的作品,是有其根源的,笔者就其成长经历对这位天才作家进行了浅略的分析,归纳出几点不成熟的结论,以期产生学术讨论的效果。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点;根源

萧红虽命运多桀,只拥有短短三十几年的生命,她却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篇章,当得起“30年代文学洛神”这个美誉。特别是《呼兰河传》以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被后世广为称赞,值得反复品味推敲,也值得追溯那艺术背后的根源。

一、《呼兰河传》的突出艺术特点

(一)写作纬度——基于“儿童视角”的“儿童叙事”和“成人视角”的“回溯性叙事”的交织。

所谓儿童视角,其实就是“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角度”。这种独特的写作纬度的艺术魅力是由“儿童叙事”的原生态色彩和“回溯性叙事”的成人思维色彩的交织重叠所带来的。

(二)文体特色——富有空间性的诗化散文体小说。

《呼兰河传》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独树一帜的文体特征,也就是被评论界广为称奇的诗化散文风格的小说体。作品几乎摒弃了传统小说那种对因果线索进行逻辑演绎的叙事模式,突破了传统小说最看重的“情节”,采用“空间性”的结构特征,各章节或者说各单元以一幅幅画面的形式并列呈现。这是导致小说结构松散化从而更接近于散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文本张力——由不同叙事元素的矛盾统一所带来的多重价值和审美意蕴。

文本张力,是在文学批评中探讨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提出的概念,是文学内涵与外延的矛盾产生出来的深远感染力,也叫张力。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多元的审美感受,往往是由于文本呈现出多重意蕴,这多重意蕴绝不仅仅只在于文字浅显的表面涵义,而是由多重看似不相容的叙事元素,在看似对立的状态下和谐而统一地存在于文本之中,这就是文本张力。通俗地说,就是作品有嚼头、层次丰富。

在《呼兰河传》中,作者用成人与儿童的双重叙事视角对呼兰河城进行追忆。成人视角代表成熟与理性,儿童视角代表天真及感性,这实际上是两种对立的话语系统。而双重视角的融合正是文本产生叙事张力的基础。由此,作者笔下小城的生存图景呈现出明暗交织的光影,情感基调是包含着热闹的凄凉,文本色彩则是灰暗中透着明净。这两组矛盾的元素始终相互碰撞着,同时又整合为一体,给人一种无限阐释的可能。这种富有张力的文本价值也正是《呼兰河传》重要的艺术魅力之一。

二、《呼兰河传》艺术魅力的产生根源

《呼兰河传》是萧红写于生命之尾的一部作品,可以概括为一个寂寞的作家用文字实现当下与遥远过去的穿越和对话,是作家寂寞悲凉情感的尽情抒发。之所以今天读来仍如此打动人心,其艺术魅力来源于作者悲剧性的生命体验及其对故土既爱又叹的复杂情感,全书无不表达了她对童年生活地——呼兰河小城的追忆与怀念。

可以说,《呼兰河传》的艺术魅力离不开萧红的旷世奇才,而萧红短暂一生的悲剧生命体验成就了的她的旷世奇才。

萧红于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小城,原名张乃莹,父亲是当地一个小吏,家境颇为富裕。然而传统重男轻女的观念,使得萧红自幼很少得到父母及亲人的关心,祖父是唯一一个爱她的人。童年的她有祖父的爱,是快乐的,又由于其他亲人的不爱,又是落寞的。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彻底的寂寞了。青年萧红在与祖父永别后的无助感、生活不顺的失意感和父亲逼婚的压迫感之下,逃离家庭去到北平,从此开始了动荡流离的后半生,她“尽遭白眼冷遇”、困病相交。1940年,萧红在香港完成《呼兰河传》,很快便因病辞世,結束了悲苦而短暂的一生。

三、结论

伟大的文学作品在于其令人百读不厌,值得细细咀嚼。《呼兰河传》的突出艺术特点正是基于“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双重写作纬度、富有空间性的诗化散文文体特色、由不同叙事元素的矛盾统一所带来的文本张力,这几个突出艺术特点能使人感受到多重价值和审美意蕴。每次重读《呼兰河传》都不会失望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伟大作品的产生必有其背后的根源,《呼兰河传》也离不开作者的才华。从萧红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到,交织着欢乐与不幸的童年是她敏感性格的成因,祖父的言传身教使她获得宝贵的文学积淀和善良宽厚的情感,对绘画的天然热爱和学习奠定了她丰厚的艺术底蕴,封建的社会文化造成了她婚姻情感上的悲剧,残酷的社会现实给她的悲剧人生不断加码。这种种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恰恰成就了萧红的旷世奇才,成就了《呼兰河传》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吴晓东,倪文尖,罗冈.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01):67-80.

[2]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 .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65-68.

作者简介:

万娟(1980-),女,河南新乡,陆军航空兵学院工程师、硕士,目前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

万鹏(1978-),男,河南新乡,河南省新乡市环保局工程师、学士,目前从事环境监测技术工作,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艺术特点根源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追课本知识本意,溯解题思维根源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An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Babbitt’s Failure in Rebel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