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素质建设

2018-07-24张兵徐兴如

魅力中国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

张兵 徐兴如

摘要:当前社会对大学生道德缺失现象的反应越发强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日趋紧迫。研究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让大学生党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更好的带头表率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大学生党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优秀分子和骨干,是肩负着历史重任的群体,他们是否认同并 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做好对大学生党员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党员认同并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 重要意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素质,利于大学生党员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建设和开展,便益于党的建设。根据时代的变化、社会的需要,保证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党员具有很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出了力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集中反映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反映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体现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与强化起到促进作用,是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要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机整体,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民族感和时代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本质以及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的本质反映和理论表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凝聚和整合社会力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各种形态的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借助发达的现代传播手段涌人我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2]。因此构筑一个强大的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全社会尤其是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意识形态显得至关重要而且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思想主流是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渗透和社会转型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党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思想政治观念不成熟。当代大学生目睹了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亲身感受着祖国的发展、进步和强大,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但也看到,很多大学生党员对显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而内心困惑。[2]同时,部分大学生党员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特点,把入党作为找工作的筹码,入党动机如此功利化。如此等等,表现出大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观念上的不成熟。

2.理想信念出现偏差。大多数大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坚定不移的信息,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模糊、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层面上。根据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觉得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崛起的作用的大小如何”这一问题时,仍有0.98%的学生选择“没有作用”,甚至有1.39%的学生选择“负作用”。这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面临较大挑战。

3.享乐主义思想滋生。大学生党员对科学人生观的主流导向基本相同,有比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渴望为国家和社会施展才华。但仍有少数大学生党员崇尚以自我为中心,选择个人利益高于国家、集体利益的立身行事准则,或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还有极少数大学生党员受到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存在攀比、追求物质享受,从而导致畸形消费的现象,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态度。

4.价值取向趋于功利。部分大学生还不能用正确的调至目标来指导实践,当他们的人生价值目标和现实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倾向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的功利倾向比较明显。对于怎么看待“舍小家,为大家”这句话的问题上,有54%的人认为应该同时看中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二者互利共存;42%的人认为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仍然有4%的人认为个人利益为重,国家利益为轻。社会当中不缺乏“舍小家,为大家”的人,但是很明显,这种品质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大多数都觉得应该互利共存,甚至有些人还觉得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5.道德观念存在缺失。面对纷扰繁杂的社会生活,不少大学生党员陷入困惑和彷徨,道德观念出现缺失。在校园内或公众场所不注重公众道德规范,对违纪和不良行为往往漠视,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尊师重道和尊老爱幼的道德礼仪做得不够;不能正确处理自己情感方面的问题,缺乏道德自律等。同时,甚至有大学生党员的诚信意识缺失,如考试作弊、制造虚假履历、故意欠缴学费以及恶意拖欠国家贷款等现象令人担忧。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教育

1.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加强大学生党员共同理想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帮助其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使大学生党员学会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科学分析社会进程中的矛盾和曲折,实事求是地看待改革开放中的问题与不足,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自觉地同各种错误思潮划清界限,做到从理论上的坚信到信念上的坚定,从思想上的确信到行动上的真信。[3] 同时,把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教育精神结合起来,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2.明确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前提是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有充分地认识。当前大学生党员与以往相对简单的认识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多数的学生党员认为群众基础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通过自身努力實现个人能力的不断进步和全方面发展,具有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就是思想道德素质高的表现。诚然,这确实揭示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但不够全面,仍有不足之处。思想道德素质还应包括理性思维能力、思想防御能力、判断能力、鉴别能力等。这些能力直接决定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觉悟、理论素养、服务意识的形成。因此,大学生党员还要注重理性思维能力、思想防御能力、判断能力、鉴别能力的培养,而这正是我们以前所忽略的。

3.培养大学生党员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素质,首先要从以前我们所忽略的培养大学生党员理性思维能力入手。因为只有形成理性思维能力,思想才会趋于成熟,才会具有思想防御能力,进而才会防止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蚀,排除大学生党员思想中的困惑。过去,为了加强大学生党员自身的思想防御能力,防止负面思想对其造成影响,主要采取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参观学习、听报告、念文件、树立模范榜样等为主的方法,虽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很多时候流于形式,效果不是很明显。培养大学生党员理性思维能力,最好的方法是细致而彻底地、理性地帮助他们分析其思想中所困惑的问题,对症下药。这个过程就是帮助其思想逐渐成熟的过程,也是锤炼其理性思维能力的过程。这种方法要比将枯燥内容灌输给学生党员的教育形式,效果要好很多。

4.定期开设时政讲座: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具有经常性和贴近社会现实性。因此,经常开设时政讲座,对近期国内外发生的时事政治、热点事件进行介绍和点评。培养大学生党员形成关注国家和社会现实的习惯,培养其新的兴趣点,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社会上新起的一些负面舆论进行分析,防止错误及有害信息对大学生党员的冲击,进而影响其思想道德素质。定期开设时政讲座的教育方式,可以避免传统理论学习形式化的缺点,可以弥补理论学习形式化导致的大学生党员理论素养较低的不足之处。

5.顺应时代发展,占领网络阵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明显,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消遣的重要方式。因此,加强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除了传统的教育形式外,在网络上的教育对于成长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党员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也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必定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要及时占领网络阵地,形成有效的网络教育形式。例如:可以建立相关主题网站,开设党员学习资源库来丰富大学生党员的学习内容。资源库可以收录相关影视资料、经典著作、时政讲座等。还可以开设网上交流平台,例如党建论坛、红色博客等,做好学生党建网络教育。总之,利用好网络,可以在加强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 2009.

[2]孫金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研究[J]. 河南: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刊,2015:45.

[3]韦文荣.新形势下要加强高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10).

作者简介:张兵(1985- ),女,汉族,黑龙江双鸭山人,硕士,讲师,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简介:徐兴如(1995- ),女,汉族,云南施甸人,大学本科在读,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水电系学生二支部组织委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员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实效性的方法探析
高校党员志愿服务机制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