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答疑衍生出的考勤之道
2018-07-24李小丹顾铮先严非男刘源
李小丹 顾铮先 严非男 刘源
摘要: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我们必须做好随堂考勤。课堂考勤制度,不仅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纪律意识、学习风气、意志品质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项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心理困扰、心理健康以及生活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如何有效正确地考勤变得至关重要,究竟我们要选择怎样的一种方式去考勤呢,能不能把考勤不知不觉地融入课堂中呢?文章尝试对这些困扰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学生出勤;课堂小结;小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5-0208-02
《大学物理》课程的第二章内容是“运动的守恒量和守恒定律”。这些由宏观现象总结出来的守恒定律在微观世界也已经过严格的验证,自然界至今还没有发现违反这些守恒定律的事例。因此,我们可以说“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深刻、最简洁、最基本、最重要的定律。但是,这一章不仅内容多,而且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适用条件都比较相近,特别容易混淆。所以想要真正掌握这一章的内容,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
我把第二章涵盖的重要知识点,按照“质点”和“质点系”分成了两大类。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到,第二章的知识点,从内容上讲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式的。整章内容的讲述需要6至8个课时来完成,若按照每周4个课时,那就是近两周的时间。在这短短两周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一、问题案例介绍
在第一周,主要讲解的是“质点”以及“质点系”的动量、动量定理以及动量守恒定律,这一部分和高中课本里面的内容是会产生部分重叠的。因此,大一的新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有着强烈的亲切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相对较高。但是到了第二周,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在辅导课上,答疑的人数直线上升,而且他们的问题是一样的,上课讲的都听懂了但就是作业做出来正确度不高。我当时内心最先冒出来的想法就是,这是由于课上内容过多,进度太快所导致的。但是我的这种想法,很快就被一个前来答疑的学生打破了。当时我们要解的是一个关于碰撞的问题,问题有两个未知数,需要两个方程来求解。该同学读完题后,分析说:“碰撞的时候两物体组成的系统不受外力,所以动量守恒。”这个地方分析得非常准确,接下来她又说:“既然动量守恒,那机械能也应该守恒,所以……”我一听,就发现了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于是我赶紧打断她,然后解释道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之間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一解释完,她就马上拿出笔记本去找相应的内容,翻来翻去说道:“哦,对对对,您上课还举了例子呢。我今天本来想偷个懒,说不总结了直接做作业,结果这可好,和前面的知识点都弄混了。”说完她赶紧又拿出另外一个小本子在上面写写画画。我非常好奇,于是凑过去看了一下,原来她拿出来的是一个总结本,上面不仅有每一节课的小结,还有每一章内容的总结。答疑结束后她对我说:“老师,上周您讲的动量和角动量这两块儿特别容易区分,然后回去做题思路很清晰。如果合外力为零,那就用动量守恒;如果满足合外力矩为零,那就用角动量守恒。但是这一周内容就多了,我数了一下光守恒定律就有五个,而且就像您说的,它们各自的使用条件都不一样,所以我感觉特别乱,而且有点儿想当然,看来我得回去好好把知识点捋一捋,要是有不会的我再问您,谢谢老师。”她说这番话的时候,我在心里也有一个很大胆的猜测,那就是学生反映不会做作业,可能并不是因为课程进度快没听懂,而是因为定律太多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选择。
二、问题解决过程
我仔细地想了一下,这个问题绝对不是个别现象,所以我需要把这个总结的方法推行到全班。于是我决定要在接下来的一节课中挤出20分钟,专门说这个问题。当然,我不会直接把答疑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我有目的性地选择了三个例题,两个判断题,一个简答题:(1)判断题:动量守恒时,机械能一定守恒。(2)判断题:机械能守恒时,动量一定守恒。(3)简答题: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轻质弹簧拉着物块M,并处于原长L0,此时有一子弹以垂直于弹簧的速度V0打进M,求弹簧长度为L时,物块的速度V是多少?首先,前两个判断题的答案,都是错误。通过前面两个判断题,我希望同学们把使用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的前提条件加以区分,不要犯想当然的错误。其次,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再用第三个简答题巩固一下角动量守恒的使用条件。这样一来,同学们不仅做了练习,同时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小结。这样有目的性的总结,可以帮助同学有效区分这三个定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我再用一张表格对比,总结了第二章的所有重点内容。这一招效果非常显著,后面的习题学生都会自行去找条件,然后代入对应的守恒定律求解。这种总结的方式确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体系,但是,整个过程太耗时。所以我当时想过,干脆直接把每一节课的小结发给各位同学,让大家回去自己看,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节省时间。但是很快地,我自己就先否定了这个想法,对于认真去看的同学,这份总结对他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敷衍了事的同学,这个总结无非等同于一张废纸。
鉴于以上所有需要的注意事项,我选择借鉴“翻转课堂”这个教学模式,来让学生参与到总结的过程中。这个“翻转课堂”分三步走,即正课讲述、课后习题、课上点评:首先,在课堂上,老师要按照课程进度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系统地进行讲述;其次,在课后,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例题(难度适中、陷阱重重)作为课后作业,并要求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在课下讨论作答,并把知识点分类总结;最后,在下节课的课前,利用三到五分钟时间,先随机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答案和想法(即小结),然后我再对他们给出的答案以及题目中涉及的知识点分别做一个点评和汇总,并以此作为随堂考勤。
三、案例分析
1.文理皆宜:该方法不仅仅适用于理科基础课程,对文科基础课程也同样适用。例如,在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中,针对于两个或多个极为相似的语法,学生们往往很容易混淆。但如果试着让学生自行总结,然后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那学生在以后的应用中就可以更加得心应手。更深一层,及时总结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我希望学生可以把这个好习惯从课堂上带到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中去。善于总结可以使一个人在遇到相同或类似问题的时候能够在短时间内选择最合理的处事方法,可以锻炼一个人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2.谨防误区:有的人会说,老师做总结要更节省时间,而且知识覆盖面也更全面,那每节课为什么不让老师直接带着学生做总结呢?在这里我要说明,老师做总结确实也是一种办法,但是这里涉及一个主被动的问题。老师总结是学生被动接受;而学生总结,是学生为主体,老师帮忙修正。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及时了解学生课程的掌握情况。因此,相比于被动接受,我更希望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致谢:感谢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编号:ZZslg16070)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