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程在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学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2018-07-24蒋洁
蒋洁
摘要:病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中均为重要的基础课程。本文为探究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间的课程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的差异,对6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表明不同专业间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及影响因素存在差异,需要因材施教。
关键词:病理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9-0078-02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学科,它以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为基础,通过机体的病理变化,结合临床表现及症状等,为疾病的诊断以及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病理学是各学科的必修课及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预防医学专业中也是很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专业的差异,该课程在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上会有所区别,为探讨不同专业间的课程教学过程、效果及影响因素,本文对此进行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分析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专业的病理学教学的得失。
一、对象及方法
根据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某年级临床医学抽取一个班级及某年级预防医学两教学班级抽取一个班进行调查。两班的学生人数较为接近,学生地域组成、入学时间及年龄相当。
对被调查学生的基本状况及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教学效果及兴趣的组间差异进行卡方分析,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问卷的内容涉及:学生基本情况、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合理性、PBL教学内容及合理性、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等。
二、结果
本次共收集到问卷77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得有效问卷69份。被调查学生中男生22人(31.9%),女生47人(68.1%)。临床专业学生39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30人。对该课程的满意度总体为65人(94.2%),两个班级无差异。
(一)课程的内容安排及满意度
本课程的授课形式为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的部分章节实施了PBL教学。对于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安排比例,60(86.9%)人认为合理,9人认为不太合理。对于PBL学习方式,65人(94.2%)认为比较好,4人认为有的不太好;对于PBL的授课内容,40人(58.0%)认为好,29人认为需要改进。
(二)学习效果、兴趣及影响兴趣的因素
对于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调查:35人认为很有兴趣(50.7%),26人(37.7%)为兴趣一般,8人(11.6%)缺乏兴趣。实验内容的安排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分布在第二章(炎症)及第三章(肿瘤),达到56人(81.2%),不太感兴趣的分布在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自评学习效果中38人(55.1%)认为较好,6人(8.7%)认为不好,其他为一般。期末考试的试卷:48(69.6%)人认为合理,21(30.4%)人认为较难。
对两专业学生进行相关比较,影响因素中,学生认为“自身因素”这一项差异无统计意义,但在教师因素和教学方式方面,认同度有差异。另外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无差异。
1.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为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影响因素,从课程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教师因素、自身因素、上课时间等方面进行了统计。
2.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为了解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因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结果可见,在诸多因素中,只有教学形式进入了方程(OR=4.804,P=0.032)。
3.教學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在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时,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上课时间及自身因素进入回归方程。
三、讨论
根据本轮的教学活动及问卷调查可知,本课程教学总体教学组织合理,学生对理论课及实践课的安排认同及总体满意度较高。但是依然需要加强实验课及PBL课的组织,尤其是有关PBL的授课内容。
在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诸多因素中,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因素为教学形式,可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形式的创新极其重要,在打破“灌输式”传统教学的前提下,如何采取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形式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除此以外,教学内容、课程的重要性及教师因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该结果与文献的调查结果一致[1]。
在教学效果的多因素分析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上课时间和自身因素进入回归方程。本课程由于教学班级巨大,存在将授课时间安排到晚上或周末的情况,可见如何合理排课需要认真思考,虽然教师和教学影响学习兴趣,但学生意识到自己主观能动能力发挥的重要性。
教学兴趣影响因素与效果的影响因素不完全一致,在自身因素、上课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学生认为其学习效果主要和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相关,实际上和影响因素中的教学形式是密切相关的。征集的学生进一步的建议调查表明,大多学生希望增加实践课的比例。文献研究表明[2]:学习过程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大于师资因素和其他硬件设施因素。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教学形式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重中之重。
对两个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比较发现,教师因素和教学方式存在的差异有统计意义,可以推测在不同专业中,教师及教学方式可能存在差异或者虽然差异不大,但学生的理解力和认知度存在差异,需要因材施教。总之需要针对影响因素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倩,孟虹,吴骋,许金芳.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04):505-507.
[2]祖雅琼.医学硕士研究生PBL评价体系优化及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