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与青年导师师生关系问题探析
2018-07-24许晓亮杨超
许晓亮 杨超
摘要:针对高校中研究生与青年导师师生关系的问题,本文分别从研究生和青年导师的现状分析入手,总结了当下研究生和青年导师的特征,结合研究生与导师的交集点,透析研究生与青年导师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关键词:研究生;青年导师;师生关系;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9-0059-02
一、引言
教育作為一个伟大的科学命题,不乏应有的研究,其中高校师生关系问题是近年来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曹砚辉、邓显波主要探讨了高校本科阶段的师生关系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以及相应的改善措施等,认为目前高校内“尊重教师、爱护学生”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师生关系趋于“机械化”、“功利化”及“社会化”。针对研究生阶段导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周文辉等通对我国27所高校的部分导师和研究生开展问卷调查,认为目前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变现为科研合作关系和师徒关系。张静、邱月皎重点探讨了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类型,并针对不良师生关系类型进行剖析,提出了构建和谐“导学”关系。
青年导师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主力军,具有独特的特征。本文从研究生与青年导师的现状分析入手,针对研究生与青年导师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以期对后续研究有所参考,对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培养有所裨益。
二、研究生与青年导师的现状分析
(一)研究生的现状分析
相对本科生来讲,研究生群体理论水平较高,逻辑思维及实践能力较强,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备一定的分析及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但也具有以下一些不利特征。
1.专注专业理论学习,轻视综合素养的提升。研究生常常专注于自己本专业及方向的学习和研究,而对于其他领域知识储备相对较少,甚至不及本科阶段。由于科研学习任务,研究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其他学科的讲座、学术报告及学校的其他集体活动,从而忽视了自身知识储备的持续扩充以及组织、协调等综合素养的提升。
2.具有较强的优越感及功利化意识。研究生群体结构相对复杂,学生之间分享交流一些所谓的社交经验,其往往充斥着一些功利性思想。此外,也因研究生经常会涉及纵横向科研项目,在网络时代及市场经济环境下,研究生思想意识中逐渐形成付出与索取并重的观念,把必要的科研学习锻炼当成向导师和学校索要酬劳的途径,把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变成要求对方请客吃饭的理由。
3.存在较大的学习生活压力。在研究生阶段,首要任务就是攻读并获得相应的学位,因而研究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学业压力。例如,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进度或质量不满足导师的要求,从而出现延期毕业现象,这一点对于博士研究生更为显著。除面临上述学业压力外,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研究生的独立意识增强,更多的研究生不愿意再依赖父母的供给,甚至有少数研究生还一定程度上担负家里的经济重担,出现了较大的经济压力。此外,研究生还面临就业以及身心健康问题带来的压力。
(二)青年导师的现状分析
青年导师大多是刚获得博士学位走向工作岗位不久的群体,年轻有活力,科研能力强,成为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主力军。但作为青年导师,他们常常存在以下一些不利特征。
1.须适应新的角色转变。部分青年教师在入职1—2年通过遴选可成为硕士生导师,刚刚适应了从一名学生到一名教师身份的转变,熟悉了学校的基本管理制度和教学科研工作。但成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又将再次面临新的角色转变引起的问题。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就业竞争力高低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但青年导师明显没有丰富的培养学生的经验,也存在没有学生选报、没有招生指标的顾虑,有关研究生指导的工作量及考核要求的增加等,都会增加青年导师角色转变后的不适。
2.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不足。青年导师的经历相对简单,成为导师的时间多则三五年,少则一两年,他们在指导学生方面相对经验不足,具体表现为:与学生沟通交流时,情绪浮躁,缺乏耐心;急功近利,过分要求学生在短期内取得科研成果;合作精神不够,过分依赖学生。此外,导师对于学生长期的学术生涯及个人发展规划指导经验不足。
3.工作和生活压力显著。青年导师由于其年龄段的特殊性,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往往面临着各种压力的集中爆发。一般地说,青年导师为讲师或者副教授初期,需要在完成单位每年规定的考核指标外,还须力争在教学和科研中有更多的产出,如教学工作量、指导学生获奖数量及层次、科研成果数量及质量等,以达到职称评定的要求。青年导师在工作初期,薪资待遇相对较低,其相应的经济需求与不多的收入状况之间的矛盾,造成青年导师群体存在显著的生活压力。
三、研究生与青年导师师生关系问题及成因
结合当下高校研究生及青年导师的现状分析,着眼于研究生与青年教师的交集点,可以透析得出研究生与青年导师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青年教师对研究生指导不到位
青年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方面经验不足,主要问题便是指导效果不佳,具体包括指导没有针对性以及指导不具备系统性。
青年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时没有针对性,不能很好地结合研究生的个体特征,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主观意向,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长处。
青年导师的指导不具备系统性。青年教师思想活跃,并因科研成果的考核,往往需要短期出产较多的科技成果,从而出现让学生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方向不同内容的研究,即散点式研究。这不利于学生建立比较系统的学术研究方法及知识架构;青年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当下的研究工作,而对学生研究的可持续性把握不足。
(二)师生地位与师生权益失衡
目前,研究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优越感及功利化意识,表现之一就是自我优越感过强,淡化了学习与成才的价值观,从而其对导师的部分建议和要求并不重视,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尊敬师长、规范言行举止等方面也逐渐变得淡薄和陌生化,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师生地位失衡。
师生权益的失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甚至急功近利,过分加重学生的科研任务,让学生持续无偿付出,随意决定学生的毕业情况等,使得研究生权益得不到保障。二是学校在研究生方面的监管制度部分缺失或执行不到位,加之学生自我优越感及功利意识,个别学生故意抵触、随意申请更换导师,泄漏导师科研信息等,造成导师权益受损。
(三)师生感情异端化
当下青年导师与研究生沟通交流较少,交流多局限于学术研究,更显著的是师生感情异端化,具体表现为:
利益交换型“感情”。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功利意识,而青年导师经验不足,也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想。双方由此容易找到相互满足对方利益需求的途径,你来我往,逐渐建立起利益交换型的“感情”。例如,部分学生科技成果刻意署名导师为作者,又如,学生给导师处理日常工作琐事,导师帮学生完成期刊论文甚至学位论文写作等。
江湖义气型“感情”。青年导师与研究生年龄相差不大,甚至部分几乎处于同龄段,有活力,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沾染社会习性。部分导师看似和学生关系密切,实为江湖义气型“感情”,师生间称兄道弟,多庸俗化交情而缺乏陶冶型和培育型的情感。
(四)师生关系问题成因分析
当下青年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出现问题,仍源自双方及学校的管理,主要包括青年导师指导经验不足,青年导师教学科研工作及生活压力较大,研究生个性化明显,比较自我,具有较强的优越感和功利化意识,以及高校监管制度部分缺失或执行不到位等。
参考文献:
[1]曹砚辉.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12,(03):99-100.
[2]邓显波.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08):203-205.
[3]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等.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9):7-14.
[4]张静.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09):19-22.
[5]邱月皎,王平平.近五年研究生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文史博览(理论),2012,(11):81-84.